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梅州客家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023-08-02 11:55林东旭
美与时代·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梅州传承发展

摘  要:近年来,非遗热的升温将梅州客家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各类以非遗为主题的演出层出不穷。从非遗视角出发,以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遗珠璀璨·梅州市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为例,研究梅州客家舞蹈的传承问题,探讨其在场域与目的性发生变化后所出现的新发展,并通过对其发展的梳理,以期从中探析发展之动因,及其发展的利弊关系。

关键词:梅州;客家舞蹈;传承;发展;客商大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立项课题(mzskjt2019044)研究成果。

梅州客家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非遗热的升温将梅州客家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各类以非遗为主题的演出层出不穷。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遗珠璀璨·梅州市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就是以非遗为主题的一场展演,可谓是近年来在梅州规模最大的一场非遗展演。笔者作为第五届客商大会参演单位的带队教师,参与了开幕式“遗珠璀璨·梅州市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通过对此次活动的深入了解,发现其给客家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课题旨在从非遗视角出发,以此次展演为例,研究梅州客家舞蹈的传承问题,探讨其在场域与目的性发生变化后所出现的新发展,并通过对其发展的梳理,以期从中探析发展之动因,及其发展的利弊关系。

一、从展演看梅州客家舞蹈的传承

世界客商大会发起于2009年,是由广东省政府主办,梅州市委、市政府承办,国务院侨办、台办、全国侨联等部门共同支持的大会,旨在弘扬客商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为海内外的客商及商会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大会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每届开幕式均有相关主题展演,第五届客商大会开幕式的主题为“遗珠璀璨·梅州市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截止至第五届客商大会开幕式结束,梅州拥有6项国家级、27项省级、65项市级、204项县级非遗项目。其中在传统舞蹈项目类别中,国家级有1项、省级有11项、市级有18项。如此丰富的客家舞蹈资源在此次以非遗为主题的开幕式中进行了部分展演。开幕式共有18个节目,除去华侨客商与传承人的访谈环节,共有15个“表演剧目”。之所以称之為“表演剧目”,是因为梅州市在举行“遗珠璀璨”梅州市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工作总结研讨会中认为:“此次非遗展演探索出一条全市‘非遗项目以文艺形式集中展示的有效途径,加速了‘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同时提高了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自觉性,勾起海内外华人华侨的乡愁,培养壮大了一批从本土成长起来的编导、作曲、演艺人才。”[1]编导以文艺形式集中多种非遗项目内容并进行整合,以传统舞蹈的基本元素进行创编。从研讨会的表述上理解,其目的是梅州客家非遗项目的宣传。

如今,随着非遗热的升温,舞蹈的传承早已不是单一地口传身授于传承对象,其传承方式和途径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在多数对非遗只谈传承、不谈发展的观念下,梅州的文艺工作者将如此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元素进行提取、吸收和整合,创造出多样化的形式使人耳目一新。且先不说其“根”是否丢失,给予的一方舞台就可看出梅州对于非遗传承之重视。除了此次展演,梅州市在近年来还举办过非遗主题相关的展演,如2013年底首届客家文博会中的非遗项目表演,2017、2018年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等活动,都体现了对非遗文化之重视。在此类展演中,客家传统舞蹈可谓是主流,以第五届客商大会为例,15个“表演剧目”均有舞蹈元素,大致表现方式如下:

从以上表格来看,舞蹈大致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其一,运用当代或幼儿舞蹈语言表现歌词含义,如《我是客家人》《童谣唱非遗》《阿公对我讲》等,此类剧目试图在运用舞蹈语言丰富节目视觉的同时,也希望具象地表达歌词,立意歌词内容;其二,将非遗传统项目进行多元素融合,如《客家风情画》《客家竹板声动天下》《落地金钱舞》等,木偶与杯花舞的结合,曲艺形式“竹板歌”与舞蹈的结合,都赋予了客家传统艺术新的生命。梅州市宣传部和导演组就此台展演,不遗余力地将其作为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行整合与编排,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剧目中多个非遗项目的精彩呈现,目的就是为了让梅州非遗走出保护单位,走进民众。从此次展演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来看,梅州市委、市政府及其文化相关部门对非遗的传承非常重视。

二、展演舞蹈发展之变

非遗舞蹈的舞台呈现区别于田野中的原生舞蹈形态,这种舞台化的演变在非遗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整合与编排过的非遗展演被视为其发展方式之一。随着展演目的与需求的改变,表演场域、群体及其形态均出现了演变。

