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雯
“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是唐代诗人齐己《中春感兴》中的诗句,意思是无言的大自然化育出生机蓬勃、万灵意动的春天,它以其“物理”与诗相通,也以无言有象、恢弘无私的“天机”呈现给诗人。可以说,古人早已窥破诗词与物理之间的巧妙连接。如今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育人”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还应了解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接下来我们以诗词飞花令的形式从诗词走进物理。
一、声
枫桥夜泊
[唐]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赏析:《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体验,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诗中蕴含着很多物理规律,比如,“月落”是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的;霜的形成,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这说明深秋夜晚温度很低;半夜听到的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诗人能听出声源为“钟”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二、光
花 影
[宋]苏 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物理赏析:苏轼写过很多与物理有关的古诗,其中这首小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影的形成过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的时候,就会在障碍物的后方形成影子。影的形成需要有光源、障碍物和光屏。在《花影》这首小诗中,太阳是光源、花儿是障碍物,地面是光屏。由于影子不是真实物体,当然就无法用扫帚扫走了。需要注意的是,“明月”虽然也能照出影子,但“明月”不是光源。
三、热
梅 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理赏析:鼻子是怎么闻到“暗香”的?原来世间万物都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闻到梅花的花香,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寒冬皑皑白雪主要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而在白居易《暮江吟》诗句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那么水蒸气遇冷什么时候形成霜或雪,什么时候形成露水呢?一般情况下,如果气温在0 ℃以上形成露,如果温度更低,降到0 ℃或0 ℃以下就形成霜。
四、力和运动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物理赏析:两岸原野落花缤纷,将船只都映红了,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而行。船是高速向东行驶的,为什么会感觉白云不动呢?原来是“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
五、电
侍太子坐(节选)
[三国]曹 植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物理赏析:太阳照射在明媚的春天,一阵好雨洗净了飞舞的灰尘。和煦的阳光融化了冰雪,凉丝丝的春风吹拂着“我”身。那么雨滴为何能洗去空气中的尘土呢?原来下落的雨滴与大气摩擦带有静电,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带电雨滴下落过程中,雨滴附近的飞尘就被吸引到带电雨滴上,并随着雨滴最后落到地面上。
[真题再现]
1.(2022·山东·滨州)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物理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而产生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啼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2.(2022·湖南·娄底)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句中描绘声音在山谷中产生回声
B.“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3.(2022·遼宁)对于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举杯邀明月”中的“明月”是光源
B.“起舞弄清影”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掬水月在手”中的“月在手”是光的折射现象
D.“疏影横斜水清浅”中的“水清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4.(2022·四川·德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诗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A.“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些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D.“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
答案:1. B 2. A 3. B 4. C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