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然 李思静 刘安琪 林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产电影发展迅速,各个档期均有代表性的影片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其中,国庆档主旋律影片备受大学生观众的追捧。《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与《我和我的父辈》系列电影,分别从个人与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爱国精神的代际传承角度出发,描述了新中国的发展与成就。这些电影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党史、新中国历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故事,向人们传递和弘扬正能量,并融入了十分丰富的“大思政”教育元素。
课程思政教育是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在2014年共同提出,2017年,在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质量改进工程实施大纲》中,提出“推动课题思政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变革”,也是在正式文本中第一次提出了课题思政教育的理念。至于学校教育工作思政的含义,在概念上将它界定为“将思维政治教育渗入于一切育人和活动的教育理念”。
2004年以来,中央陆续颁布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定。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来临,对社会主义建设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他们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力求培育正确的思想、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为了更好地向国家输送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大思政课”因此产生。
根据大思政教育产生的原因可以知道,大思政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与道德,让更多的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习近平总书记重申要把教育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基础。要以培育肩负中华民族崛起大任的世纪新人为着眼点加强教育引导。在“我和我的XX”系列电影中,有很多篇章的主题都与大思政教育的方向相符。
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既要掌握核心知识,也要培养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战略性对策,既决定着未来接班人的重大问题,也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着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崛起。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这不仅是一时之运,还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
高等学校对于人才培养应兼顾育才和育人两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三观”的塑造,坚定理想信念。紧紧围绕全国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学校发展定位方向和培养要求,形成了全面覆盖、种类多样、层层递进、互为支撑的教学与思政体系。
大思政教育背景之“大”。大思政教育由“大”“思政”“教育”三个要素组成。“大”体现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明确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和我的XX”系列影片立足于时代大背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历史,助力大学生“四史”教育。
大思政教育之“思想政治”。“思政”,即思想性和政治性。培育高校学生建立思想深度,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坚定本国文化自信,避免外来文化入侵造成的思想滑坡。在政治性上,熟知党的发展历史,加强政治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从文化素质、法治意识、中国梦等多方面共同入手,致力于让新时代的年轻人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大思政教育之“教育”。“教育”则有双重含义。在形式上,既指校内开设的必修思政教育课程,也指社会实践课程。在校内校外同时发力,确保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际能力共同发展,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读万卷书,亦行万里路。这也为校内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保障专业性的同时,还要丰富趣味性和感染力,拓展授课形式。例如,观看主旋律电影,加强热点事件讨论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
思政课教学之难,在于价值性教育与知识性教育相比,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讲授思政的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思想和实际相结合,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我和我的XX”系列电影由许多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能体现出一个或几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受到如下几方面的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国庆档主旋律电影中,《我和我的祖国》围绕核心观念“爱国”展开,区别于《开国大典》《建军大业》等凸显历史大场面、大事件的群像图讲述方式,“我和我的XX”系列之首的《我和我的祖国》打破固有思维,通过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表达方式,将厚重的历史事件具体化到每一个小人物身上。将典型英雄人物的书写变化为非典型人物的书写,体现了英雄人物平凡的一面。不仅讲清楚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还增强了观众的共情感,以“接地气”的讲述手段重现了历史事件的某一时刻。
开国大典前夜,工程师冷静高效地处理突如其来的种种“意外”,实现开国大典上电动升旗装置的顺利运行;在核心观念“爱国”背后,也体现出了作为工程师的敬业精神;依靠精湛的专业技术,竭尽全力完成好自已的本职任务;热爱自己的职业,愿意为自己的职业去奉献,将职业融入到生活之中。无独有偶,《相遇》中两弹一星的研究员亦是如此,为了国之利器的建造,在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下生活十几年,他都甘之如饴。因为保密性的缘故无法向心爱之人袒露一丝一毫,在受到巨大辐射后身体衰竭,牺牲了自由、爱情和健康,穷极一生追求的是最初的那份信仰。
《我和我的父辈》的表现方式,呈现了由大故事到小故事、由大角色到小角色、由大情感到小情感的语态转变,由宏观故事向微观记忆的语态转变,也反映了从主旋律影片的叙述回到电影艺术本体的走向。主旋律影片作为叙事艺术,通过刻画角色的精神性和生命感,感染观众的情感和思想。影片的故事又回归艺术作品本身的含义,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更贴近生命的本身。
《我和我的祖国》展示了从先辈到后生的个人形象、群体形象。以时间跨度为线索,串联起整部影片。七个故事主题鲜明,事件具有代表性,自然而然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纵然时光荏苒,但家国情怀总是代代传承。通过观看主旋律影片,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于中国发展历史的认识,更加汇集了为国家骄傲自豪的热烈情感。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规划的大纲中明确给出了思政的目标要求与学习要点,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理念融会贯通。先辈们曾经以其真实而灿烂的人生阐述了什么叫做“爱国”,新时期高校学生也要弘扬这种精神,并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到个人生命当中。
以“家乡”为主话题,同时包含医疗、教育、扶贫、支教、基层干部等多元素,由乡村发展延伸到国家发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我和我的家乡》聚焦于温情,是对家国大义的另一种表达。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创作中邵荃麟先生就曾经提出过中间人物书写的创作观念,《我和我的家乡》在人物选择上几乎都是这种中间人物,这些人物真实地反映出某一个时代阶段的特殊意义。
