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帆,骆 意,李 军,盛小苗,李晓孟,朱子旺,董宗培
(1.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500;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1 世纪,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至2.64 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升至18.70%。 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91 亿,占比13.50%[1]。 由此得知,我国社会老龄化表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2],从而产生诸多问题。 2021 年《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人数为1.8 亿人左右。 全国第6 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9.1%, 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7.5%;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只有67.9 分;高度失能老年人占比升高,且农村高于城市[1],可见,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为解决该问题,有研究者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发现一定的身体活动对于老年人预防疾病、 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3]。 但目前我国针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研究尚未完善,且农村地区更加需要关注。 基于此,本研究针对我国近10 年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系统综述, 以了解当前农村地区老年人体育行为的现状、 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和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问题等,为农村老年体育项目开发、农村老年体育发展路径探讨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促进农村地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满足其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缓解心情的需求。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数据库,以(“农村”OR“乡村”OR“乡下”)AND(“老年人”OR“老人”OR“中老年人”)AND(“锻炼行为”OR“体育锻炼行为”OR“锻炼方式”OR“体育锻炼方式”OR“身体活动”OR“体育活动”)为检索式进行主题检索,检索起始时间为2012 年1 月1 日,截止时间为2023 年3 月23 日。
纳入标准:①以农村地区为基础;②根据WTO 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③研究类型:现状调查、策略研究。 排除标准:①不涉及现状的路径分析类文献;②重复发表;③无法获取论文或仅有摘要。
在排除重复文献后,标题摘要的初筛和全文筛查均通过3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和筛除标准严格进行, 独立完成逐条筛选,并进行对比检查,保证文献筛选的质量。 信息提取包括研究地区、体育参与动机、身体活动方式、体育运动强度等。 数据提取表格由3 名研究者进行检查修正。
采用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质性评价标准[4],由3 名研究者对各类文献进行评价,独立完成,并进行对比检查。 评价内容共9 项,每个评价项目均为“是”“否”“不清楚”“不适用”进行评价。 研究质量分为3 个级别:A 级为完全符合质量评价标准, 偏倚可能性较小;B 级为部分符合评价标准,偏倚可能性中等;C 级为完全不符合评价标准,偏倚可能性较大。 最终纳入质量评价等级为A 级和B 级的文献[5]。
本文采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开展研究。 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是一种明确、系统的文献综述方法,通过清晰可复制的检索技术和检索策略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评估,然后根据研究问题或预先制定的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与甄别, 进而精准掌握该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解决特定的研究问题[6]。
根据检索方法共获得文献309 篇, 排除仅涉及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重复文献、非现状调查类文献、缺乏相关数据的文献,最终获得21 篇涉及中国农村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文献(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纳入的21 篇相关文献,13 篇[7-19]质量评价为A 级,8 篇[20-27]质量评价为B 级。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纳入相关文献基本情况及质量评价结果
通过对所纳入21 篇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 分析、收纳和综合,最终归纳出4 个主要主题: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体育活动参与的强度、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2.3.1 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21 篇文献中,有13 项研究[7-8,12,14-22,26]涉及农村地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经过分析发现,我国农村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是满足自身身体健康的需要, 包括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和强身健体等。 除此之外,6 项研究表明,农村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在满足首要目的后, 希望能够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社交和找到归属感[8,14-15,19-21]。崔高峰[17]在其研究中发现老年人首先满足的是生理需求,其次才是社交需求,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这与本文系统分析结果一致。
2.3.2 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
涉及农村地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文献有19篇[7-12,14-24,26-27]。 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低强度有氧运动、操舞类运动、传统武术类运动、球类运动和器械类运动。
15 项研究中[7-11,14-21,23,26]涉及低强度有氧运动,其主要形式为散步、慢走,以陈金梅[8]的研究为例,研究者认为散步、跑步成为农村地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首选是因为该类项目简单易行,可以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同时,这类项目随意性较强,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边聊天边活动,符合老年人的心态[15]。 综合来看, 低强度有氧运动能够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需求,故其成为老年人首选的体育活动项目。
17 项研究中[7-9,11-13,15-24,26]涉及操舞类运动项目,其主要形式为广场舞、健身操和扭秧歌。 研究发现,参加健身舞蹈的老年人多数为60~70 岁,其中65 岁以下的老年人最多[11],与此同时,女性老年人选择广场舞和健身操的人数远超过男性,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球类运动或器械类运动[17],由此可见,这些项目与老年人性别和年龄显著相关。
11 项研究[7-9,11-12,15,17,20-21,23,26]涉及武术类运动项目,主要为太极拳(扇、剑)和气功两种形式。 系统分析后发现,此类项目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研究发现选择太极运动的老年人占样本总数的11.90%[12],另一项研究则更低,仅有1.1%[26],但有研究认为, 武术类运动项目深得福建沿海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喜爱[21]。因此,武术类受当地传统文化和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9 项研究[7-9,11-12,15-17,19,21,26]涉及球类运动,在这些研究中发现,由于羽毛球相对简单、身体对抗少、场地要求不高和较为容易开展,因此其成为老年人参与球类运动的首选[15],而篮球、乒乓球等由于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原因较为难以开展。
5 项研究[7-8,17,20,27]涉及器械类运动,但在这5 项研究中,很少有老年人选择参与器械类运动, 因为此类项目对技术要求高,同时受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导致很多老年人选择放弃此类运动[8]。
2.3.3 体育活动参与的强度
