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中央企业“两金”即应收账款和存货,不包含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以及新会计准则要求下形成的合同资产。
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两项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相对较强,但同时占用资金量较大。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末端,其回收速度直接反映企业资金流通能力,应收账款最大的风险是因管理不到位造成货款无法收回,企业资金链断裂,货款回收期过长,就会长时间挤占企业资金,增加资金成本;存货相较应收账款,最大的经营风险是积压过多,存在滞销、跌价的风险,导致企业资金无法变现。由此可见,“两金”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资金流通,占用企业大量资金资源,同时“两金”指标异常可能表明企业经营决策存在问题,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有效的“两金”管控对于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管理者思想意识不到位 业绩观导向推高“两金” 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观对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情况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重规模、强增长”的业绩考核,驱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往往忽略了经营质量和经营风险。比如,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在对业务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盲目大量预投,导致企业存货积压,无法变现。
“两金”管理部门处于业务末端 无法事前控制 “两金”高低作为一项财务指标,是经济业务发生后的反映,是既定的事实。在中央企业中,很多“两金”管理的牵头职责被放在财务部,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往往无法充分地参与每一项业务决策,对数据的管理存在滞后的情况,比如应收账款回款期长、存在坏账风险,存货滞销、有贬值迹象等,财务部门无法在风险发生的前端发现问题,只能作为数据统计部门进行结果反馈,及至财务部门通过数据发现风险迹象时,已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
“两金”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考核不明确 由于企业负责人对“两金”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会导致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中绩效考核目标制定不够完善,未能将“两金”管控完整地纳入企业内控体系中。若“两金”没有制度管理,就会导致销售人员为了业绩考核,而随意签单、发货,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成为坏账、呆账;采购人员提前采购、采购金额和数量无法监管,导致存货堆积。若“两金”压控没有考核约束,就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将压控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合同、每一笔货款、每一样存货,无法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最终导致压控工作开展成效不明显。
提高思想意识 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两金”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企业对“两金”管控的重视程度,正确的业绩观能避免企业因盲目扩张、人为因素而导致“两金”风险。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思想意识,认识到资金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两金”是资金流通的根本,同时树立正确的业绩观,立足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从源头进行有效管控。
深入日常业务 加强业财融合 “两金”管控工作必须要深入到日常业务中,履行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对策的全过程管理。
应收账款的事前管控主要是对客户的授信管理,要充分了解客户的情况,给予合适的授信额度,避免因“订单”忽略客户质量,造成货款无法回收,从源头上防止坏账产生;加强合同管理,法务部门严格审核合同要素,特别是支付方式、支付时间、延期付款的处罚条款等事项。事中监控主要是财务部门按月向业务部门反馈客户回款情况,对长账龄的款项重点预警;法务部门时刻监管客户存续状态,对于有破产、注销迹象的客户及时提醒业务部门,尽早采取措施维护企业权益,做到应诉尽诉。事后管控主要是建立应收账款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市场部门催收货款,让业务人员不仅要签回订单,更要负责货款催收。
存货的事前预防主要是材料请购部门、生产计划部门应熟悉企业库存情况,灵活调度现有库存,加快库存消耗,避免重复请购;另一方面,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对市场的预判应相对准确,避免过度预投。事中管控主要是物资管理部门定期盘点,保证存货的形态,清理库存,对于长库龄的存货及时提出清理计划,采取处置手段。事后管理主要是对存货积压的反思,是市场变化导致预投失败,还是企业技术瑕疵导致存货无法销售,或是经营层决策错误导致经营风险,深入分析存货堆积的根源,避免重蹈覆辙。
加强“两金”考核 落实责任主体 “两金”压控是企业全员参与的工作,上到领导班子,下到基层业务人员,只要是与“两金”产生和“两金”减少有关系的人员都是“两金”压控的相关责任人。企业将“两金”压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谁产生谁负责”;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层层考核、传递压力,不仅要有激励机制,也要建立相应的处罚手段。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央企业的使命。有效管控“两金”,不仅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更是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央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建立长效机制,深入业财融合,压实“两金”责任主体,最终保障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