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院—系”三级赛事体系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023-08-02 09:00周艳萱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19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赛事校园

周艳萱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口 570100)

我国学校体育开始较晚,最早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美等国将体育赛事带入其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并在课外开办了田径及球类项目。1900 年才开始有了田径、球类等项目的校际运动会。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校园体育赛事还未成体系,在校园赛事体系构建方面还有待完善。近年来,高等学校体育在课程体系开发、科研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普遍存在着缺乏校园体育赛事体系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火热探讨。全国政协委员、冬奥会首金得主杨扬在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时建议,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要通力合作,联手举办更多校园体育赛事[1]。2020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中也建议“要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2]。

以上种种都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进体教融合、高教改革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立下了根基。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基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深刻背景,结合高等学校的发展任务、特征以及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的特点,通过对我国部分市县高校“校—院—系”赛事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厘清目前高校“校—院—系”竞赛发展的现状和赛事体系存在问题,有利于各高校尽快构建出适应国情、学情的“校—院—系”三级赛事体系,促进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蓬勃开展,学生运动意识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1 高校“校—院—系”三级赛事开展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3]。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应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面向全体学生、活动普及化、自主锻炼化等为主要目标,以群众性活动为主,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是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4]。无论是政策文件,还是会议精神,都体现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了较大发展。另外,国家对于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还通过体育课程改革、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教师培养等环节得以展现。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秉承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以“阳光、健康、和谐”为指导思想,将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公共体育课,以及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和改善锻炼方法为目的的体育专项课等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体系,将健康体育文化带入校园,为高校形成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以及校园赛事体系的逐渐完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法,分别对我国部分市县的各类高校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情况、开展类别、开展规模、重视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目前高校现行校园赛事的基本情况。研究选取了不同专业类型的高校作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

1.1 高校“校—院—系”三级赛事举办情况

校园赛事体系的完善程度,赛事的举办多少都能体现出一个高校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5]。对各高校的赛事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从校、院、系赛事举办的总体情况来看,各高校校级赛事举办相对较多(占比94.34%),组织开展情况最为乐观,其余“校—院”二级、“校—院—系”三级、“校—院—系—班”四级体育赛事相对于校级比赛组织举办较少,举办“校—院”二级体育赛事的高校占58.49%,举办“校—院—系”三级体育赛事的高校占24.53%,举办“校—院—系—班”四级体育赛事的高校占18.87%(见图1)。

图1 赛事总体举办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大部分高校赛事开展相对频繁,校级赛事开展体系相对健全;但高校在“校—院”二级赛事体系、“校—院—系”三级赛事体系和“校—院—系—班”四级赛事体系上还较为欠缺,部分高校存在不举办院级赛事、系级赛事和班级赛事的情况。因此,各高校需积极组织开展院级、系级赛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各高校要抓紧建立起“校—院—系”递进式协同发展的三级赛事体系,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1.2 高校“校—院—系”赛事类别

近年来各高校赛事开展逐渐火热,目前针对学校教职工以及在校大学生而组织的比赛包含教职工体育比赛和大学生体育比赛两种,多见的有综合性校运会以及一些球类赛事。其中,校级赛事开展最为常见的主要是每年一到两届的校运会,主要涉及田径类的比赛项目,包括长跑、短跑、跳高、跳远、铅球等项目。除此之外,还会举办以新生为主的新生杯篮球赛、校级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球类赛事、校园长跑比赛以及拔河比赛等。院级赛事相对于校级赛事来说种类较少,大多出现在综合类院校的个别学院中,一般组织院运会、校园跑和篮球赛事等赛事活动。系级比赛较目前来说还并不多见,一般少有组织,只有部分院校会偶尔出现系级的体育赛事活动。图2 是近年来各高校举办赛事情况,从雷达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球类占比最高,为88.64%;其次是田径类赛事,占比为87.88%;其余的赛事占比较少。可以说明各高校在球类赛事以及田径赛事上举办最为平常,其余的赛事开展还处于低水平现状,开展不平衡。

