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粮仓的“丰收密码”

2023-08-02 08:33:29吴承江
孔子学院 2023年1期
关键词:东林农田安徽

吴承江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将安徽划成三大块: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带、江淮之间的冲积平原和沿江江南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4—17度,年降雨700—1700毫米,年无霜期200—250天。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降雨,让安徽这片土地非常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安徽的农产品品种齐全,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因此安徽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2022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4100万吨,位列中国第四。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成为中国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

机械化 生产效率高

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农民,70多岁了。他种了一辈子的地,从过去种植10多亩土地,到现在以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经营着一家1200多亩的家庭农场。2022年,他因家庭农场上了电视节目,一时间被很多人关注。

2022年夏,徐淙祥的农场取得了“历史性丰收”,小麦亩产最高超过1600斤。“原来小麦超千斤就不错了,现在能达到1200斤,甚至1600斤,这得益于优良品种的推广、农业技术的实施、大型机械的耕作以及科技化的管理。”徐淙祥高兴地说。

1972年,徐淙祥高中毕业后当了生产队长,后来先后担任村书记,评上劳模,当选人大代表,“那时候,小麦亩产量只有600斤,大豆只有几十斤,玉米也仅有几百斤,农民吃不饱、穿不暖。”

徐淙祥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力求推进品种改良,改变村里粮食产量低、品质差的状况。2010年,徐淙祥带领村民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村民们的土地租来,由他进行小麦、玉米、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村民通过土地合作入股,每年稳定收租,做到旱涝保收,还能在农场里打工。

“规模出效益,农业的出路还在于机械化。”徐淙祥说。1200多亩土地一眼望不到边,在田间每隔几米就会有一个水泥围成的小墩子,徐淙祥介绍,那是浇水的井口,一亩地十几个喷管井口,配合机械化设备一下能浇四五百亩。而像打药,以往人工背着药桶打药成本太高,现在利用飞行器打药,上千亩合算下来成本还更低。

除了机械化管理,徐淙祥还重视循环绿色发展。对于农场中的秸秆问题,他同县里的养殖大户以及菌菇种植企业开展合作,提供多余的秸秆,当作养牛大户的饲料或菌菇生长的培养基,换取来的牛粪、菌渣再用于肥田。

田间,打捆机已经把多余的小麦秸秆打包捆好;旋耕机犁过重新整备好的地块。徐淙祥还会站在田间指导技术人员调整玉米播种机,播种机折返前进,来回穿梭,一趟就能把玉米种子分四列种下。

徐淙祥的儿子徐健、孙子徐旭东现在也跟着他干起了粮食生产。徐淙祥说,祖孙三代将“拧成一股绳”,继续钻研农业科技,争取研制更多新品种,种出更多品牌粮。

科技“种田” 获丰收

每年的五、六月份,皖北地区普遍高温少雨,对夏种不利。但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种粮大户焦瑞的粮田里,新栽种的玉米已早早探出了头,悠闲地享受着“人工降雨”的滋润。

这里的“人工降雨”是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带来的。2021年,谯城区投入近9000万元对赵桥乡四万亩农田进行高标准建设。焦瑞流转的1000亩土地就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经过高标准建设,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变成了丰收的‘宝地。”焦瑞开心地说,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沟、路、桥、电、井全配套,他的种地信心更足了。

“以前浇水,要把拖拉机开到地头,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成本高。”谯城区芦庙镇袁庄村村民朱红彬拿出一张智能灌溉射频卡说,“现在只要用这张卡在机井灌溉控制器上一刷,喷灌设备就能出水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在2022年小麦生长期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朱红彬的小麦亩产比2021年增加了150斤。

在安徽,病虫害绿色防控下,一些农场亮起“另一盏灯”——太阳能杀虫灯。在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江霞谷物种植家庭农场,1177亩连片的稻田,约50亩布设一盏太阳能杀虫灯,“这个灯白天能利用太阳能板储备电能,夜晚发出淡蓝色的光,利用昆虫趋光性,将稻田害虫引入灯罩并消灭,从而减少稻田害虫基数。”农场负责人陈永江说,利用这些新科技,水稻亩产预计超1500斤,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农田里,无人驾驶的旋耕机正在沿直线前行,到了田头自动拐弯掉头,对齐第二垄继续旋耕,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在六安市金安区安徽春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农业示范田里,这一炫酷“表演”让人切实感受到科技给种田带来的大变化。

“我们的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上都安装了‘北斗无人驾驶系统,远程操控,农机会根据指令,按照规划好的路径进行作业。”安徽春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云飞介绍。相比以往,目前这种“无人驾驶”耕作方式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升了。

从“靠天收”到“慧”种田,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运用,智慧农业日益成为安徽农民的“金扁担”。

年轻人成为“兴农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中高端人才,也一起扎根现代农业,参与到安徽的乡村振兴事业中。

2022年夏种时节的一天,33岁的平东林正在指挥插秧机手插秧,“1300亩空闲田今晚全部完成插秧,4800亩麦茬田后天开始插秧,八台高速插秧机、三台手扶插秧机全部上阵,基本能满足我们托管的六个村6200亩农田需求。”平东林说。

平东林是滁州市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人,毕业于一所著名的中国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之后进入安徽一所高校任教。2015年,25岁的他前往菲律宾一所大学攻读硕士。在菲期间,他被当地的现代农业深深吸引,“植保无人机施肥、自走式育秧、生态餐厅、农业物联网……这些先进技术完全颠覆了我对农业的传统印象,一个小小的有机南瓜竟能卖到15块一个。”平东林说。

2017年回国后,平东林放弃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回乡创办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他过去的四名学生也陆续加入。

无人机施药、利用手机进行田间管理、“共享农机”……对于平东林来说,这些父辈们想不到也不会做的事,都变成了现实。比如400多亩油菜,以前用传统喷雾机除草,需要六个人忙两天,现在两个人操作两架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

平东林的学生何德雨毕业后曾在江苏苏州从事工业软件设计工作,如今在合作社负责飞机施药防治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是下一个风口,我们年轻人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何德雨说。

成立志愿服务队,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提供公益岗位,资助贫困学生;疫情期间捐赠消毒剂、农副产品,义务开展消毒防疫,义务献血……平东林和他的小伙伴们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乡亲。

现在越来越多像平东林這样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农业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科技的加持下,如今的江淮大地焕发出新的活力,江淮粮仓将成为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粮仓。

猜你喜欢
东林农田安徽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12-18 02:32:07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12-18 01:48:39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西部论丛(2019年8期)2019-03-08 03:17:08
农田创意秀
发明与创新(2017年3期)2017-01-18 05:14:04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0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