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科幻电影中的空间化表达与想象性思维建构

2023-08-03 15:46:11李琳昝甜甜
电影评介 2023年7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科幻月球

李琳 昝甜甜

电影《独行月球》(2022)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月球,主要讲述了独孤月(沈腾饰)因“月盾计划”错过了马蓝星(马丽饰)的撤退通知而被人遗忘于月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将主人公的角色经历与人类的命运相结合,展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核,同时开创性地将喜剧类型与科幻相融合,实现了观赏性与哲理性双重品格的表意世界,进行了一次有别于好莱坞科幻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尝试。

一、对想象空间的重构与突破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幻电影中的故事场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82年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在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成功塑造了人类只要插上插座,就能在网络空间中遨游的故事。虚拟电子世界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和平台空间,在信息的共创、共享过程中营造出人类历史在空间上最为广袤的文化圈,带给人们新鲜的体验,但也暴露出从意识形态走向趋同的弊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文明是看不到前途的。我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未来的地球不管多么繁荣,不管在地球上建立起多么美好的生活,一个没有星际航行的未来,肯定是一个暗淡的未来。……就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地窖里,有一台超级计算机,一百亿人在里面数字化地生活。”[1]刘慈欣在2018年获克拉克奖致辞时,就表达过对科幻发展方向的某种担忧,他认为:现在的科幻更多地是想象人类在网络世界的生活,缺少关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导致“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2]想象力由此被禁锢,人类受困于虚拟网络形成的迷宫之中,面临着“互联网对于世界历史文化的同质化”的威胁,中国科幻电影则在中国科技发展的新基础上对交互世界不断进行着创新性想象。

(一)冲破网络空间内部的封闭

由于电影与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幻电影需要通过多重元素真实化地表现未来世界。影片《独行月球》在突出个体和集体关系的前提下,注意联系现实空间与技术创建空间进行叙事,并在多重空间组织的平行时空中呈现空间叙事的策略,不仅实现了对网络信息空间的利用,又突破了其窄向的叙事弊端,达到了科幻技术美学和空间美学之间的一种创新。

片中小行星撞向地球,人类被迫躲入地下城,为了减轻压抑与焦虑的情绪,女主人公建议直播独孤月在月球上独行的生活,这样就构成了月球、指挥所和地下城开放性视角下的三重空间。第一空间指向月球,独孤月这个人物形象历经苦难后以乐观的方式突破了现实社会对矛盾的阻隔和放大,完成了一个孤胆英雄的自我救赎;第二个空间是指挥所,女主人公马蓝星作为“月盾计划”的领导人,她也是独孤月连接地球上人类的一个重要中心。电影在剧情推进的同时也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元素并赋予了角色个性的形象;第三个空间是地下城,遭受小行星撞击后,人类悲观失望地走进地下城躲避。为了安抚处于地下困境中的人类,地月组织决定用直播的方式观看独孤月的月球生活,将其作为一个英雄,给予地球正面的积极指引,这种用夸张性的缩影来表现人对渴望生活的主观想象,使影像个体与“自我”在传播过程中相分离而形成夸张性的喜剧效果。

三类空间错综叙述,特别是直播时的巧妙观看视角,在观看的不仅仅是电影中的地球观众,还有银幕外的真实观众,群像化地呈现着观看者和被观看者:一群绝望的人,观看一个绝望的人在逆境中求生,最后被双向点燃。这样一种带着互动式的设计,强化了投入感、沉浸感与认同感。影片中如此场景的设计,实则来源于中国空间科学探索取得的重要进展,网络空间只是理解文化与网络技术关系的一种方式,立足地球迈向月球的各种技术不断成为人际传播、地月传播的新兴链接方式。中国探月工程的实施及已在月表三维影像、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研究中取得的一批原创性成果。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中法天文、量子科学实验、实践十号等一批空间科学卫星相继立项并开展研制,这些成果从外在技术手段的成功内化为电影想象的基点,引发了观赏者的深思与共鸣,并在激发家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精神下表现出虚拟现实、增强真实和真实世界相互嵌入的能力,传递出带有虚拟和未来性质的审美意蘊,进而引导观赏者向身临其境的想象性和交互性未来世界迈进。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飞天的梦想,在面对生态危机的加剧与后人类的发展前景等问题时,单纯的虚拟化始终不能作为人类文明演化的正确方向。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不能生活在自己制造的牢笼之中,最终需要跨出网络的局限而走向“星辰大海”,生存空间也要从地球的孤立存在拓展到宇宙空间的苍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思考人类命运,只有这样对外太空的探寻才会更为持久。