图2 各高校举办赛事雷达图

1.3 高校现行体育赛事开展规模情况

校园赛事一般由综合体育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组成,主要表现为竞技性、大众性和趣味性的特征[6]。综合类运动会主要是指田径、球类等单项赛事交错综合的比赛;单项体育竞赛是针对单个体育项目进行举办的比赛。据了解,各高校目前现有体育赛事规模较大的一般为每年的校运会,也是学生教职工参与度最高的体育赛事活动,主要包含田径类赛事和一些趣味赛事,属于综合类运动会。此外,还有校园微型马拉松、新生杯系列赛、校篮球联赛、校足球联赛、校羽毛球联赛等单项赛事活动。小规模的赛事主要有院运会、系运会、班级赛、趣味赛、友谊赛以及个别学校举办的特色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等赛事。各高校基本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盛况。说明各高校校园赛事正平稳向好发展,在数据上呈现逐渐上升,规模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关注度和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直至目前,武汉市高校校园体育赛事开展形式各有千秋,各校、各院都有属于自己的赛事品牌。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依托丰富的室内外场地资源,群体赛事活动开展蓬勃,该校有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体育嘉年华、“华工杯”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及新生篮球赛、“阳光杯”排球联赛、羽毛球联赛、协会活动以及龙舟、毽球、舞龙等一系列新兴项目活动等。武汉大学每学年举办各项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并围绕“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主旨,建立了以“1会2跑6 球”为中心的学生群体赛事。“1 会”为校运会,“2跑”为“环山跑”和“珞珈周跑”,“6球”为“腾飞杯”篮球、“振兴杯”足球、“火炬杯”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湖北大学每年举办“湖北大学体育文化节”,每年开展“一院一品”竞赛活动。武汉理工大学以举行体育文化节为契机,积极组织校内各项群众性体育比赛,每年举办全校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体育类舞蹈等系列单项比赛,校园群体健身与竞赛活动丰富多彩、有序开展,基本做到“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持将登山运动与地球科学相融合,体育教育体系极具特色,逐步形成了“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校园体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登山户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每年举办129长跑、荧光跑、“新生杯”系列赛、“地大杯”系列赛、教职工运动会、教职工球类赛事(篮、足、排、羽4大球类)等大型赛事活动;同时,各学院积极举办篮、足、排等球类赛事活动和其他项目交流赛等。华中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阳光、健康、和谐”为指导思想,秉承“团结、进取、协调、提质”的教育理念,有组织、有计划、广泛开展“狮子山杯”系列赛事、狮子山Mini 马拉松、校友运动派联谊赛、教工篮球赛、足球赛、学校教职工有氧健身操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中南民族大学在“南湖杯”系列赛事的基础上,持续在校运会上增加少数民族项目、趣味项目、大众项目。可以看出,各大高校已逐渐形成了“贴近学生个体、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终身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和“无体育、不教育”的教育观念。

1.4 高校对“校—院—系”赛事活动的重视情况

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校园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它直接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体育经费的分配、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以及体育赛事的开展规模等[7]。

目前各高校对体育重视程度各不相同。据访谈了解到,各高校重视情况存在多种现象。有的高校表现为学校层面各学院对于体育重视程度不高,重视度呈现出学生层面—学校体育部、团学联层面—教师管理层—学院领导层逐渐递减情况。有的高校表现为校领导高度重视,通过体育部下派指导老师下院系,指导各个院系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有的高校表现为虽然学生热情洋溢,但学校各层面漠不关心,支持力度小。

