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简介
尚可,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形不是纯客观的对自然的模写,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古代画家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意”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以诗情和画意相交融,在表现中强调情感的抒发与艺术思想的呈现。中国画的形是随“意”而生、随“意”而变,意变则法变。千百年来,经历代画家的不断探索,形成了独到的造形观念。中国画家在造形时,超脱了三维空间及光影的描绘,以抽象的笔墨把握物象之骨气,写物象之形。由于强调主观表现,而能不滞于物,为物传神,体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波叠。中国画家作画注重表现,而非再现,依据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以意造形。如宋代陈造谓:“虽毫发不差,若境中写形,未必不木偶也。”画家对自然形的审美感知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这种主观倾向即画家对此物的一种“意”,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物之神其实是人赋予物的精神因素。历代画家都主张:“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唯绝似与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些观点不仅指明了中国画的造形应达到的终极目的,阐发了画家对物象认识深化的过程和认识规律,“脱略形似”做到“遗貌取神”。古代画家提出“迁想妙得”的理论,亦即是要求在对客观事物深刻真切的认识与感受的基础上,不受客观局限,引起联想活动,通过意匠加工,表达深广的美之意境。
中国画家以意造形的过程,郑板桥做了形象的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因此磨墨展纸,落笔修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由此可见,以意造形的过程是由自然物象而勃然产生画意,酿成意象,然后才落笔,且笔行纸上是由意之驱使而为。以意造型的艺术观要求动笔之前统观全物,获得印象,取得感受。当画家的心里有了一定的客观感受,酿成了意象,作画时才能放笔直下,达到的效果自然就不只是状貌,而能给观赏者以一定的美感享受。中国画家面对自然物,应体悟对它们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而非对某物象的局部印象。有了对物象全面深刻的认识,便能明确表现的意图,所以中国画论中讲:“意存笔先,画尽意全,所以全神气也。”立意为先,才能摄取,运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形象。倘若在作画前,不先立意,心中无主张,对此,明代李式玉有过这样的描述:“今之画者,观其初作数树焉,意止矣,及徐而见其势之有余也,复缀之以树,继作数峰焉,再作亭树桥道诸物。意亦止矣,及徐而见其势之有余也,复杂以它物。如是画,安得佳?即佳,又安得传?”这段文字生动地表明了画家若胸无主宰,便落笔造形的窘困之态,笔行纸上,毫无思想统摄,节节支支而为,其结果当然是画面散乱,岂有美感可言?故石涛曰:“画者从于心也。”即使西方的达·芬奇也曾认为:“一个画家如果让笔墨的活动走在思想活动的前面,那么他必然是一个很不高明的画家。”
既然中国画是以意造型,重表现,对形的要求是超越表面模拟,达到传神写意的境界,而采取的手法首先是夸张与变形。观历代绘画优秀之作,无不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为了表现出唐代女性雍容之态、富贵之“意”,夸张了画中女子的体态,以丰满的造型体现了其时的风尚。即使明清人物肖像,虽然直接从写生中得来,但作者仍然运用了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各具性格特征,仍然体现了以意造形的艺术规律。
讲求在特定审美感情支配下对物象的概括、取舍,乃以意造形另一艺术手法。传统的意象造形重视取舍概括,“夫画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倘若什么都想画,如张彦远所谓的“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其结果将会越画越不成画。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寥寥数笔,即具飘舞之姿。秦汉墓室的壁画以及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都是概括取舍、以意造形的典范。中国画造形观,对画面构筑的形的要求是“看不尽、思无穷”,以少胜多。“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即使无笔墨处也是画,求象外之象。为达到这样的审美诉求,就需凭藉概括、取舍的艺术手法。从另一方面讲,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段也决定了中国画不可能像西方绘画那样,刻画细致入微的光影变化、冷暖纷呈的色彩关系,而是强调意象、扬长避短。
塑造具有个性的形,须在立意方面进行巧思,以求意新而格高。其一是从笔墨、点线的造形手段去思考,充分掌握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特性,材料的特殊性影响着绘畫的表现和审美认识。征服材料和发挥材料特质的巧思与技能体现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其二是从点线、墨色所建构的造形方面去创新意。无论画人物,或花鸟、或山水,不仅要探寻个人的笔墨样式,而且要塑造出具有个性化的造形。其三是从整个画面着眼,去立意经营绘画的形式。形式的新颖不仅助益于立意的表达,而且画面独到的组织安排,也是形成绘画个性不容忽视的方面。
“以意造形”的艺术观要求画家在对客观自然的静观寂照中产生灵感,激发创作热情,获得新意。“识到者笔辣,学充者气酣,才裕者神耸,三长备而后画道成”。我国古代文人画家一般都有渊深的学养,能诗善文,又有书法修养为旁助,以书入画,在造化中,体悟高格的画境。大凡优秀之作,皆有高格之意,它不是光凭藉手头功夫就能实现,而要敢于打破陈规陈法之桎梏,造形之时,既遵循传统的艺术规律,以意造形,又应以全球性的视野广泛观照,无论是封闭式的自我发展或无视自己传统的盲目引进,都不利于民族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