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缂丝工艺历史悠久,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南移,缂丝工艺也随之从北方扩展到南方地区。苏州凭借着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高度发达的经济状态,以及卓越的工艺文化基础,使缂丝得到了迅速发展。缂丝在图案、配色、织造技艺上都有鲜明的特色,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现如今,随着消费环境、消费人群的改变,缂丝因图案陈旧、传承人断层、传播途径少等问题面临着发展传承的问题。结合当下新的消费趋势,可通过跨界合作、借助新媒体力量、与旅游业相结合等形式,重新焕发苏州缂丝新的活力,展现其独特魅力。
关键词:新消费趋势;苏州缂丝;发展与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 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21533)研究成果。
一、织中之圣——缂丝
(一)缂丝的艺术特征
电视剧《当家主母》讲述传承织锦文化而携手合作的故事。这里的织锦文化就是被誉为“织中之圣”的缂丝。缂丝是中国丝绸文化中的精品,极具观赏价值,凭其独特的“通经断纬”的织造手法、丰富的图案题材以及自然的色彩搭配,歷代把它与黄金等价,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至今都被视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
1.独特的织造手法
缂丝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在历史发展史上,经历了“尅丝”“刻丝”“克丝”“缂丝”四个时期,缂则符合《玉篇》对“缂”的解释,即“缂,紩也,织纬也”,从明清时期沿用至今。明朝周祈《名义考》中对“缂”也做了明确的解释:“刻之义未详,《广韵》‘缂、乞格切,织纬也。则刻丝之刻,本作缂,误作刻。”尽管“缂丝”被称为“雕刻了的丝绸”,但缂丝制品并非是用刻刀在丝织品上雕刻图案[1]。在织造时,其以本色生丝为经线,以彩色熟丝为纬线,用梭子穿梭各色纬线,按画稿以平纹织造。与其他织造物不同的是,缂丝的纬线无需贯穿整个版面,只需根据颜色局部织入即可。缂丝织造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托经面等,主要的织造技法有结、掼、勾、戗、绕、凤尾戗等,其中结、掼、勾、戗为基本的织造技法。
2.丰富的图案题材
苏州缂丝所使用的图案题材丰富,极具特色,其主要的题材图案有自然题材类、文字书画题材类以及吉祥寓意题材类[2]。自然题材是缂丝作品中主要的元素来源之一,如山水、花鸟等,用于传达描绘自然山水之美,如故宫博物馆藏《缂丝青碧山水图轴》《缂丝花鸟图轴》。
文字书画题材主要是以临摹佛经和名家书画为主,其中宋代四大家(蔡襄、米芾、黄庭坚、苏轼)的作品受人追捧,相传乾隆皇帝临摹过苏轼、米芾的作品。在缂丝文字书画作品中对于书法的字体没有限制,草书、隶书、行书、篆书都有临摹,如故宫博物馆藏《缂丝御临米芾元日帖轴》《缂丝宝典福书册》。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吉祥图案,老百姓经常在节日中使用一些吉祥图案来寄托自己的一份美好祝愿,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吉祥图案所传达的是“富贵寿喜”。缂丝作品也经常喜欢运用一些吉祥图案,并和山水、花卉等元素进行结合,织造成一副和谐、带有美好祝愿的图式,如故宫博物馆藏《万年如意图轴》。
3.自然的色彩搭配
缂丝相较于其他手工艺在颜色上能自由灵活交换用色,这得益于其独特的“通经断纬”的织造技艺。在织机上用彩色的丝线作为纬线,用白色线为经线,在织造时,只露纬线不露经线,就会呈现出纬线的颜色,然后根据画面所需用色,更换需要织造的小块颜色即可,无需跟其他织造物一样贯穿整个幅面[3]。在颜色的运用和技法上,唐朝的织造形式是以平涂的块面,还没用到晕色等特殊方式,大多使用蓝、红、黄、绿等。到了南宋朝,随着长短戗、包心戗等技法的熟练运用,展现出了晕色的效果,使整个作品的颜色更加丰富饱满。到了元代,统治者出于热爱,将金线运用到了大量的缂丝作品中,尤其是在帝王服饰运用了诸多金线,以此展现出帝王的高贵和地位。
(二)苏州缂丝传承中的困境
1.“无人学,不外传”传承问题断层
“无人学,不外传”的情况不止存在于缂丝,也是现如今非遗手工艺文化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寸缂丝一寸金”“一个熟练的缂丝工作者一天只能缂2~3cm,至今无法用机器代替”。种种表明,缂丝是一种织造工艺复杂、程序多、周期性长的工作,这奠定了其“贵族”血统。苏州缂丝传承人王金山大师曾说:“踏踏实实做这门手艺,也要15年才算真正出师。”此外,缂丝需要织者长时间低头,对于颈椎、腰椎和肩膀也是消耗和磨损,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较为枯燥,织者需要有耐心,有恒心、细心、专心。但是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快节奏社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术,能够坚持下去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苏州缂丝艺人约有300多人,其中国家、省、市各级“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1人[4]。在传承的途径上面,主要分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企业传承、学院传承四种形式,往往不会随意传授他人,而且大部分的传承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上[5]。由于精力有限,以及对学习者的学习天赋、耐心等多方面的考虑,传承范围也大大的缩小。综上,苏州缂丝工艺正在面临着“无人学,不外传”的传承断层问题。
2.“时间长,价格高”人群定位过高