因此,笔者对各高校对校园体育赛事的重视度和体育认知度做了学生方面的问卷调查。据调查得出(见图3),在重视程度方面,从目前各高校对校园体育赛事的重视程度情况调查来看,对于校园体育赛事较为重视的占64.15%;重视校园体育赛事的高校占20.75%;不重视的占11.33%;非常重视的占3.77%。其中,较为重视(64.15%)最高,非常重视(3.77%)最低。在校园体育赛事的重要程度方面,目前部分高校对于校园赛事的重视度不够,甚至还有局部高校对体育赛事不以为然,这无疑与国家发布的相关校园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的初衷相违背,阻碍了高校校园体育的发展。此外,学生存在对于体育的认识较浅,体育意识不强,校园体育文化缺乏的情况,所以构建“校—院—系”三级赛事体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是高校迫切需要。

图3 各高校对校园体育赛事的重视程度

1.5 高校对“校—院—系”赛事活动的参与度情况

校园每一场体育赛事活动的参与度都可以说明该赛事是否受到学生的青睐。据调查,目前各高校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但学生的参与度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学生参与校园体育赛事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基本参加校园体育赛事的学生只占4.55%,经常参加校园体育赛事的学生占48.48%,偶尔参加校园体育赛事的学生占41.29%,还有5.68%的学生不参加比赛(见图4)。这表明在每次赛事活动中,吸引到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并非易事,说明各高校在赛事参与度上不容乐观,参与度达到80%以上的高校还较少。因此,学生的体育赛事活动参与度问题成了大部分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各高校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上还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为学校体育赛事形式老套单调;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不全面,局限于身体活动的浅显认识。认为应重视文化学习,而忽视体育活动;体育赛事资源缺乏且无新意,学生对现有的赛事赛制不感兴趣等问题。

图4 学生参与校园体育赛事情况

1.6 高校“校—院—系”现存赛事体系

目前各高校现行的“校—院—系”赛事体系主要是由学校的校级、院级、系级自发组织(见图5)。由于各高校的每个院系规模不同,人数有多有少。因此,体育赛事活动组织的方式多样、涉及范围广。但实际上各校、院、系的赛事组织与运行并未实现科学统一,整体赛事上也并未构成系统完善的赛事体系。

图5 校、院、系现行赛事体系

各高校在组织策划体育赛事活动中,由于运动项目的普及不同,其实行的赛事组织形式、体制制度也都各有差异。校级体育赛事是学校组织体系,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校级比赛,所涉及的组织形式和体制大同小异,在相应人员、物资和经费方面均由学校负责投入,一般是综合类比赛以及球类比赛两种大规模比赛,赛制复杂,形式各异,设计参与群体广泛,赛事体系比较健全。院级赛事是学院组织体系,只针对本院师生。就目前来说,各高校鲜少有组织举办院级体育赛事活动,相应的经费由学院来投入,或学院自行拉取赞助商赞助,赛事体系基本健全。系级比赛主要是系里面自发组织,或各专业间班与班自行组织等形式,相应的经费一般为自筹经费,组织形式相对简单,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原因,系级赛事开展得相对较少,赛事体系欠缺,有待完善。

就目前高校“校—院—系”各个层次间的赛事发展情况,笔者就现行赛制以及现有赛事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目前还有13%的学生认为现行赛制不合理,有3%的学生认为很不合理(如图6所示)。就涉及的赛事组织安排而言,组织机构、人员、能力与效率有待提高与完善,使赛事整体性更加规范、合理、完善;就涉及体育活动组织开展而言,不应局限于经济与资源丰富的院、系,应通过各种渠道鼓励与支持更多的院、系组织并承办院、系的体育赛事活动。

图6 校、院、系现行赛制合理情况

2 高校“校—院—系”现存赛事体系及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现存的赛事资源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方面的供给不足,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呈被动状态,规模受限,现有赛事很难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需求。

2.1 人员方面

目前,高校现存的赛事资源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方面的供给不足,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被动状态,规模受限,现有赛事很难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需求。

