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璐 薛梦珂 王晨阳
摘 要:宋代是文人园林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文人雅集的特征是认识宋代园林美学的重要基础。以宋代文人雅集类绘画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其创作理念及创作方式,进而分析宋代文人雅集类绘画中所呈现的景观艺术特色,归纳了宋代雅集类绘画中的行为艺术美、景观意蕴美和空间陈设美三种艺术呈现形式,对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尺度并服务于当代景观设计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创作形式;文人雅集;景观艺术;宋代绘画
一、文人雅集的特征概述
“雅”一词最早的解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记载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宴会场景,这是雅集的雏形。“雅”是雅集的主体,是一种较为综合和开放的概念,表现出庄重、舒缓、典雅的特点。《国语词典》把“雅集”二字理解为“雅兴之会”,简而言之就是发生在传统园林中风雅的聚会。雅集一词正式出现于北宋元丰年间的一场盛大的文人园林聚会,王诜曾邀苏轼和李公麟等十六位文人名士在自己的宅第花园游园聚会,会后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著《西园雅集图记》。
文人雅集是指在具体培育出来的自然环境与休憩场所进行的文人交游集会。雅集场所通过对地形的运用及改造,用筑山、叠石、理水、定植草木、构置建筑及布设园路所创造出的优美自然环境与游憩场所,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独有的艺术,其妙在于似天然却不似天然,与天然形成的事物相比有着较进一层次的处理,即对自然美进行提炼之后再加以创作,利用建筑物和山岩树木等元素综合实现其效能。
二、宋代文人雅集类绘画的创作理念
宋代文人雅集活动的兴起,对促进宋代园林的发展、推动宋代商业的繁盛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宋朝兴文教而抑武事的社会背景下,對文化艺术造诣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为当时的文人学士交游集会的多样性提供了先决条件。就绘画中雅集的内容而言,雅集中的宴饮,吟诗作赋,赏画绘画,戏曲鉴赏,行令游戏等各种活动都可以在园林中进行,这些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的赏景与娱乐活动,又丰富了文人的生活内容,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和精神享受,同时也推动了园林景观的发展。就雅集的各阶层参与方而言,名门望族阶层利益财富的累积推动着园林建设,而园林的建设又可为不同之人提供更长时间的栖身之地,便于慕名而来的知识分子以择期举办雅集。就雅集绘画中的环境空间而言,园林建筑构置,叠山理水,花木种植等,在满足并成功回应基本生活资料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引起文人共鸣,满足了文人墨客远离尘嚣、寄情山水和田园生活的愿望。
宋代文化艺术之所以蓬勃发展,不仅得益于雅集的多样性,更是与其背后寓意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演化出相对独特的审美意识,从审美的主体来看,宋代文人士大夫迫切希望超脱世俗,推崇“无为而为”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追求“淡泊素雅”的审美情趣,在雅集所处的环境空间中崇尚的是“去设计”和“去审美”的理念,这种思想态度是有尺度地开发利用,适宜的营造和境界的表达。从审美的客体来看,并非奇特、硕大、瑰丽和雄伟的事物才能激发主体的审美意趣,而是一切客观世界的“物”都能成为审美的客体,给审美主体带来美的视觉体验,超然物外的豁达使文人士大夫从功利关系中解脱出来,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俯瞰大千世界。宋代文人雅集类绘画所营造出的创作理念是文人士大夫心师与自然的结果,是物我两忘的审美情趣,也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三、宋代文人雅集类绘画的创作方式
(一)构图形式
文人雅集画的空间构成形式多以人物,山水园林为主,也有兼而有之。从空间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古代文人画中的典型实例,总结出文人雅集绘画的三种不同的构图方式。以人为主的绘画主要是对人物风貌的记录,例如钱选《鉴古图》中,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顾盼关系,把重点集中于人身上,详细刻画了四文士神态样貌及衣纹方向,贴耳而言的两妇女置于构图最左边,三文士两坐于一站,揣摩诗文,细玩置于案头的古玩,人与人不再是明显的分界,而呈现于同一景物之中,人物形象塑造具有立体式变化、顾盼关系鲜明、园林活动主题鲜明等特点。刘松年的《松荫鸣琴图》与《赶茶图》等都是如此。
