古典语态·国风盛会·团圆主题

2023-08-03 10:58:02赵晓蕾
电影评介 2023年7期
关键词:花灯晚会传统

赵晓蕾

2023年2月5日元宵佳节,央视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联袂播出的兔年元宵晚会当之无愧地摘得收视桂冠。无论从节目类型与编排,还是现场舞美格调来看,此次的央视元宵晚会都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不到2小时的晚会中,民歌、戏曲、艺术体操、歌舞、传统曲艺等节目陆续登场,烘托了温馨甜美而又喜悦吉祥的节日氛围。相较于春节联欢晚會所需要的仪式感、崇高感与正式感,元宵晚会则一贯秉持着“小而美”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强调元宵作为月圆团圆之夜的温暖祥和,而众多地方民俗技艺和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更为元宵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一份古典韵味。同时,新国乐歌曲、中国风艺术体操表演、地方戏融合串烧等新潮的演绎方式,也成功弥合了老中青三代观众在审美与文化接受上的鸿沟,为观众呈现出老少咸宜、阖家欢乐的佳节氛围。

一、节目类型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解构与重构

“类型是一种文化实践。为了方便制作者和观众,它试图为流行于我们文化之中的范围广泛的文本和意义建构起某种秩序。”[1]一般而言,元宵晚会无论是节目形式还是整体编排上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类型选择和程式,如为了节目直播效果考虑基本消除了偶发性的元素,与春晚有着较为一致的意识宣传功能和创作主旨。此外,元宵晚会还是对春晚在内容与氛围上的补偿,许多遗憾未能登上春晚舞台的遗珠,因为元宵晚会的存在得以一放光彩,凝结为若干年后大众心目中的华彩记忆。而元宵晚会较为紧凑的时长与营造观众间的近距离两者间的关系,影响着节目的整体编排。如何在2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呈现出不同节目类型的艺术特色,并使其达到和谐统一的舞台效果,是元宵晚会最大的挑战。在此次的央视兔年元宵晚会中,传统文化可谓是贯穿全程的一条创作主线,无论是元素符码的组合搭配还是内涵意蕴的呈现,都给人以古今交融、焕然一新的观感,很好地满足了全家团圆共同观看的现实需要。

此次元宵晚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首先体现在舞台效果与舞美风格上,可视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整个晚会的层次感,还实现了节目类型的创造性演绎。整个演播大厅充满喜气洋洋的中国红色调,以及舞台大屏幕中央由传统剪纸构成的唯美图案无不在展呈着万家团圆的节庆氛围。现场灯光也偏向暖色调,红金大色块搭配的视觉风格给人以吉祥喜庆的氛围,却不喧宾夺主,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唯美典雅与中庸包容。大屏上的剪纸变幻组合成各式各样的中式图案,如生肖、中国结、灯笼等,将民俗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迸发出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六位主持人的服装也以红金配色为主,优雅大气而不流俗,展现了元宵晚会作为国家话语下电视盛会的庄重仪式感,更有着欢喜吉祥的节日寓意。嘉宾与伴舞的服装在色泽鲜艳喜庆的基础上,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开场舞《花灿灯彩闹元宵》的儿童舞蹈演员服装融合了兔年生肖和剪纸窗花的文化符号;戏曲《看花灯》的伴舞服装亦是改良旗袍与地方戏服装的混搭;《欢歌闹元宵》歌曲串烧中蔡程昱、陈冰、李允儿等多位嘉宾的服装都是由传统民族服饰改良而成,中西结合的设计彰显出当下国潮的美感;艺术体操表演《威风霓裳》将国风元素融入体操服设计,衬托出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们柔美如垂柳、飘逸如流云的气质,又不失英姿飒爽的力量之美。今年央视元宵晚会将传统文化符号编译解码后,作为标志性的视觉符号融入到不同类型的节目之中,营造出古典却不失灵动的意境旨趣。

晚会中各类节目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混搭更是媒介化社会中电视晚会难得的突破。高度发达的信息传输网络与愈发频繁的仪式化场面,让诸如春晚、中秋晚会、元宵晚会一类的电视晚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而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巧妙地解决了大众对节目形式的审美疲劳,歌曲、舞蹈、杂技、相声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深化节目内涵,将华夏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共同记忆烙印在整个集体的血脉中。歌曲节目《新花好月圆夜》改编自江南水乡的民间乐曲《大九连环》,在元宵佳节的舞台上迸发出了不一样的韵味,“杏花灯照故土,门儿虚掩,四世同堂把洒儿晒。元宵美满,世世代代,几千里把相思层层来拆开。”新编的歌词巧妙地带入元宵节的时令元素,将明月、春江、杏花、故乡等充满诗意的古典意象组合,汇成了流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浓情祝福。再如苏州评弹与河北竹板书两种截然不同形式的演绎可谓是刚柔并济、相映成趣,婉转的吴侬软语和铿锵的燕赵之音荟萃成一曲全新的南北交响。而相声演员岳云鹏与陆锦花领衔的十二位江南佳人,在舞台上斗曲斗音互不相让,更让整首乐曲充满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竞技感。杂技、武术、戏曲节目本就脱胎于传统民俗文化,在节目现有框架的基础上再次出新实属难得。元宵晚会的杂技节目《弈》尤为出彩,黑、红、黄、白四种色调绘出的广袤山河,从天而降的象棋大字,给人以盘古开天地般的恢弘气魄,杂技演员以车、马、帅、卒等棋子为表演道具,展现出了高手对弈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将华夏五千年磅礴厚重的历史积淀通过舞美背景与演员动作的高度契合传达给观众。通过解析与重构,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帮助节目创新突破的关键所在,突显出节目深厚的积淀和底蕴。

