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秀
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领域踏进了变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如何面对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变革的要求?如何在多元化的教育任务中游刃有余?思考教育变革背后的必然逻辑和应然路径,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我国自1999年发展素质教育至今,基础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应试教育的弊端从未被真正消除。然而,教育本质上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也是教育变革与发展背后的必然逻辑。只有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变革过去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双减”政策之前,教育的功能部分地被校外培訓机构所替代,资本逐利的本质破坏了教育生态,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不仅使得学校教育部分地丧失了主导地位,还滋生了教师的“不作为”和“躺平”。而“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教育的使命被归还给学校和教师,这也对当代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古教师就承担着塑造人类生命和灵魂的重要使命,社会对教师的知识、能力、道德和身心素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是职业角色本身被赋予的特点,也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的根本。
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而教书只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教师工作的核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应局限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做人,培养健康、健全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认真教学,又要在课下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既要在线上关注年轻人的新动向,又要在线下正确引导学生;既要在学校关注学生的成长,又要杜绝社会和家庭中不利因素对学生的侵蚀。———这便是对待教育变革的应然路径。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