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浙江、江西、安徽三省的调研数据

2023-07-31 01:59:00岳广兴曹玉栋李哲敏
江西农业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宅基地

岳广兴,曹玉栋,李 冉,李哲敏,2*

(1.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却不减反增。2000—2019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由8.08亿人减少至5.26亿人,减少了34.90%,但同期农村宅基地面积反而由1646.7万hm2增长至2193.3万hm2,增加了33.20%。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尤其是宅基地使用效率低下、宅基地大量闲置浪费与审批紧张现象并存等问题,《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应由政府发起,并且整合各方面资金,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村用地综合整治,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加快‘空心村’整治。”在此背景之下,多地开展了集中居住的相关探索。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户分化为不同阶层,因而集中居住意愿也产生了分化,在推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出现了因农户分化现象导致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差异化,进而使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需求的困境。例如,2008年山东省部分地区开始实施的合村并居政策,由于在推行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农户意愿与实际情况,引起了村民群体及部分学者的激烈讨论[1-2],甚至引发一系列恶性事件,导致“民心工程”变成了“民怨工程”。由此,如何评估并且妥善解决好不同分化程度农户的集中居住意愿,已经成为推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安置政策有效落地的重要前提性因素,也成了相关研究中的重点。

在既往研究中,经济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重要因素[3-5]。在此基础上,个性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政策方针、环境条件、房屋安置情况等客观因素[6-10]以及抵抗风险能力、政策认知、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等主观因素[11-12]在已有研究中已被证实会对集中居住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再者,在农户分化背景下,水平角度的农户收入结构分化[13-15]与垂直角度的农户收入水平分化[16]对农地流转的行为[17]、意愿[18]、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19-20]、退出行为[21]、户籍制度认知[22]、宅基地流转意愿[23]等农地相关行为与意愿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研究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户分化的划分及其对涉农问题的影响进行了详尽探究,但尚未就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整体影响机理及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在农户分化等客观因素对农户意愿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农户认知等主观因素通常会起到中介作用[24],从而使得相关影响路径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为此, 本文以农村地区“人减地增”现象明显的长江中下游省份的部分农村为研究对象,以222个实地调查样本为例,考察不同维度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厘清关键影响因素与路径,协助解决在实践中因农户分化导致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差异化引起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安置政策落地实施困难的现实问题,以促进集中居住安置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1 理论分析

1.1 农户分化对集中居住意愿影响分析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影响行为主体决策的原因主要包括所需决策问题的客观性因素和行为主体自身的主观性因素。根据已有研究,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农户自身固有特质,统称为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为农户的偏好、满意度等,统称为主观因素。其中,在客观因素方面,针对目前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等导致的农户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的变化,以及社会分化理论中同质化群体会做出一致性决定的观点,本文提出了农户分化相关指标应包括农户收入水平分化和农户收入类型分化,该指标用于验证在经济社会迅速变化的背景之下农户客观属性变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在主观因素方面,本文根据认知行为理论中常用的价值认知和风险认知进行了变量设计。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人决策的过程是决策主体依据其认知思维对自身禀赋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在外在因素和行为之间扮演了中介与协调的角色,认知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行为的形成,同时又受到两者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在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概念模型中,存在2条主要路径(图1):一条为农户分化反映到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直接影响路径,另一条为农户分化通过作用到农户认知相关指标及农户主观变量,从而进一步反映到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间接影响路径。

图1 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影响整体路径

社会分化理论认为,确定社会群体类别形成的因素可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注意,从而使各个社会群体做出大体一致的反应。农户分化概念根据农户的收入水平等纵向指标以及农户的收入结构等横向指标将农户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确定不同农户类别形成的因素可以影响农户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相关信息的注意,进而影响其选择的意愿及行为。故根据社会分化理论,农户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对其集中居住意愿产生影响(图2)。