完成一件缂丝作品经历要十六道工序,要花费半年以上乃至两三年,有时要更久才能完成,期间还不能出错。可见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其所耗费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就非常之高,对应着缂丝产品价格就高。缂丝产品在历史上所针对的人群就是达官贵族、上层人群,普通老百姓没有特殊的需求不会购买缂丝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百姓的生活需求,百姓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加上国家对于非遗文化的政策、法律保护,如《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缂丝的知名度远大于以前,这对于缂丝的传播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在宣传缂丝产品时候,也应该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宣传,将缂丝与百姓“接地气”的生活相结合,与其精神产生共鸣。如果仅对缂丝的历史发展、名家作品进行机械化式的宣传与介绍,只能在短时间内在观众心中留下一个印象,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遗忘,无法产生持续性的记忆,也很难在老百姓的心中产生联结,缺乏共情能力。
3.“老图形,老产品”图案形式限制
从当下市面上已有的缂丝产品中不难看出,其图案上还是继续沿用缂丝一贯采用的书画、花卉等原始元素,倾向于对于传统纹样的复制,图案的延展性、多样性、现代化没有很好展现出来,而大多数的保守的图案、纹样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快消费时代下所产生的新审美和新需求。归根到底,还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过于保守和单一,缂丝从业者也习惯于复刻传统的优秀作品,对当下的流行趋势了解甚少,也没有跨界的尝试结合。缂丝行业应该在守住基本工艺和形式的基础上,在图案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与时俱进,吸引当下年轻群体的眼光,让年轻群体成为缂丝的无意识传播者,从而大大增加缂丝的传播效果。
4.“范围小,途径少”传播途径限制
当下是一个快餐时代,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996”。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催生了“抖音”“快手”等碎片化的短视频应用软件。目前,缂丝的传播途径非常有限---博物馆、店面宣传、少量的电视剧、纪录片等。通过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大多数是围绕发展历史、名家作品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宣传角度有待创新。一些电视剧也将缂丝运用在人物的服饰或者情节之中,如《当家主母》《延禧攻略》等,但是仅仅作为道具放置,不做任何介绍或者新闻媒体的解释报道,观众很难识别电视剧中出现的缂丝产品或缂丝元素。如果结合短视频平台宣传,只需要截取电视剧中含有缂丝产品或者技艺的片段,加上后期的介绍等,进行短视频的投放,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能够呈现大面积扩大的趋势,宣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新消费趋势带来的变化
(一)消费环境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由此可见,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层次提高了,消费的环境,购买产品的质量、种类也在逐渐升级。“新消费”是指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所驱动之新消费行为。新消费和传统消费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建议在新技术、新模式、新关系中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也使消费变得更人性也更有效率[7]。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中国乃至世界的消费生态正在重塑。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国内消费为主,国际国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消费新格局,而新消费所构建的全新的消费循环体系将在新科技的支撑下不断完善、成熟并将最终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8]。
(二)消费人群的变化
新消费趋势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消费主体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3亿人,若按照世代划分来看,参考美国、欧洲对人口代际的划分以及中国国内情况,将1965-1979年间出生的称为X世代,1980-1994年间出生的称为Y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称为Z世代。无疑,Z世代成为新消费趋势中的主力军,中国大陆地区截止到目前Z世代人群共有2.6亿人,占2021年全国总人口的18.4%[9]。Z世代追求个性,包容度高,接受信息快,是一个消费潜力不容小觑的群体。在日常消费中,他们追求品味,会在琳琅满目、纷繁复杂的货架上根据自己的独特眼光、消费视角寻找能够体现个人特色的产品。他们也关注消费体验,充分利用视觉、嗅觉、味觉、觸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对于产品的质量、装饰、色泽等有着极强的敏感度。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群Z世代,有时候也会因为有邮费而放弃购买,因为电视剧需要会员而到处借会员,这样的行为令人费解。我们在对缂丝进行创新的时候,要抓住Z世代消费群体的特征,并对其做进一步的人群细分,充分掌握消费群体的喜好。
三、新消费视域下缂丝创新发展路径
(一)苏州缂丝跨界尝试
1.缂丝与插画图案领域的跨界结合