2.1.1 校园体育文化缺失,学生体育意识薄弱

体育文化作为人的身体文化,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媒介,它影响着人们对于体育的价值观[8]。而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9]。近年来,相关学校体育政策、文件的大力出台,学校提出决策和支持,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部署,校园赛事增多,学生的参与度也随之增加,但在学生体育意识的培育方面仍有缺失,导致学生积极性仍旧不高,结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教师的缺乏,调配人员的不足,组织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工作量的投入不够,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不全面,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体育热情和赛事兴趣缺乏,参与度较低。第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功利性和随意性。如,学生参赛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任务、综测加分、增强体验感、陪伴好友、广交朋友,或为了其他方面的考评等。学生体育意识不强,体育文化在各高校内的渗透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存在校领导单方面的支持,学生却不为所动的趋势。因此,高校应将“强能健体”作为整个“校—院—系”三级赛事体系运行的主要目标,要紧紧抓住改革的发展机遇,加大体育文化建设力度,组织健康教育活动、体育论坛,成立协会以及标杆效应(校园体育明星)等方式引导学生的体育意识。同时,高校还应开展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活动,优化课程结构、实行学风融合、倡导“三早一不”(早操、早读、早锻炼,不迟到早退)、用活用好体测制度。通过课内外体育意识的传输,使“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论深入人心,在意识层面提高学生参与赛事的积极性。

2.1.2 缺乏专业的组织者,赛事开展形式单调

随着各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校园的体育赛事活动举办越加频繁。在赛事组织举办过程中人员组织和沟通方面明显缺乏,宣传缺位,赛事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所冲突。同时,赛事组织者基于安全和经济的考虑,对项目的开展有所制约。例如:在校园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有的高校会对那些安全性、经济性不高的项目赛事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对相关赛事项目的实施无组织、无策略,赛事单一。有的高校根据组织者和承办者的热度、项目在各个院系的开展程度等方面,大力组织与宣传学生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常见赛事,忽视了小众项目和传统项目的价值,例如飞盘、攀岩、扁带运动、啦啦操、棒垒球、定向等这些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和踢毽子、跳皮筋、高跷、舞龙、武术等传统运动项目开展的情况相对较差。一些新兴的体育赛事(如电子竞技)和传统体育赛事(如龙舟、舞龙舞狮等),会因校内缺少专业的组织者,或缺乏资金、场地和器材等导致项目开展滞后,进而导致校内体育赛事活动种类少,每年都只能按照单一套路和形式组织赛事活动,造成赛事创新停滞不前。此外,学校对于那些具有难度性和复杂性的体育赛事活动还存望而生畏的心绪,不愿意进行组织开展,造成高校赛事形式单调,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导致观赏性低下,进而阻碍校园多元化赛事的开展。

2.2 经费方面

2.2.1 经费缺乏保障,赛事规模受限

随着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各高校逐渐开始加大校园体育比赛组织开展力度。与此同时,高校在组织举办体育赛事时经费短缺的问题接踵而来。一方面,学校财务有限,外界赞助参与鲜少,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提升较多,分配在校园赛事活动上的资金较少;另一方面,校、院、系各层的领导对于体育赛事不够重视,形式流于表面,财力支持力度不够,学校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不充足,致使赛事开展受到限制。

2.2.2 物质资源匮乏,赛事开展被动

各级赛事的举办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如饮用水、器材、装备、聘请教练等这一系列的经费,无法给学校带来即时效益,间接散失校方领导对体育赛事组织举办的热情,降低了校方或院方相应的资金投入。因此,校方领导层面不重视开展体育竞赛,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储备等,场地器材硬件设施紧张,现有赛事场地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赛事开展规模大小、赛事组织多少、器材场地的保障等方面受到诸多影响。因此,这些赛事资源的匮乏,无法满足学生运动需求的同时也远远达不到校园体育赛事预期效果。

2.3 制度建设方面

2.3.1 缺乏科学系统的赛事体系,难以实现“常态化校园体育”