《我和我的家乡》呈现的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人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转移到非英雄的平凡人物身上,体现平凡人也有英雄的一面。
四个故事单独成篇,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影感受,并体现出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俗和人心状态,更达到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效果。《我和我的父辈》对准的是代际之间的强烈情感连接,让每个年龄层的观众各取所需,都能有时代背景和角色代入感。在这四个故事中,完美融合了悲壮和幽默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表达方式,刻画了几个温和宽厚的好父亲形象,将他们连缀在一起,讴歌着新中国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甚至是生命,通过代代继承和接力的形式,带领着中国在飘摇破碎中,逐步点亮辉映星河的灿烂灯火。这是新中国不断开创新辉煌的核心动力,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基础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人本、守诚实、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及其时代意义,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在《乘风》篇中,“乘风”这个马的名字就作为父辈之间继承的线索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乘风”是儿子最喜欢的一匹马,是骑兵团优秀的战马,但在与日本军的战争中,父亲不得不选择牺牲儿子,保全百姓。“乘风”回来了,但儿子却再也不会归来。所救百姓中,孕妇将在战乱中出生的孩子取名为“乘风”。虽然战争总会有人牺牲,但国家的战士们永远会前仆后继,护一方百姓安定,当然,百姓也会报答军人的守护之恩。
在《北京你好》篇中,张北京凭运气获得的奥运会开幕式门票误被四川来的男孩子以八百元购走,从愤怒地追回到坦然让出,转折点只因为男孩子的一句话:“想去摸一摸鸟巢里边的栏杆,那是我爸爸做的,爸爸已经在汶川地震中走了”。一名出租车司机把珍贵的门票让给四川来的小男孩,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蕴含了两个人对这个国家的爱。“他们都是对那一刻、对那个荣誉、对国家有感受,热爱这个国家也热爱这个荣誉,并且希望能够体验到,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导演宁浩在采访中如此说道。
在《北京好人》篇中,张北京为帮远房亲戚治病就医,想出盗用医保卡的办法,在尝试失败后选择放弃买车,而将这笔钱用于表舅的治疗。中国传统儒学,核心思想便是“仁”,无论是对待亲友的那一份真挚和热情,还是对待陌生小男孩的那一份舍得与甘心,张北京这个角色都揭示出“仁”的真谛。儒家学说的思想并非高高在上不可触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诗》篇讲的是中国制造人造卫星的一个环节——火箭固体燃料的研制往事。父亲施儒宏与母亲郁凯迎是火箭研制基地的成员,父亲为了更精确地完成固体燃料研发,亲身在最前面实地观察,他因此牺牲在科技攻关过程中。为了这个民族、国家的未来,他们视死如归,正是在这种民族与生俱来、不断提升的精神基因里,中华民族的“不可能”篇章才被一页页书写出来。
《鸭先知》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国营中药厂销售科长赵平洋思想解放、锐意进取,且生性乐观积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故事。赵平洋的主要任务就是销售积压的药酒,可是传统的营销套路无济于事,电视广告营销的想法油然而生,虽然冒险但不失为开拓营销格局的一种方式。“鸭先知”也代表着那一批敢于试水的人,因为有父辈们一次又一次不怕失败的尝试,抓住时代机遇,祖国才会不断发展壮大,诞生越来越多新事物。
《少年行》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强调父辈精神的传承,男孩的父亲是一个科技创新工作者,一生致力于科技创造,却屡遭失败,在第五次失败时丢掉生命,但男孩依然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在自制飞行器试飞失败后,他有了敢于正视挫折、不断试错的能力,这是一种科学素养、人生态度,所以多年后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利用主旋律电影的宣传方式,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自觉实践社会各行业的基本职业精神和职业准则,进一步提升职位责任心,养成遵纪守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正做事、探索创新的良好职业品质和习惯。
主旋律电影对“大思政”教育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具象认知。《开国大典》《建军大业》等全画幅群像化电影对每个历史重要转折点的画面都做了细致刻画,“我和我的XX”系列电影则对每个事件中的人物做了具象化表达。《前夜》是开国大典的前夜,《相遇》是两弹一星的创造,《乘风》是抗日战争的缩影,《夺冠》是我国女排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后的夺冠,《归来》是对中国香港回归的记录,《白昼流星》是中国首次发射神州十一号飞船,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影视化的再创作,加深了人们对国家发展和党的历史的了解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知。
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唤起大众共情。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从《前夜》《相逢》《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等几个小单元小故事的角度介绍了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保证五星红旗的正常升起,旗杆设计者和护旗者们克服了不少困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国防科技工作者们为祖国科学发展奉献了生命;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我国女排夺冠;中国香港回归,升旗手、女港警们兢兢业业保证香港的回归一秒不差;北京奥运会,经过许多工作人员的默默努力才建造了“鸟巢”;神舟十一号顺利着陆;飞行员们通过了严格的培训,终于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幕幕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发展的缩影,所有的奇迹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以小见大,从小人物身上可以见到更感人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带领观众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不断发展进步,将观众置身其中,产生共情。与其他政治教育手段相比,本系列宣传影片中所阐述的政治教育内涵,对于高校学生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和了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影片反映的主题的深度而言,“我和我的XX”系列主旋律电影深刻阐述了“四个自信”的核心意义。这些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入人心,广受观众喜爱。影片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诸多宏大叙事外不为人知的方面,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元素都完美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要求。
优秀的电影是可以对观众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的。综上所述,“我和我的XX”系列电影可以在充满故事性的剧情中加强观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知,唤起对党取得的成就的共情,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在新时代高校的大思政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和我的XX”系列电影这一素材,深入挖掘其中的“大思政”教育元素,并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象化、共情化和审美化作用,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我和我的XX”系列电影无论是在主题上采用“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还是多元化和单元式的组合小电影内容,都创新地表达国庆档主旋律影片的主题。这些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完美契合大学生思政课,尤其是大思政教育的要求,也展示了未来主旋律电影创新发展的璀璨道路。我们相信,随着对我国新时代、新征程更多伟大成就的宏大叙述和微观表现,国庆档主旋律电影在未来的道路将走得更远、更稳,取得更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