(一)场域之变

展演中的梅州客家传统舞蹈的原生场域均来自民间,有用于节庆、祭祀、法事等不同活动的舞蹈。如杯花舞,原本为兴宁地区道教法事活动中表演的舞蹈。相传明清时期,兴宁道教兴盛,法事活动风靡,该舞正是源于此时,原型为晚上男道士在法事场所扮成三位奶娘上茅山学法。降妖除魔的舞蹈,最早的表演是以敲击竹板进行伴奏,直至清末道士朱官祥以“伯公杯”代替竹板,通过两个杯口相对敲击、摇动、磨转等形式带动舞步与韵律,形成了杯花舞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宁道教的法事活动逐渐中断,但杯花舞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继续以民间歌舞的形式流传于世。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的保护名录,在梅州地区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舞蹈之一。杯花舞经历了向他域演变的不同时期,从走出道场,到走向民间,进而再走上了舞台。关于杯花舞的创作近年来颇丰,第五届客商大会的非遗展演舞台上也有杯花舞的身影,杯花舞从法事舞蹈到民间舞蹈再发展成为舞台展演的舞蹈,抽离出宗教与民间场域,舞蹈表演方式与原生方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区别。

杯花舞并不是场域演变的个例,展演舞台的呈现是非遗传统舞蹈向他域转变的体现。场域的转变势必会带来表演群体与形态的变化,这些都是跳脱出原生场域的发展。但是,传统舞蹈要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承,舞台化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宣传效果。

(二)群体之变

客家传统舞蹈的原生表演群体是传承该舞蹈技艺及文化的艺人,而客商大会的表演群体中只有少部分为传承艺人。如汉剧《闹严府》“我爱你”选段,其表演者中就有三位不同年龄层次的汉剧传承人,另有一位梅州市艺术学校汉剧表演专业的在校生,这四位演员的同台表演是为了体现汉剧薪火代代相传之意,为这台非遗展演增色颇多。

但是跳脱固有的传承群体,此次展演的群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群体并非来自民间的艺人,大部分是来自专业艺术团体的编导和演员、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或是艺术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的学员。他们不再是固有传统文化的“我者”,而是为了展演而构成复杂的“他者”。这样表演群体的转变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编导扩宽思路,发展舞蹈语言,演员利用训练过的身体更加优美地展现传统艺术,有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面向群众进行更好的宣传。但另一方面,编导与演员只是传统舞蹈文化的“旁观者”,在创编过程中专业“习惯”往往占据主导,易于忽略舞蹈的原生文化内涵,只考虑舞台效果与动作本身,即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传统会和我们渐行渐远。

(三)形态之变

表演场域与群体的转变,定会带来舞蹈形态的改变。编导需要考虑舞台效果,演员运用专业的身体语言演绎,最终通过舞台化的呈现,试图突破传统舞蹈形态与身体探索之间的无限可能。杯花舞在展演中跳脱出原有的人为表演形式,编导将“伯公杯”变成了木偶手中的道具,民间形态淡化,以新颖的形式脱颖而出。但是木偶的局限性使得“伯公杯”的舞动受限,且其仅作为剧目《客家风情画》中客家服饰展演的伴舞内容,有限的表演并未将此项非遗舞蹈的魅力展现于众。

在这台展演中,导演组不仅在探寻传统舞蹈的形态发展,也在开发非遗中其他项目的舞蹈化语言。最为典型的便是舞蹈剧目《客家竹板声动天下》,该舞原型来自省级非遗曲艺项目竹板歌,是以竹板作为道具进行编排的舞蹈剧目,配以音乐后半部分叙述客家竹板的歌词,主要表现了客家竹板这一形式与舞蹈的优美结合。竹板歌原为旧社会的流浪乞讨艺人卖唱时所表演的形式,这些流浪艺人地位低下,乞讨时通常伴以竹板敲击的节奏,即兴演唱歌词,以求博得听者欢心,便于乞讨钱财或食物来苦度岁月。这一曲艺形式,经舞蹈编导对竹板节奏形式的挖掘,配以舞蹈动作的创编,两者完美的结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客家舞蹈原创剧目。此剧目可谓是编导对竹板的全新演绎,原生竹板歌的形态演变为纯舞蹈表演的形式是发展,更是创新。

从展演剧目的形态发展来看,既有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延续,也有演变与创新。非遗展演毕竟是舞台化的表演,加入了编导对非遗舞蹈的个人思考,身体的语言与道具的使用必然会出现规范化的差异,一些传统套路因此通常被肢解,形态的演变也就由此而生。

三、发展动因分析

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遗珠璀璨·梅州市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的舞蹈在表演场域、群体与形态三方面相较于传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梅州非遗舞蹈发展的一个典型呈现。探析其发展动因是对梅州客家舞蹈传承的最好思考,笔者以期从梅州对于非遗之重视来窥视客家舞蹈发展之痕迹。