(二)立足科技支撑的想象力品格提升

中国人对于探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有着深厚的传统,科技创新是科幻电影创作的发展动因,这也逐步形成中国科幻电影在内容上关联国家科技发展程度的趋势。航天重大工程的进展为繁荣航天文化艺术创作厚植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科学与人文最高层次的契合体现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上。

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联合出台推动科幻电影事业发展意见,包括国家支持科幻电影创作生存、发行放映的十条政策,即“科幻十条”。①这一方针的出台推动了众多艺术门类资源的转换,更体现了国家对坚持发展科幻电影的支持。《独行月球》是“科幻十条”出台之后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其之所以能够表达出丰富的科幻元素,与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合理想象分不开,中国航空技术进入领先时期,在科幻电影上航空梦和光影梦并驾齐驱。在进行影片制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影片的专业度、现实感与未来感,特别邀请科学顾问与航空顾问为影片把关,体现在影片中有属于其自身的硬核闪光点。影片的科幻场景从月球基地、月面环境、宇航服,到月球车、广寒宫空间站、返回舱、地底城市……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人类想出让月亮成为“中间阻挡之盾”的计划,独孤月驾驶月车寻找“宇宙之锤”时,利用月球独特的自转周期规划出别具一格的逐日路线,这些都很有科学细节的真实感。此外,“月盾计划”基地所在位置、存在于柯林斯陨石坑里的机械狗、利用遗落在月球的阿波罗18号制造返回舱等设计,均符合现实科学的逻辑;剧中月球车独特的嗡鸣声、陨星碎片被地球引力捕获形成的土星环、月球中奔跑速度快慢等都能体现出其中的科学与想象的严谨。正是因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正迈得更稳更远,才使中国的科幻创作有了可以依赖的强大科技力量。

二、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塑造

科幻电影是民族文化、记忆与想象方式的幻想化表达。从社会整体来说,技术在一往无前、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信息科技、生物技术在促使人类主体、生存空间与方式、社会体系等当代文化问题不断更新时,科幻电影对于末世景观的展现无疑揭露出人类自身生存的反思性因素,中国科幻电影亦有别于之前的发展。当代中国科幻在呈现全球性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等方面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想象性重构,致力于探寻人、自然和社会的各种联系,以达到超越语言文化、知识类别和民族背景的界限。