涉及农村地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强度的文献有11篇[7-8,11-12,16-21,23]。 其中,9 篇[7-8,11,16-17,19-21,23]显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强度为小强度或者低强度;2 篇文献[12,18]显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强度为中等强度; 并无文献显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达到高强度。 同时,有相关研究认为,农村地区老年人由于其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下降, 只有中等或者更多地选择小强度的体育活动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点[23]。
2.3.4 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涉及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的文献有17 篇[7-8,10-13,15,17-26]。 9 篇文献[7-8,11,15,18-21,25]将场地设施、器材缺乏;缺乏指导、 组织等外部因素列为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8 篇文献[10,12-13,17,22-24,26]将个人文化程度、体育意识、经济原因、 缺乏兴趣等内部因素列为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2 篇文献[17,26]提到农村老年人日常参加农活和做家务,导致缺乏时间,同时这部分老年人认为农活和做家务属于体育活动, 因此这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参加其他体育活动。
3.1.1 老年人主观能动性较差
从研究结果得知, 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主观能动性主要分为3 个问题:缺乏主动性、兴趣乏乏和体育认知不足。
由于部分农村老人依然保留有陈旧的传统思想, 认为做家务和干农活就是体育锻炼[17,23],从而不想参加体育活动;也有部分老年人兴趣点集中于宗教信仰、 民间传统和习俗相关的文化活动上[21],从而缺乏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老年人由于缺乏体育基础或相应体育技能, 怕 “丢人”“不好意思”等原因不愿参与体育活动。
但相关研究证明, 老年人现代体育观念是通过体育健身可以接收到新鲜的事物, 接触到不同的人群, 认识更多的朋友,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7]。
综上所述, 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他们目前的体育观念仍停留在过去,不符合老年人现代化体育观念,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加强与改善。
3.1.2 运动强度设置不合理
有相关研究根据2020 年WTO 发布的 《世界卫生组织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提出了针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建议: 为获得更大的健康获益, 老年人一周内应该进行至少150~300 min 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或至少75~150 min 的高强度有氧活动, 或同等效果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活动的组合运动。 并且强烈推荐老年人每周至少2 天的中等或更高强度的肌肉强化运动和每周至少3 天的多种形式的强调中等或更高强度的功能平衡和力量训练的身体活动[28]。
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所进行的运动大多为低强度运动,少量中等强度运动,无高强度运动。 虽有研究者认为由于老年人身体机制问题,他们的身体更适合低强度运动[23];但也有国外研究者在其研究中证明适当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对老年人肌肉、骨健康和预防摔倒有积极的作用[29-31],该研究与王瑞青等研究者的观点相同。 因此,我国农村老年人运动强度不甚合理,老年人需要在体育运动中进行适当的高强度活动。
3.1.3 体育运动项目单一
有学者认为,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发展相对城市较为落后,同时受制于场地器材、组织指导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农村体育项目基本上囿于篮球、乒乓球、拔河、棋牌等常规性项目,且普及程度十分低[32]。 同时,许多地方特色项目尚未开发与挖掘,有相关研究提出,农村老年体育缺少中国传统体育健身项目[7]。 这与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发现的结果相一致,即我国农村地区体育项目发展落后,老年人受多种因素限制,无法参与较为丰富的体育活动,农村体育运动项目单一。
3.1.4 场地、器材、设施的严重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战略,农村体育公共设施相对缺乏[23],而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 有相关研究指出,部分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几乎没有,活动场所多是在田间小路或者村中公路这样的天然条件下进行[18],诸多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器材缺乏、场地不足的现状。“十四五”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将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5 年行动计划、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和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网络[33]。 场地的缺失、设施的单一导致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要,更加大了农村老年体育的开展的难度。
3.1.5 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专业的指导
有效组织内容丰富的体育交流活动是推动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17],但有相关研究证明,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来组织体育活动, 农村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较为涣散[14],这与城乡居民的居住单位有很大的关系,城市多以社区为主, 有固定的单位或组织机构去组织体育锻炼或比赛,但是农村更多以居民个人、街道为主,缺乏固定的组织导致相关的体育活动或比赛缺少。
专业的指导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加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收益。 曾伟在其研究中证明,农村地区相当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3%的农村老年人结果过体育健康指导[9],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质量不高[13],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体育体系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体育体系尚未健全,而农村的不断发展使农村老年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目前的农村老年体育体系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满足自身需求的需要,与此同时,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村老年人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将外化的力量转为内化,推动老年人自愿参加。 而这些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农村相关管理组织的协力。
首先,需要解决农村老年体育体系的“软件”问题,即解决老年人体育运动项目单一问题与体育组织、指导缺乏问题。 需要有关学者或体育相关从业者开发或创编新的运动项目以及改良目前已有的运动项目,使其更适合农村老年人身心结构、符合当地特色、易于老年人接受与实施,丰富农村老年体育体系中体育活动内容;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体育组织缺乏或体育组织松散的问题, 需要增添专项负责的相关管理组织机构或加强已有的管理组织机构的培训, 使相关管理组织机构更加专业;针对体育社会指导员缺乏或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不仅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具专业化的指导员,同时,农村地区应提高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津贴补助与福利待遇, 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使专业的社会指导员能够深入到农村地区。
其次,需要解决农村老年体育体系的“硬件”问题,即解决目前农村地区体育场地缺少、 体育器材和设施严重不足和年久失修的问题。 需要国家加强相关财政支出,呼吁社会爱心机构捐赠;同时,政府和农村管理部门应增设专门人员对已有的场地、器械和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使其消除安全隐患问题和更加耐用。
最后,在满足农村体育体系“软件”和“硬件”兼具的情况下,加强对农村老年人体育知识文化的学习,积极宣传体育运动的效益,提高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解决农村老年人主观能动性较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