图2 直接影响路径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通常会在客观条件因素与具体行为之间起到中介和调节作用。本文将农户认知变量设计为农户分化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中介变量,起到间接影响的作用。农户分化程度越高,农户对于原有房屋以及集中居住的认知也会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农户的集中居住意愿。综上,本文基于认知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间接影响路径(图3)。

图3 间接影响路径

1.2 研究假设提出

根据社会分化理论,本文设计的农户分化相关变量共有2个,分别为农户收入水平分化以及农户收入结构分化。通常来讲,农户的经济水平的提升会导致其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意愿提升,一方面会提升其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另一方面会提升其追求更好居住配套设施的意愿。故高收入水平的农户由于具备较强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会更加倾向于参与集中居住,据此,本文作出假设1:农户收入水平对其集中居住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农户收入结构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农户的离农程度。通常来讲,农户的离农程度越高,其与传统的农业劳动之间的关联就越少,与土地之间的黏性就越弱,经济收入不依赖于土地,自由度较高。此外,实行集中居住后,集聚地的交通、通信设施也会更加完善,这对于兼业农户或者非农就业农户来说具有较大吸引力。综上,集中居住可增加传统农业劳动的阻力以及非农劳动的推力,据此,本文作出假设2:农户农业收入占比会对其集中居住意愿产生负向影响。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本文按照价值认知、风险认知2个维度进行农户主观路径设计。其中价值认知主要体现农户对原有宅基地的居住价值、财产价值的重视程度,集中居住意味着对原有宅基地的退出或腾挪,原有宅基地的价值认知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集中居住意愿。而农户对于原有宅基地的价值认知程度越高,就会更不想放弃原有的房屋参与集中居住,即阻碍了集中居住的推进。据此,本文作出假设3:农户原有宅基地的价值认知会对其集中居住意愿产生负向影响。

本研究以农户分化相关变量为主要研究对象,农户分化程度越高,代表着农民收入水平更高或其脱离农村的程度越高。根据社会分化理论,农户分化导致相同类型的农户做出的决定具有相似性,由此可推断具有相同分化类型的农户更倾向于具有相似的价值认知,而无论是在代表经济水平的垂直分化还是表示农户离农程度的水平分化层面,随着农户分化程度的提升,农户资产规模的提升以及与农村联系的淡化,原有农村住房的重要性逐渐弱化,最终农户分化程度的加深会弱化农村居民对于原有宅基地的价值认知。据此,本文作出假设4:农户分化程度深化会对农户原有宅基地的价值认知产生影响。其中,假设4-1:农户收入水平会对农户原有宅基地的价值认知产生负向影响;假设4-2:农户农业收入占比会对农户原有宅基地的价值认知产生正向影响。综上,本文作出假设5:农户原有宅基地的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风险认知是本文基于认知行为理论设计的农户对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风险认知与价值认知相对应,本文的农户风险认知主要针对集中居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设定,例如环境风险、工作变动风险、经济负担风险等。而农户对于集中居住的风险认知程度越高,为了规避风险,他们的集中居住意愿便会削弱。据此,本文作出假设6:农户集中居住风险认知会对其集中居住意愿产生负向影响。

不同于农户价值认知,农户风险认知受不同维度农户分化的影响机理是不同的。在垂直分化维度上,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增加,相应的农户集中居住风险认知会相对弱化。而在水平分化维度上,农户离农程度的增加并不会提升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且随着分化水平的提高,农户与农村住房之间的联系淡化,集中居住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利等福利对他们也更有吸引力,从而间接削弱了这类农户的集中居住风险认知。据此,本文作出假设7:农户分化程度深化会对农户集中居住风险认知产生影响。其中,假设7-1:农户收入水平会对农户集中居住风险认知产生负向影响;假设7-2:农户农业收入占比会对农户集中居住风险认知产生正向影响。综上,本文作出假设8:农户集中居住风险认知在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村宅基地研究室于2022年7—8月份期间对浙江、江西、安徽三省的调研,共涉及3个省份5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其中,浙江省选取了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的后岱山村与下岩贝村,共收集问卷56份;江西省选取了吉安市永丰县潭城乡村前村,八江乡八江村、茶口村,藤田镇易溪村、藤顺社区秋溪村这5个村庄,共收集问卷122份;安徽省选取了滁州市来安县张山乡倒桥村与施官镇中所村,共收集问卷47份。去除关键信息失真和缺失样本后,得到有效样本222份,有效率为98.7%。