近年来,非遗热的升温使得梅州市政府及其相关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非遗项目的申报与宣传工作,伴随着政府的支持,也随之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視,有力地推动了客家文化的发展。许多流传于民间甚至濒临失传的客家传统舞蹈被再次挖掘并加以保护,传承人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客家传统舞蹈的生存境遇变得截然不同。文化部门利用话语权给客家舞蹈带来关注度,政府为其搭建宣传平台,非遗的介入为梅州客家传统舞蹈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客家传统舞蹈受到如此重视,这便是传统舞蹈得以发展的关键原因。

梅州客家舞蹈发展的又一原因是其并非长期处于真空之中,舞蹈专业化的参与必然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舞蹈的传承是活态的,除了传承人之间固有的传承方式外,近年来非遗进校园也是传承的一个重要形式。以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参演单位之一的嘉应学院为例,其二级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舞蹈学专业就开设了一门“客家民俗舞蹈”主修课程,学校还开设了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表演的选修课程,旨在深入学习客家传统舞蹈。在这样的专业课堂上,传统舞蹈一般不会按原有套路进行教学,而是以典型性的风格特征来提取动作元素,整合创编为舞蹈组合的形式来教学。因此,学生所学习到的舞蹈动作形态必然与原生形态的有所不同。舞蹈编导也是对通过采风得来的典型性动作进行分解与重组,且要根据音乐创编出与节奏相契合的舞蹈,这与传统舞蹈必将存在偏差。同时,这些专业化的编导与学生会使用他们长期“规范化”训练的身体进行演绎,在同一动作的表现上与民间艺人也会有所出入。当这些专业化介入非遗传承与展演的时候,将使得一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同一非遗舞蹈的多样性被抹杀,如此差异性的消逝也是单一化发展的动因之一,有可能会阻碍一些传统舞蹈的个性化发展。

四、舞台化发展的利弊

《民族文化学》一书认为:“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范畴,具有传承性,但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梅州传统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精神体现,历经不同时期的变化,也形成了渐进发展的过程。至今,作为非遗展演的内容,传承依旧是目的之一。但其舞台化的发展似乎过快,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展演中非遗舞蹈的发展所形成的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场域的转变利于客家传统舞蹈的宣传和客家文化自觉意识的加强。第一,有别于原生场域与民间艺人的表演,在客商大会的展演舞台,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将客家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起到梅州客家非遗的宣传作用。客家传统舞蹈作为梅州非遗的代表性视听呈现,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客家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及崇尚文化的精神。其不但弘扬了客家文化,且为客商大会增色不少,通过直观的身体语言促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了解客都文化。第二,展演中的舞蹈由宗教、娱人等功能向宣传功能转变,利于构建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意识,增强客家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客家人散居于世界各地,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多地的客家文化出现断层,年轻一代的客家人对自身“根”从何来愈发模糊。非遗展演可谓是新时代客家人认识自身文化的最好舞台,通过舞蹈表述文化,可以从中认识传统舞蹈与客家文化的关联,有助于推动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培养客家人保护与传承客家文化的意识,加强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第三,梅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客家文化的表征,通过展演舞台的呈现为其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各界的关注也为客商大会带来了商机。同时,学术热度促使文化学者与舞蹈工作者对客家舞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客家文化发展,为客家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带来生机。

非遗舞蹈舞台化的发展也会带来其消极的一面。首先,舞台化的客家传统舞蹈被抽离出原生场域,其发展势必会导致传统形态解构。在专业化思维的介入下,舞蹈的原生内容与形式发生解构,动作与节奏也会随之出现转变。此解构也易于从外部向内部逐渐渗透,花哨的动作容易使观众忽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其次,客家文化的传播容易出现偏差。客商大会的非遗展演其实也属于客家艺术在市场化的运作下所呈现的作品,经整合编排的非遗舞蹈为了达到视觉美感,一些原本在宗教等场域下表演的舞蹈有了娱乐化的倾向,舞蹈动作和剧目简介难以使观众深入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容易造成观众在文化认知上的偏差。

五、结语

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争议颇丰。如何才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在保护中发展,还是发展中保护?笔者认为,不论保护还是发展,终究是为了让非遗项目得以可持续性传承,非遗展演的目的也在于此。展演中客家舞蹈的发展并非自律,是随非遗热的升温与专业化的介入而出现的客观存在。近年非遗热的影响促使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升,客家舞蹈素材的挖掘越发丰富,展演舞台给予了专业化的思维与传统舞蹈融合的契机,传承中的发展也越发多样化。笔者通过对第五届客商大会展演个案的分析,希望以小见大,以期理性正视展演中的发展演变问题。合理的发展必将带来可持续性的传承,最大限度保护客家舞蹈及其文化,推动梅州舞蹈在客家地区的影响力,为客家舞蹈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参加非遗展演总结研讨会[EB/OL].[2023-03-01].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12/17/c851857.html.

[2]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0

作者简介:林东旭,梅州市艺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文化与历史。

实习编辑:程思洋

猜你喜欢
梅州传承发展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