二、社会价值导向下的传统文化赓续与传承

自1985年以来,央视元宵晚会已连续举办了35届。此次央视元宵晚会,将“思想+艺术+技术”作为融合创新的基本要求,其中“思想”毫无疑问摆在首位,艺术和技术最终都要为思想的升华而服务。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说:“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2]。相较于娱情而言,民族记忆的定格和传播才是元宵晚会的第一要义,其所要代表的并非某一群体、某一阶层的审美品位,而是能表达14亿中华儿女对来年新春的美好祈愿,能够将春节画上完美的句点。这就要求元宵晚会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要避免因片面追求高雅所导致的晦涩难解,更要防止传统文化的滥用与误用,令泛娱乐化的尘嚣将其变得流俗不堪。

难能可贵的是,央视元宵晚会在这方面始终保持着高格调、低姿态,用平易近人的方式拆解元宵文化的内涵。从1988年的“灯月良宵庆团圆”,到如今2023年的“花灿灯彩闹元宵”主题,元宵电视晚会一直坚持以元宵佳节的传统风俗为文化底色,观花灯、吃元宵、舞龙舞狮、踩高跷、观灯谜等具有浓厚元宵特色的习俗一直作为元宵晚会的文化符号出现在台前幕后,以此达到荧屏内外共庆佳节的互动交流效果。在全媒体环境日益成熟的当下,信息量的猛增为普罗大众带来了辨识上的巨大挑战,因而,作为主流媒体和官方权威话语的央视更需要在文化沉淀与传播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出一台“兼具时代气息、审美品格和文化意蕴”[3]的电视元宵盛会。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转化,能够引领社会价值导向,让电视晚会不再只是一场集体狂欢,而是被赋予文化与审美双重价值的内容生产行为,促进全社会形成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风气。

“花灯耀四海”可谓是本台晚会的主线,北京灯彩、湟源排灯、硖石灯彩、佛山彩灯、潮汕戏曲彩灯等许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灯记忆,点亮了人们对古今元宵灯会的无限遐想。从开场动画起花灯就是本台晚会最为闪耀的文化元素,身着汉服的女子在白兔的邀约下上街观灯,演播厅大屏上烟花焰火与千盏花灯同时升上夜空,“花市灯如昼”“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古典意趣被完美呈现。歌舞《花灿灯彩闹元宵》的热闹开场除花灯之外,还汇聚了舞狮、吃元宵、生肖等多种元宵佳节风俗,如中国台湾经典民歌《卖汤圆》的童声演唱,令人们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活泼氛围中回味童年。同时,央视2023年元宵晚会还采用了实景拍摄与演播厅录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四川自贡的中国彩灯大世界实景拍摄,由乌兰图雅等嘉宾领唱《幸福节拍》,一夜鱼龙舞的壮观景象和游人如织的繁盛幸福与歌曲主题遥相呼应,各种角度实景拍摄的花灯展现了一个宛如走进长安画卷般的古典奇幻世界。对于习惯了演播室布景的观众而言,实景的穿插交替令人耳目一新,也承载着国人对上元佳节赏花灯习俗的悠久情结。戏曲节目《看花灯》则直接以元宵节的赏灯习俗命题,采用四戏同台的形式,京剧、黄梅戏、湖剧与初次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的贵州花灯戏引得观众叫好声连连。短短几分钟内既有京剧丑角诙谐幽默的调侃,也有程派名剧《锁麟囊》对人生团圆的慨叹,还有主题突出、韵味十足的几出地方戏。如《夫妻观灯》等趣味十足的段落既点题应景,也能让观众品味出华夏大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差异。将“花灯”这一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符号与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相结合,“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表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下大放异彩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通过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再现与渲染,人们的感性情绪被提炼和升华为对艺术审美的理性追求,从而领略到元宵的民俗之美、氛围之美与历史积淀之美。