从样本分布来看,本文已有样本包含了传统村庄与城市近郊村、特色发展村等,村庄类型比较丰富,覆盖了不同程度农户分化区域,问卷涉及了农户宅基地价值认知、家庭宅基地状况、集中居住相关意愿以及集中居住风险认知等相关内容。

2.2 变量描述

2.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受访者基本特征及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受访者以男性为主,占到了总受访者的77.48%,45~64岁的受访者占到总受访者的比例为57.20%,受访者年龄在64岁以上的比例为34.68%,45岁以下的年轻人较少。在教育程度方面,受访者整体文化水平在高中/中专以下。在农户分化相关指标方面,农户农业收入占比10%以下的农户占比为55.41%,该值达一半以上的原因主要是因调研区域农户一部分参与了当地产业生产或自主经营,脱离了农业种植,另一部分农户虽以农业种植为主,但家中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鲜有纯务农者,往往在非农忙季节外出打工或常年外出打工。在收入水平分化方面,5个档位收入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在集中居住意愿方面,样本中1/3的农户表示不愿意参与集中居住,另有1/3的农户明确愿意参与集中居住,其余1/3持观望态度。

表1 受访者的基本特征及样本分布情况

2.2.2 变量赋值 将本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进行赋值,赋值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赋值表

2.2.3 农户集中居住意愿情况 通过将农户分化的相关指标进行赋值,在不同集中居住意愿中按比例进行加权,可直观不同分化程度农民的集中居住意愿强度,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看出,在表示农户水平分化的收入结构分化方面,随着农户农业收入占比的提升,农户集中居住意愿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表示农户垂直分化的农户收入水平分化方面,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户的集中居住意愿整体呈上升趋势。

2.3 模型设定

2.3.1 模型构建原理 由于常用的回归模型无法分析变量间的影响路径与机制,而中介效应分析可以为相应的研究假设提供支持,得到更深入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多重中介模型探究农户分化与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间的影响路径和机制。由前文理论分析可知,在农户分化通过农户认知变量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中,农户分化为自变量,集中居住为因变量,价值认知、风险认知可视为中介变量。中介模型示意如图4、图5所示。在图4、图5中,A为农户分化(X)对集中居住意愿(Y)的总效应;B为农户分化作用于农户认知变量(Z)的效应;C为农户认知变量作用于集中居住意愿的效应;系数B和C的乘积BC为中介效应,即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间接效应;A′为直接效应;e1、e2、e3为常数。各效应值之间存在以下关系:总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即A=BC+A′。回归模型为:

图4 总效应

图5 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2.3.2 模型构建

2.3.2.1 直接影响路径 假设农户分化与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本文设定模型:

式(4)中,Y为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意愿,D1为农户收入结构分化,D2为农户收入水平分化,Xi为农户第i个控制变量,α为常数项,β代表相应自变量的待估系数,γ代表控制变量系数,ε代表随机扰动项。

2.3.2.2 间接影响路径 假设农户分化、农户认知相关变量与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本文设定以下模型:

式(5)~式(8)中,prip代表第p个农户宅基地价值认知变量,invq代表第q个农户风险认知变量。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直接影响路径分析