(一)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将科幻叙事视角聚焦到人类社会,更多地关注现世和末世、人与自然等问题,在自然环境的意义上指向国人的故土情感和家国情怀,以人类自身的哲学反思去引领人类完成“末日救赎”。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重点在于人类和宇宙、大自然应是紧密联系、和谐统一的关系。从《流浪地球》开始,“带着地球去寻找家园”的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底蕴和中国人的温情,渗透出人类未来命运的价值思索。影片《独行月球》中设定陨石击中地球后地球陷入末世的情境,而人们只能躲在地下生活;灾难来临时人类丧失了希望,月球上独孤月乐观豪爽、大无畏的性格成功塑造了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既延续了喜剧特色,又表现了小人物大特写的一面;马蓝星能在千里之外的无声中察觉到独孤月即将因失去重返地球回到人类群体中的希望而准备放弃生命,所以号召全人类用光点亮地球给予独孤月希望,这不仅照亮了灰蒙蒙的地球,也照亮了独孤月的心。独孤月和马蓝星复杂的情感远远高于爱情,添加爱情因素不仅仅是为了动人,也给了独孤月更坚实的行动逻辑。爆炸前独孤月的台词“我要保护你,保护你们”,揭示了英雄式的小人物牺牲自我拯救地球的主题:因为爱人在地球,所以他不惜一切代价要回到地球;因为爱人在地球,所以他愿意牺牲自己拯救地球,实现了他从对马蓝星的小爱到对全人类大爱的转移,最终成为地球英雄的蜕变,平等地爱着一切生命,也将中国神话故事“奔月”的原型合理植入,这其实就是中国科幻故事的中国胸襟。电影将宇宙、星辰、空间站、月球这些庞大的元素和人类渺小却真挚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对牺牲个体、成全群体的概念理念更为认同。在共同的灾难面前,落寞的个人与消沉的集体相互陪伴和拯救,重新确立了人类认知和实践的合理性基础,并尝试关注系统中整体的平衡性。无论自然或人为、宏观或微观,都能在一种多元、平等的观念中守护精神的完满和文明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指明了方向,即表达全世界人类所认同的“人类共同价值”。《独行月球》以艺术化的方式阐释了富有集体主义精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技的发展主要解决解放人的问题,如何摆脱以往以人类中心主义来思考地球和未来的发展模式;一个智慧文明如何解决现在以及未来的危机,需要我们面向实践,进行学理化的反思和建构,进行伦理选择、价值设计,不断對真相和事实进行追求,建构出一种彰显“人性乌托邦”和“科学精神”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命题。展望未来,人类终有一天会走出地月系迈入行星际,而中国必将秉持和平与合作的“和合”理念,凝心聚力启新程。

(二)技术制作上满足“想象力消费”需求

《独行月球》作为中国首部科幻喜剧电影,通过科技的运用,使科技和幻想在虚拟和真实的交融效果下构成互文关系,视觉效果极佳,在展现中国科幻的特色中逐渐摆脱了对外国科幻电影的技术美学模仿以及在风格上的迷思式追捧,成为科幻电影中想象力美学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影片内的大部分空间是太空环境,月盾基地和月面则采用了不同的拍摄手法:月盾基地的现实影像风格是实拍出现的效果,共使用了15座预计40000㎡摄影棚,6000㎡摄影棚内布设了200吨沙石来模拟月面粉尘并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场景搭建;而在展现月面时为了营造出科幻、童话感,大部分通过特效技术合成,不同的景观给人的视觉效果完全不同,使观众获得了更好的观影体验和戏剧效果。各种太空元素并没有因喜剧而变得荒谬和简单,反而场景、细节更加恢弘、真实,特效画面极其出彩。影片在技术层面的视觉表达上更加注重本土文化与精神内核的表达与观众的审美体验,拍出了宇宙壮美的景象和陨石降落的巨大灾难危机感。在创作上,影片结合了国内的创作机构-MORE VFX,既通过普遍三维建模技术将骨骼和肌肉捆绑起来,又利用动捕和游戏引擎技术将其实时渲染出来,并在想象和科学上实时配置,采用未公开版本UE5渲染,95%电影场景由数字技术产生,并予以技术美学上身临其境的VR。影片特效镜头多达1800个、150幅动捕影像(包括光学动捕和惯性动捕),在数字技术等层面的探索也助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发展。比如金刚袋鼠这个拟人化动物的一举一动和神情就需要创作者去仔细观察和品味,为体现其真实性创作者一共用了5000万根毛发来展现动物毛发的细节,比之前国内做生物技术的精细程度超出一倍,这几乎可以与《狮子王》相媲美,体现了中国科幻电影在生物技术上的创新。在技术/科学的视域中,通过从二维到三维再到全息影像的升级变革,这不仅是对人眼视觉机制的一次挑战,更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式,深化了人与技术之间的根本关系,将社会—技术—审美,经验—形式—内容联结了起来。

随着人类通向感知和新媒介进化的不断探索,技术手段的进步不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邃的人文关怀,而且也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探索、进取、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在视效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科幻电影正在不断探索,由描写可能实现的、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新技术或新发明,朝着由技术逻辑和美学品格、艺术理想和科学元素主导理念的电影工业美学体系迈进。