插画,简言之,就是文字中的插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插画已经融入到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已经不再独立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对于插画的狭义定义——图画,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现代的画师也开始不断探索插画艺术的新形式新表现,来获得插画表现中的无限可能性。如曼彻斯特插画师Beau Brannick把怪诞有趣的插画图案和配色精美的刺绣完美结合,带给我们不同于二维平面插画的新的视觉感觉(如图1);来自日本神户的Mika Hirasa采用拼贴扎染等形式将手工艺和插画图案结合,创作出独具一格的刺绣插画(如图2)。
插画图案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限制,正好可以弥补缂丝图案传统、形式单一的短板。年轻人或许不再喜爱传统的缂丝图案题材,而更喜欢插画等现代艺术。将缂丝与插画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宽缂丝产品的多样性表现,也能够在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上打破原有的花卉、书画等固有元素的限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内容题材;还能够为缂丝产品注入新的活力,赋予缂丝产品年轻化的语言,在新的消费视域下引起年轻群体的兴趣和消费欲望,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在色彩上,可以结合插画中颜色的构成表现,结合缂丝“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在颜色上进行层次上的丰富、色相上的饱满,这还能保留缂丝独特的织造工艺和手法。
2.缂丝与室内设计领域的跨界结合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类、办公类、居住类等楼房不断拔地而起。伴随着楼房的增加,室内使用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简约风、北欧风、新中式风格、波西米亚等多种风格应运而生。同时,更多设计师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寻找室内设计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譬如西宁锦巷火锅店,其餐桌和餐桌之间的隔断采用木材和藤编的混搭材质,利用传统编织工艺中的编织方式使得编织纹理具有缝隙,可以做到透光不透景的效果。这种隔断形式使得就餐空间增添了一点神秘感,游走在私密与开放之间(如图3)。如果将缂丝与室内设计相结合,需要把形态、材料、工艺、情感等融入到空间室内环境中。日常用品中,如不可或缺的窗帘、地毯等,可以与苏州缂丝的工艺结合,这既能满足实用需求,也能装饰空间,将缂丝的内涵、气质无形融入到室内设计中,展现缂丝自身的魅力。此外,苏州缂丝还能与室内摆件进行结合,如挂饰、壁挂等,从而展现人们的居住审美,也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3.缂丝与虚拟影像技术跨界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影像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技术。虚拟影像技术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立体的,其产生的画面能够脱离二维平面的限制,以三维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给人们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这种虚拟环境堪比真实,利用人类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功能进行交互,来营造近距离、全方位、真实性强的氛围。在舞台艺术上,已经有利用虚拟影像技术来复原已故明星的形象使之亮相舞台的尝试,这种表演形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罕见,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缂丝历史悠久,“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正是因为“通经断纬”的独特织造手法以及木梳戗和凤尾戗等多种多样的技法,而这些技法也正是缂丝的精华以及需传承的部分。利用虚拟影像技术,可以沉浸式地展现缂丝的制作工艺和基本技法,把每个步骤都详细地展现给缂丝爱好者或者参观学习研究者;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人通过这一项技术对于缂丝的文化底蕴、材料工艺、传承价值、历史脉络等方面有近距离、全方位的认识。缂丝也可以借助虚拟影像技术再次绽放魅力,展现其生命力。
(二)借助新媒体优势力量
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用户基数大、辐射面广的特点,可以弥补手工艺产品空间上传播的局限和限制,将手工艺的形态以多方面、全方位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受众。随着《经典咏流传》《遇鉴宝藏》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类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非遗项目以带有娱乐性、鉴赏性、传播性的综艺形式被人们所了解,使这些已经鲜为人知、无人提及的非遗文化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此外,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直播带货也成了当下的潮流,这为缂丝产品的传播、销售带来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直播和电视广告有着很大的不同,电视广告是强制性的,经常会引起用户的反感、厌恶,不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而直播并没有强制性,而是以你情我愿的形式展开,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全新的消费时代,苏州缂丝可以创立属于自己的短视频官方账号,拍摄一些缂丝工作者的日常、缂丝产品背后的故事等视频内容,拉进用户与缂丝工作者、缂丝文化之间的距离。可设计专属于缂丝的IP形象,如借鉴日本熊本熊的形式,且使之活跃在短视频中。以IP形象为基础,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增加用户对于缂丝IP的印象。同时,可以通过明星效益,利用明星、网红直播宣传代言产品等形式,加强缂丝产品的上镜率和曝光率,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于缂丝产品的购买力。