高校的校园体育赛事活动一般是由学校的体育委员会直接委派本校体育学院主管学生群体赛事和体育教学工作的部门(群体竞赛部)组织策划,各基层的院、系举办的赛事总体框架大致相同,根据赛事规模的大小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校、院、系各分级的体育赛事规模不同,各级赛事针对的群体不同,所以在分级的赛事活动规模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各级赛事活动开展之间缺乏联系。校级赛事活动是由学校在赛事活动开展过程中与财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保卫部门、医疗部门、宣传部门等进行协调人员的调度。院级体育赛事是由学院在赛事开始过程中同本学院的财务部、学生工作部、后勤部、宣传部等进行人员协调。系级体育赛事相较于前者更为简单,一般由各个专业的学生部门进行协调。虽然各分层体育赛事都直属于学校体育部门(学校体育委员会),但仅起部分管理作用,并不能直接顾及到各个分层院系部门对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很多赛事活动都只能自行组织,层次上缺乏协调统筹,呈现出“校—院—系”赛事活动脱节现象。因此,构建出科学系统的“校—院—系”三级赛事体系,建设“常态化校园体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2.3.2 赛事重视度低,管理体制失衡

高校体育竞赛需要学校、学院、学生的全方位、多角度共同关注与重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据了解,目前有的高校呈现体育部、团学联等单方面重视,但各学院领导层面、教师管理层面重视不足的问题;且学校、学院、系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没有纳入体育评价指标。有的高校直接忽视,且在育德、育心、育身方面,表现出,存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否发展体育运动的现象;另外存在克扣体育经费等问题。部分高校在宣传、推广、动员、组织报名等方面,没有提起高度重视,导致制度方面仍存在问题,各个学院、班级缺乏体育锻炼制度;各个学院对系对班,没有体育考评指标,如优秀班集体、党支部等、团学联等,班级评价考评,班级评奖评优,对个人评奖评优,对推免保研、出国留学等一系列没有相关制度保障。

2.3.3 赛事评价体系不健全,赛事反馈工作难以落实

各高校“校—院—系”体育赛事活动每校、每院、每系开展方式都有可取之处,但并未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或制定专门的评估制度对校园各类赛事情况进行定期反馈,部分赛事的评价标准也没有落到实处。很多体育竞赛的效果只停留在举办竞赛的时间段中,未能持续性的对学生身体发展、校园氛围营造发挥作用。一些学校领导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在参与赛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难以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因此,为加快高校“校—院—系”三级赛事体系的建设,使赛事能长期稳定发展,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赛事评价制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目前各高校赛事开展相对频繁,各高校会按照年、月、周进行赛事的组织举办。其中,校级、院级、系级赛事开展多样,赛事规模、形式大小不一。校级赛事开展体系相对健全,院级比赛和系级比赛较为欠缺,部分高校存在不举办院级赛事和系级赛事的情况。

(2)部分高校校领导重视程度尚为不足,开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经费缺乏,导致赛事开展被动且规模受限。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完善,学生参赛意愿不强。赛事资源缺乏且无新意,学生对现有的赛事赛制不感兴趣、丧失体育热情导致赛事参与度低。

(4)高校赛事项目开展程度不平衡,赛事主要集中于球类赛事以及田径赛事,其余项目的赛事开展还处于低水平,赛事类型单调,缺少满足学生体育兴趣赛事。

(5)各高校“校—院—系”体育赛事活动尚未成立对校园各类赛事情况进行有效反馈的评估小组和评估制度,部分赛事的评价标准未能落到实处。

(6)体育赛事活动组织的方式多样、涉及范围广。但实际上各高校的校级、院级、系级的赛事缺乏衔接机制,组织与运行并未实现科学统一,整体上并未构成系统完善的赛事体系。

3.2 建议

(1)紧抓住改革的发展机遇,积极作为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各高校不应局限于经济与资源丰富的院、系,应通过各种渠道鼓励与支持更多的院、系组织并承办院、系的体育赛事活动。

(3)加大人员的专业性、积极性以及工作量的投入;学校“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储备等。

(4)建立相应的奖评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度。

(5)各高校应加快“校—院—系”三级赛事体系的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赛事评价制度,使赛事能长期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赛事校园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