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越
深度智能软件近期频繁进入大众视野: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可以流畅地根据语境回答问题,并被开发为处理文书、翻译、代码等文本的新优解。它的回应速度和质量远超过往同类产品的表现,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引发风潮,仅花两个月就争取到了一亿用户,而上一个达此用户量的软件——TikTok(抖音),花费了九个月的时间。
有大量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ChatGPT对艺术史、艺术家、艺术市场等问题的回答,或者让ChatGPT对相关话题进行长篇论述,均收到可以成文的答复。不只是“一问一答”式的交流,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创作”各种风格的绘画作品,让无需专业绘画训练的普通人,只要给出关键词即可生成大作。其用户作品《太空歌剧院》曾在2022年与真人艺术家同台竞技,并获得艺术大赛金奖。打败人类棋手的alphago,可以作曲的Aiva,会吟诗作对的微软小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井喷式应用及表现让人大呼惊讶,科幻作品塑造的“智械危机”是否已经到来?深度智能工具进入日常生活的当下,艺术世界应当何去何从?
首先,“模仿创作作品”只是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实践的表现之一。因人工智能首先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若遵循它的软硬件基础和发展轨迹,便会发现其跨界尝试艺术活动的视角是多面而有潜力的。生物艺术、生成艺术、AI视觉、新媒介等新形式,都能在其中找到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身影。但新领域开拓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名词挪用。艾伦·索卡尔在《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糟蹋》中认为,后现代学者滥用自然、科学概念和名词的现象早有发生。而人工智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又让它的宣传被政治、媒体、经济用语裹挟。因此,关于深度智算介入艺术实践的新闻讯息,很多都是过分包装或停留外延的讨论,这更提醒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加深思考,仔细甄别。
生产力的进步确实会改变艺术创作的技术和方法。摄影术的出现让模拟现实从创作重心退位;工业革命提高生产效率,也让现成物走进艺术史。而深度智能工具正在以惊人迭代速度和效率对生产力进行更新。智能工具试探美术、艺术领域,改变商业美术市场形态,和其他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并无分别。
这就让话题转向另一个问题。人类究竟是使用工具创作,还是已被工具所凌驾?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本雅明认為机械复制让艺术的“灵晕”彻底消失了。居伊·德波的呼吁警惕“景观社会”带来的自我物化。阿瑟·C·丹托宣扬“艺术终结论”……如今,当人工智能绘制的以假乱真的艺术图像、滔滔不绝的艺术文本,成为最趁手的“新玩具”时,也给当代艺术漂浮、不确定、动荡的天平,加上了新的砝码。
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警惕也来源于此:人工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会把人类的感知延伸向什么样的边界?它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刷新的不只是普罗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印象,也使人对自我能动性信仰产生怀疑,对机械智慧造成异化感到冲击,对心灵应该如何面对时代趋势增添迷茫。
人工智能和深度算法是否能产生意识是计算机研究的前瞻方向之一。有一些理论对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持积极观点,认为它可能会具有“AI思维”“AI智性”“AI灵魂”。而“自我”同样是艺术、哲思和文学的母题。我们不知道人工智能在迭代中是否会产生浅层次的意识,也不能预测未来是否会研制成功模拟审美功能的算法。但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模型而言,它会生成很多作品,而使用者挑选出一个最美的产出,不叫“人类艺术家与AI合作”,而叫“人类发挥了自己的审美功能,在挑选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功能,能给人带来深度的思维活动,触发人的感知,影响人的行为。艺术的批判功能、美育的感化功能等亦是作用于心灵的,至目前为止乃是人类所独特掌握的特性。
正如生活中充斥流水线产品后,人们反而对手工制品的独特性开始关注一样,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让技术达到了新的巅峰的同时,反而可能会引发大众对手工艺术及艺术行为发生过程的聚焦,从而让艺术发生现场、艺术工作坊、在地艺术、社区艺术节、大地艺术、光影节等注重体验的艺术活动进入时代视野。
ChatGPT可以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出无可挑剔的现代文翻译,可以在瞬间解释“曲水流觞”的文化背景并形成分析。但它既不能参与这些行为,也不能推算出春寒料峭,究竟是更会让人感冒,还是会催生一首诗歌。面对深度智算的技术变革趋势,我建议我们每个人更应该抓住当下的“有感而发”,相信人的心灵对世界的能动认知,不要放弃保持心灵的敏锐,这种敏锐最终能走向新的视角,让诗意和美感继续发生,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艺术创作。
(作者系艺术评论人、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