(三)建立旅游文化密切联系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追求多元、个性的消费需求,文旅消费有待找寻新的路径,展现新的活力。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在有效保护前提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10]这为探索中国非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方向。所谓的非遗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在旅游景点内对非遗项目进行演示或者展览,也不是特别突兀地将非遗文创放在旅游景点内进行售卖,而是要挖掘非遗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景点空间、产品等进行深入融合。苏州缂丝在与旅游业的融合中,可以在景点内建造缂丝体验馆等,让人亲身感受缂丝与其他手工艺的区别,在大众心中树立缂丝技艺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也可以在场馆内分区设立缂丝大师作品的销售区,并且分析大师的从艺经历,从档次对比入手来加深游客的印象。此外,缂丝还能与研学、民宿场馆进行多方面结合,进一步衍生旅游服务项目,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当然,依靠景点单方面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要将景点与非遗特色深入融合,实现沉浸式、全方位的体验感,还需要政府、社会、资金等方面的全力配合,这样缂丝文化的宣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苏州缂丝作为中国非遗传統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如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消费趋势的改变,使得苏州缂丝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都面临着创新、传承和发展的问题。苏州缂丝现如今的传承发展如果仅仅是手工技法的传承,显然是效果甚微的。在新的消费环境下、新的消费主力军的转变中,我们只有关注当下消费者的喜好,转变发展思路,将消费中心转移,将过去缂丝以产品自身为中心的重点转移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并积极将苏州缂丝与服装、插画、室内设计、虚拟影像等方面结合进行探索运用。同时要借助新媒体,发挥市场的作用,结合文创产品并与旅游业做好链接,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宣传营销。这样才能使得缂丝技术、缂丝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被当下消费主力军们真正理解和认识,才能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重新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苏扬帆,葛明桥.略论缂丝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点[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57-62.
[2]王安霞.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0.
[3]朴文英.中华锦绣-缂丝[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4]澎湃新闻.非遗寻访|“拂梭千年”的缂丝: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EB/OL].[2022-09-2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044834.
[5]郜莉.苏州缂丝的现代传承和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7]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新消费”的崛起 中国拉动内需和消费升级[EB/OL].[2019-12-19].http://fzzx.jl.gov.cn/gzdt/yjdt/201912/t20191219_6329882.html.
[8]网易.新消费时代下的消费新格局[EB/OL].[2020-07-13]. http://sd.news.163.com/20/0713/16/FHE81C3Q04379D62.html.
[9]腾讯财经.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正在变革这个时代的消费[EB/OL].[2018-06-09]. https://finance.qq.com/a/20180609/017779.htm.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8-1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作者简介:杜文颉,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实习编辑:王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