运用Stata 15.0软件对农户分化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直接路径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由表4中模型1结果可知,表示农户水平维度分化的农户农业收入占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集中居住意愿存在负向影响,系数为-0.890,即农户农业收入占比越高,其集中居住意愿越弱;而表示农户垂直维度分化的总收入对集中居住意愿影响不显著。由模型2结果可知,农业收入占比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集中居住意愿存在负向影响,系数为-0.897;ln总收入同样对集中居住意愿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当农户离农程度提高后,基于工作需要、与原有土地之间的黏性降低、公共设施需求与交通需求提升等原因,其改变现状、集中居住的意愿会有所提升。而当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后,其集中居住意愿整体上存在上升趋势,但影响并不显著,这是由于收入水平提升虽会提升其集中居住过程中抵抗风险的能力,但由于其与原有房屋之间在农业劳动功能、乡土情结等方面存在较强联系,因而收入提高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其集中居住意愿。

表4 农户分化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直接路径

3.2 间接影响路径分析

3.2.1 集中居住风险认知路径 运用Stata 15.0软件,采用逐步法分析了农户集中居住风险认知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5。

表5 集中居住风险认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由模型8~模型12结果显示,ln总收入对经济负担风险、生活成本风险在1%的显著性的水平上存在负向影响,系数分别为-0.277、-0.210;农业收入占比对工作变动风险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正向影响,系数为1.174。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后,其抵御经济相关风险的能力必然提升,进而提升其在集中居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经济负担与生活成本相关风险。农户农业收入占比越低代表其离农程度越高,其工作与其农村房地之间的联系也就越低,故其抵御集中居住可能带来的工作变动风险能力会提升。

由模型3~模型7结果显示,农户经济负担风险、生活成本风险、环境变动风险、工作变动风险、情感损失风险这5个变量分别在5%、1%、1%、1%、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集中居住意愿存在负向影响,系数分别为-0.199、-0.475、-0.345、-0.232、-0.249,同时各模型中农业收入占比均对集中居住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由此证明本文集中居住风险认知变量设计合理。在农户风险认知变量中,工作变动风险在逐步回归过程中保持显著,满足中介效应变量的判断标准,农户收入结构分化→集中居住工作变动风险认知→集中居住意愿影响路径成立。基于以上分析,农户离农程度的增加导致其工作与农村住房之间联系淡化,进而提升其由于集中居住引起的工作变动风险抵御能力,再而对集中居住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3.2.2 宅基地价值认知路径 运用Stata 15.0软件,采用逐步法分析农户原有宅基地价值认知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6。

表6 原有宅基地价值认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由模型18~模型22结果显示,ln总收入对资产价值认知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负向影响,系数为-0.081;农业收入占比对生产价值认知变量在1%的水平上具有正向影响,系数为0.910。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后宅基地在其资产中所占比例降低,故其对宅基地的价值认知会降低。而随着农户农业收入占比的增加,其对农业依赖的程度也会增加,进而对宅基地农业劳动相关的功能性需求也会增加,故其对宅基地的生产价值认知会产生正向影响。

由模型13~模型17结果显示,农户居住价值认知、社会保障价值认知、情感价值认知、资产价值认知、生产价值认知这5个变量分别在10%、10%、5%、10%、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集中居住意愿存在负向影响,系数分别为-0.364、-0.246、-0.678、-0.295、-0.224。同时各模型中农业收入占比均对集中居住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由此证明本文农户原有宅基地价值认知变量设计合理。在农户宅基地价值认知变量中,生产价值认知变量在逐步回归过程中保持显著,满足中介效应的变量的判断标准,农户收入结构分化→原有宅基地生产价值认知→集中居住意愿影响路径成立。基于以上分析,农户的离农程度增加会降低其对农业的依赖性,进而对宅基地农业劳动功能的需求降低,再而降低其对宅基地的生产价值认知,一旦对原有宅基地价值的认知降低后,集中居住的阻力就会减弱,故通过该路径对集中居住意愿产生了正向影响。