三、审美升格要求下的传统文化诠释与升华

2023年央视兔年春晚采用了名副其实的全媒体制作,电视大屏与央视移动端的同屏播出,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实时互动,都成功地实现了舞台延伸,让各种媒介平台的话题讨论度居高不下。此外,AR虚拟特效、三维菁彩声和灯光立体视频保证了主舞台的视听效果,更加精彩逼真全覆盖的氛围实现了沉浸式体验。在电视数字技术推动外在视听观感持续升格时,晚会内在的审美意蕴则更需要升华。如今,主流电视媒体依旧是大众“认知世界的最普遍和最忠实的信息来源”[4]。同样,作为一场由官方话语主导的传统佳节盛会,央视元宵晚会是万千观众投射节日仪式感的对象,故而传统文化符号应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与此同时,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不仅应该着眼于具象的象征符号,还应该看到抽象的哲思与智慧,展现深深烙印于华夏血脉中的民族精魂。

本次元宵晚会共19个节目,其中有着鲜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占到半数以上,可以说是贯穿节目全程的主线,而传统文化的融入也让节目之间过渡自然、串联成趣,拓展了节目所体现的内涵深度与思想纵深。晚会节目间的转场不只以主持人念报幕词的传统方式进行,还增加了猜灯谜、观花灯的环节。由主持人现场展示中国各地与元宵有关的民俗工艺产品,其中不乏非遗传承人的经典之作;再由主持人为众人出灯谜,让明星嘉宾和场内外观众群策群力共同解谜;还有潮州古城花灯灯展的外景主持,向场内主持人发起灯谜考验的小插曲。穿插整台晚会的猜谜环节用传统简单的形式调动了观众互动的积极性,谜面或谜底又能与即将出场的节目勾连衔接,无形中便完成了换场抛接。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审美需要,元宵晚会深度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放眼于世界视野,找寻古今中外文化间美美与共的交流可能,在保有一贯高水准、高质量的审美基础上寻求文化共性。默剧《默默有闻》是此次元宵晚会中十分新颖吸睛的节目,青绿白三色的主色调的优雅清新、亭台楼阁的简约勾勒,以及撑着油纸伞的婉约女子,瞬间将观众引入了江南水乡的深巷之中。而两位男主演白短袖、背带裤的造型极具儒雅随和,他们穿梭在油纸伞和青石巷中,用动感十足、配合默契的舞步,巧妙地甩出一个个笑点,古今相成的格调搭配默剧幽默诙谐的艺术特征,令人眼前一亮。无独有偶,国乐与民俗乐器在元宵晚会中也找到了与新型潮流的和解之道。吴彤和非遗乐队复州鼓乐团领衔的《百凤朝阳》融合了笙、唢呐、吉他、架子鼓等乐器,传统乐器与现代电音共同演绎充满民族风情的歌词“龙吟虎啸过山冈,凤凰来仪披霞光。天籁合鸣笙簧奏,一片丹心向太阳”。混搭之中碰撞出了无限的舞台爆发力和文化张力,让民俗文化的野性与生命力得到彰显。评弹演员高博文与女歌手黄龄共同演绎《声声慢》,将李清照的传世名篇改编为朗朗上口的流行曲目,再分为粤曲、评弹、京昆、英语等四个段落各自唱响,如行云流水般层次分明。一袭月白长衫、一把三弦急拨,一身汉服华裳、一曲高山流水,表演者的服装造型、演出形式与水墨背景遥相呼应,由外国歌手演绎的英语唱段更是一大亮点,使中西文化完美合璧。艺术体操表演《威风霓裳》由国乐大师关大洲亲自配乐谱曲,从轻灵的杨柳清风变调为激扬的霹雳裂帛之声,再以流云春水般错落有致的篇章收尾,演员四种服装的变换与乐曲的基调配合得丝丝入扣,国乐与艺术体操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推进文化交流的美美与共。

全媒体时代的电视晚会愈发强调创新,“电视综艺晚会的创新要注意其创作特征,开掘新颖题材、独创艺术形态、追索地方特色、探求文化底蕴;也要自觉培养电视综艺晚会的屏幕意识、观众意识和文化意识”[5]。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集中发力,通过以古带新的方式达到激活文化内涵的目的,在此后的电视晚会中也必然会成为越来越常见的创作策略。面对全民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的现实要求,电视晚会在创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观众的主动选择,用大众视角重现民族记忆、攀登文化高峰。

结语

2023年央视元宵晚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体现在各个方面,使传统佳节与古典意象相映成趣,为观众展呈了一场古今交融、立意深远的视听盛宴。国潮正当时与传统文化元素在电视晚会上的新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以及集体共同记忆的经久不衰。民俗文化、古典符号以及古代哲思为一场以“合家欢”为主旨的电视晚会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此次央视元宵晚会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释读、编码、转化,也反向说明了古今同题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使传统文化涌动着青春活力的年轻语态,更赋予了其鲜活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在葆有仪式崇高感和凝結民族记忆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当今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7.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2.

[3]冷凇,王樱潼,孙肖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美学回归与创新趋势[ J ].中国电视,2019(02):41-45.

[4]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2-433.

[5]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44.

猜你喜欢
花灯晚会传统
看花灯
心声歌刊(2022年4期)2022-12-16 07:11:0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挂花灯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5:2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做花灯
闹花灯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