以山水为题材的画作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如《山居对棋图》《溪亭客话》等。北宋时期文人画笔下的山水画大多以建筑为景,并把建筑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相连,表现人景相融的和谐境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先的《十咏图卷》描绘了吴兴人在南园游玩时的景象,画面上有大量的建筑,如重檐歇屋顶楼阁、方亭等,通过对这些建筑的描绘,可以看出画家是想通过这些建筑来表现自己对全景山水及人民劳动情景的感受,从而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富饶生活。
兼顾人物与空间关系类型的画作如宋人的《博古图》、张训礼的《围炉博古图》都体现了园林中的赏画、博古的意境,其作品的构图并非纯粹以园林和人物的表现为主,更多体现的是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另外,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和《十八学士图》等作品既有对人物的刻画,又有对园林背景的交待。
(二)空间形态
宋代文人雅集选址受数量、题材、地点等因素影响较大,宋画所呈现的空间结构特征以中心组团式为主,组团间彼此关联,虚实互见,隔而不绝。空间中平面布局以主次分明、自然不规则式为主,立面布局以小见大、虚中有实为主。
主次分明的空间大多和选址关系较大,更反映到园林和宅邸上,布置有轻重缓急。《林泉高致》中说:“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长松亭亭,为众本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之师帅也。”从此画作中就可见古人十分重视有主有次、由近及远的空间布局,讲究虚实对比和相互衬托。这种宾主分明构图还体现了中国封建传统人伦道德观中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精神。
自然不规则空间在山林雅集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这类空间呈现出去社会化和去群体化形态,有着人文情怀,是文人寄托情思的理想场所。文人墨客依山而建、因地而造,使个人和山水、本体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境地。
四、宋代文人雅集类绘画中的景观艺术表达
(一)人景互动的行为艺术美
在宋代雅集活动中,文人墨客善于通过主观性的认知将空间场所与发生的活动相结合来塑造一个场所,如宋代雅集类绘画《西园雅集图》中的氛围营造都是根据人物的行为特征而进行的,在此画面里的四个人或者端坐或者站立,其间环绕着一个壶门大案头,案头起着限制地面的功能,群众围着大案头小幅度地聚集,树荫给群众提供了一个从上到下封闭的空间,也在构图上上形成了不同高度的空间场域。比如在棋局这一场景中,石板的体量和高度较矮,人必须坐在地上,与周围的芭蕉叶拉开高度,而伞状的芭蕉叶正好以包裹的状态与其呼应。从弹琴的布景可以看到,硕大的树荫在开阔空荡的四周场地上空形成了如华盖一般的顶端空间界面,弹琴和听琴者坐在根上,松树主干与根连结为一体,使得造型呈“弓状”包裹。又如在题诗这一场景中,人站立式的躯体与其背后的巨大石壁构成体量和高度上的强烈反差,与其旁边的植物构成高矮虚实之变,减缓了人面对巨大石壁时的压迫感。
通过上述画面处理,可以感知绘画者竭力消隐布景内建筑形态的同时,把整个群体置入一系列自然景观围合之中,在空旷地面上创造出可供人们移动的虚化区域,其空间界面尺度的变化和模糊程度影响着人们对于空间的感受和反应,也有利于区域空间美的建构,其形态也因外界因素的参与发生质变,通过虚实相间的不同尺度的围合来塑造其审美形象,体现了人赋予空间的历史文化及空间承载的意义。
(二)情景交融的景观意蕴美
宋代文人自然为之的独特审美情趣决定了其环境艺术创作中的主体隐逸人格精神,在雅集绘画中所见到的画面场所呈现着景物与人物的空间围合,中国传统绘画与造园赋予植物和山石以超自然灵性,这些植物和山石并不只是以构图造景的方式存在着,植物类型、山石造型与尺度等均能体现创作者的心灵追求。由许多宋画可见,画的画幅普遍不大,背景通常为高大挺拔之树,人物活动基本发生于树之下,此乃雅集环境之又一特色,讲究草木配置及草木于石与水之关系。宋代的园艺技术高超,其中以松、竹、梅、莲、蕉为主,还有各种乔木、灌木和花卉,种类应有尽有。《西园雅集图》中的竹林、松树、芭蕉、古柏等都是文人笔下追求志向情趣所描绘的对象,景物相互构成了一个活跃的空间背景,道路、溪流,将各个活动空间连接在一起,回环往复中呈现曲径通幽之势,园林空间由开阔广远缓缓趋于幽隐曲折,园林氛围也继而显现出美不胜收的高雅意趣。