3.3 稳健性检验

运用Stata软件,利用Bootstrap法对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设定Bootstrap重复抽样次数为1000次,检验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收入结构分化→工作变动风险认知→集中居住意愿路径(95%置信区间=[-0.494,-0.051],P<0.05)与收入结构分化→宅基地生产价值认知→集中居住意愿路径(95%置信区间=[-0.405,-0.003],P<0.1)成立,即在农户的农业结构分化水平(农业收入占比)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产生负向影响的过程中,农民的工作变动风险认知与原有宅基地的生产价值认知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其余的风险认知与价值认知变量仍不显著,验证了上文逐步法的回归结果。

表7 中介效应稳健性检验

3.4 假设验证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本文研究假设,获得假设的验证情况如表8所示。由表8可知,除假设1:农户收入水平对其集中居住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未得到验证外,其余假设都能被验证。

表8 假设验证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根据社会分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与认知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的分析框架,对其关键影响变量、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为:

一是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集中居住意愿基础,且集中居住意愿与其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本文的研究数据中,约半数农户具有集中居住意愿,且随着收入水平与农户非农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普遍呈上升趋势。

二是农户的收入结构分化对其集中居住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收入水平分化的影响不显著。其中,农户农业收入占比越低,即离农程度越高,其集中居住意愿越强,农户的收入结构分化是影响集中居住意愿的关键因素。

三是农户分化对部分农户认知变量影响显著,但农户认知相关变量对其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普遍显著。在垂直维度上,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其抵御集中居住可能带来的经济支出相关风险的能力越强。在水平维度上,农户的离农程度越高,其抵御工作变动相关风险的能力越强,而所有农户对原有宅基地价值认知变量以及集中居住风险认知变量都会对集中居住意愿产生负面影响。

四是农户认知变量在农户分化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农户农业收入占比可通过提升农户原有宅基地生产价值认知、提升农户集中居住工作变动风险认知这2条中介路径对其集中居住意愿产生负向影响。

4.2 启示和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一是开展集中居住实践应以人为本,尊重不同农户的差异化需求。集中居住涉及多方利益,但核心利益是农民利益,应坚持以农户的需求为主导,尊重农户意愿,杜绝强拆强建等违法乱纪现象。同时,不同分化类型农户的集中居住意愿具有差异,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合理编制规划,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如针对整村集中居住意愿较强的村庄,则可统一编制集中居住规划,开展大范围集中居住,以便于节约成本、完善配套服务措施;而针对村中部分具有集中居住意愿的农户,可因地制宜地开展小范围统一拆迁,组织联建叠建等灵活性较强的集中居住实践;对于无集中居住意愿的农户,应尊重其选择,不得违背其意愿。

二是通过实现农户参与集中居住过程的标准化和透明化,引导农户形成合理的集中居住价值与情感预期,从源头上增强其集中居住意愿。采用公开民主的方式,集思广益地制定合理的集中居住规划与公平公正的补偿标准,增强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自主权。同时要从农户切身利益出发开展集中居住,以保障农户权益、提升农户生活质量为首要目的,在此基础上可加强集中居住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对农民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其主动参与集中居住。

三是重视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集中居住阻力。经济负担与生活成本增加是开展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户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政策背景之下,应抓住现有机遇,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发展成果,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会提升其抵御经济变动、生活成本相关风险的能力,进而提升集中居住的接受度。

四是重视非农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户非农收入,将促进农民非农就业与集中居住协调进行。本研究创新性地证实了农户工作相关变量在农户收入结构分化对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中存在明显的中介作用,故在开展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通过进一步开拓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户建立起良好的进城务工渠道等措施,拓宽农民非农就业面,进而为本文建立的中介机制的畅通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宅基地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16
宅基地政策并没有改变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新农业(2017年22期)2018-01-03 05:45:55
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法学院哪家最强
海外星云(2016年9期)2016-05-11 21:37:03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决定医生收入水平首先是市场因素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