三、类型杂糅的尝试与可能

在2011—2021的十年间,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和题材创作趋向多元化发展,将科幻元素与不同的电影类型相结合,逐渐摆脱了对外国科幻电影在风格上的迷思式追捧。民族化电影开拓了更多的审美方式和话语建构,科幻电影民族化表达出的中国独有的人文价值是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创作的重要启发。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科幻电影创作方面也曾尝试对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的“赛博科幻”类型进行模仿的表达。结合故事来看,号称“中国首部赛博朋克电影”的《破梦游戏》好像并不讨喜,甚至被划入“烂片”范畴。全片讲述了女孩江函无意中坠入一款名叫《万梦千魂》的虚拟游戏世界,因此引出后续的冒险故事和情节。作为国内赛博朋克电影的尝试作品,这部影片给中国科幻电影带来新的发展思路;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赛博朋克也逐渐向这些方向蔓延。2020年6月24日,作为网络大电影在爱奇艺上映的《机械画皮》,讲述了由于人工智能失控造成貌美女性的皮囊不断复制,但真实的人物角色并没有发现,于是画皮就一直陪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影片《破梦游戏》选取中国古代经典故事《画皮》与赛博朋克风格相结合,虽然故事存在诸多漏洞,但赛博朋克已经迈出了与中国故事相结合的步伐;爱奇艺迷雾剧场上线的网剧《致命愿望》使中国电影产业对赛博朋克的理解认知逐步加深,这些模仿因为在内容上缺少精神内核与成熟的特效和场景,自然缺少脱口而出的优秀科幻电影的名字。

要想唤起观众共情就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以科技为参照大胆地想象,对未来生活作出思考,只有将本土优势化的电影类型与科幻元素结合,再匹配过硬的技术呈现,才可能在形式和文化等多个维度上实现创新。从《疯狂外星人》这部“软科幻”电影开始,中国科幻将视野转向“平民”视角,用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文化守护人隐喻中国哲学的深层反思,这种分类型的科幻电影本土化预示了科幻与喜剧结合的可能,也为之后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参考。2022年,《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等不同类型融合的科幻电影丰富了中国科幻电影市场,赢得了本土观众的认可;2023年贺岁档电影《流浪地球2》更是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向世界科幻电影水准的新高峰。《独行月球》是继《疯狂外星人》《长江七号》之后,科幻与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结合的新类型,影片整体凸显了电影作为纪实性美学的重要价值,与“开心麻花”的喜剧融合成为令观众满意的科幻喜剧电影,不仅让观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共情,原本想要呈现的“你不是一个人”变成了“你不是人”的剧情设计也是神来之笔,这不仅让悲伤气氛得以瓦解,也增强了喜剧效果,它的成功使影视从业者们看到了科幻想象和喜剧夸张的交融,而笑里藏泪、悲喜交加这一新的尝试也成为中国科幻题材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只不过,作为“喜剧+科幻”的探索,《独行月球》在“科幻与喜悦”这两个标签下的剧作故事也暴露出受想象力的束缚而够硬核,仍有进步空间。

结语

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书写方式充满后人类主义色彩的科幻元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为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寻找突破以西方为中心话语体系的可能性。中国科幻电影并不是对西方科幻电影的复写。作为中国首部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在全球运算的技术与理论发展中,思考中国近20年来的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变革力量,在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的承继和现代化转化,呈现出科幻电影美学本土化创造的应有之义,完成了与主体观众群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共同体美学的品质与要求。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刘慈欣:人文传统与科技未来[EB/OL].(2019-10-13)[2023-01-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24.4821952401198&wfr=spider&for=pc.

[2]劉慈欣.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是暗淡的——刘慈欣获克拉克奖致辞[ J ].军事文摘,2019(02):40-45.

【作者简介】  李 琳,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艺术美学、影视批评研究;

昝甜甜,女,山东德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科幻月球
到月球上“飙车”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1:44
陪我去月球
飞碟探索(2022年1期)2022-03-12 14:11:20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54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 07:38:52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7:07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快拉住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