西园雅集范式下,园林景物由活动场所背景转换为构置活动场景和园林意趣等重要审美客体以及组织、界定活动等重要的构景元素。这些植物对整个空间进行了分割与重新组合,在空间私密性方面起了保证作用,加之建筑和园林小品元素不多,使这种布置更显得浑然天成,契合了文人对微缩天地“第二自然”的审美理念追求,这样的审美源于自然写意而造就了另一种美。
(三)大小相衬的空间陈设美
宋代文人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即使普通的市井类的陈设品制作得也十分雅致,其中宋代文人的艺术陈设品则更加极致。陈设物是雅集陈设中最能反映园内空间精致化程度的东西,小型陈设物起到了辅助和衬托的作用,而大型陈设物则是整个空间园林的基调。陈设物在园林空间的相辅相成体现出了士大夫们对于园林的精心营造和风雅的情调。
小型陈设物广泛应用在雅集的空间构置上,如瓶花和香炉等一些小的摆件用来搭配古玩和时令水果,在谐音上寓意幸福吉祥之意,如《双登报喜图》中瓶花、香炉、瓷瓶、柿子、佛手、灵芝等,象征着万事平安和吉祥。大型陈设物品在空间中体量感较强,如花台,屏风等作画时常将其置于画面中部或者靠近上部的主视觉区。若是人物题材的画,通常置于人物之后,可以作为突出文人身份高贵的陪衬,这种布置形式也兼有遮挡作用。例如须弥座除了能反映人物地位与审美之外,也能同时具有屏风之作用。不仅如此,屏风还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动静态的划分,如五代南唐国王齐翰的《勘书图》就以屏风围起空间构成了一个单独的勘书区域。除空间分割外,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四屏很自然地把每一段景物分割开来,并以总体景物统一一致为依据,将集会活动按时间顺序进行分割。由此可见园林空间陈设物的布局审美对于雅集活动的影响。
五、结语
李泽厚先生在谈到中国礼乐传统审美对社会与自然的构造过程时说,“审美是社会性的东西(观念、理想、意义、状态)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与感知的积淀”,而“‘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類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客观地肯定美作为文化符号并通过审美活动将其秩序化、形式化,而建筑、植物、陈设等在宋代绘画中出现的元素都仅是研究过程的表层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其深层的文化涵义进行探讨,文人自身即是文化的传播者与创造者。传统园林始终与自然处于高度和谐统一之中,既继承自然审美又具有空间包容性,通过借助于宋代文人雅集类绘画这一直接形式认真领悟师法自然的美学设计思想,思考如何能更好的连接自然生态和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自然与景观的和谐共处,使景观更加自然包容是当代景观设计存在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宗英.类型、符号、隐喻与象征——中国传统绘画母题“文人雅集图”的现代阐释[J].中国美术研究,2018(2):29-36.
[2]赵慧平.中国古代文人雅集图的内涵诠释[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3]冯华.传统园林雅集文化及其影响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
[4]杨宇.文化景观的建构——宋代绘画中的雅集[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2):72-74.
[5]廖垚.宋代文人雅集类绘画中的园林活动与要素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1.
[6]王毓嘉,程辉.宋代文人雅集场所营造方式研究——以《西园雅集图》为例[J].作家天地,2021(5):185-188.
[7]毛华松,李越,王飞.“西园雅集”的图文解读与园林空间范式研究[J].中国园林,2020(10):127-132.
[8]毕存碧.宋代文人雅集场所环境艺术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9]韦晋.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4.
[10]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
作者简介:
汪璐,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薛梦珂,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王晨阳,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编辑: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