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四凤 徐为民 雷思柯 吴喜娟 彭司光 程春宝 秦则平(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
DHI 是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的缩写,中文直译奶牛群体改良,又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该技术能提高奶牛场牛群品质及经济效益,被国际公认为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奶牛生产管理技术。欧洲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实施该技术的国家,随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乳业发达国家陆续启动,我国奶牛业起步较晚,直到1992年才通过中国-加拿大奶牛综合育种项目接触到DHI技术,湖北省在2009年正式启动DHI技术,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存在牧场重视度认识不高、采样不规范、技术指导应用不足等问题。笔者就湖北地区推广DHI技术的应用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便于奶牛养殖户进一步了解DHI技术,提高DHI技术的应用效果。
湖北省大面积推广DHI技术,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配套的新技术应用到奶牛养殖场,提高了全省奶牛的生产效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奶牛养殖业逐渐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型,极大推动了湖北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显著提高牛只生产性能。DHI统计报告和实地调研表明,日均产奶量由2010年首次测定的16.92千克提高到了2021年的27.84千克,提高了64.66%;年单产量由参测初的5954.15千克提高到2021年的7606.43千克,提高了27.75%。具体数据见图1。
图1 2010—2021年日平均产蛋量变化图
图1中2020年产奶量下降主要是年初新冠疫情在湖北省暴发,技术人员处于封控状态,饲料运输受交通管制,再加上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奶牛场产量下降,部分企业经受不住压力而被迫停产倒闭。
2.控制疫情发生,保障乳品安全。奶牛任何部位发生生理病变或不适首先都会以减少产奶量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监测牧场DHI数据能准确把握奶牛健康状况,如脂蛋比和尿素氮水平可反映奶牛营养状况和饲料组成是否合理,乳脂率、脂蛋比、体细胞数可早期预警酮病、慢性瘤胃酸中毒和隐形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生,可及时隔离病牛,防止不健康牛奶进入市场,对保障乳制品安全起到关键作用。全省牧场平均体细胞数由参测初的68万/毫升逐步下降到2021年的29万/毫升,且平均脂蛋比也逐渐趋于正常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牛群健康状况。DHI测定后体细胞数的变化见图2。
图2 2010—2021年平均体细胞数变化图
图2中2011年平均体细胞数快速上升,随后逐年下降,主要是因为当年新参测奶牛场数量和参测奶牛头数急剧增加,导致当年整体数值上升,但随后几年通过DH I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奶牛场的个体牛和牛群状况进行科学评估,调整奶牛场饲养管理,平均体细胞数慢慢趋于平稳。
3.提升鲜奶品质。DHI技术通过连续测定奶牛的乳成分,获得一系列反映奶牛群配种、繁殖、营养、疾病、生产性能等方面的信息,指导牧场改善饲养管理,提升乳品质量。全省奶牛乳成分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分别由首次参测的3.7%、3.17%、4.87%提高到现在的3.88%、3.4%、5.14%。
4.指导牧场科学制定管理计划,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参测牧场应对监测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制定科学的疾病防治计划,改进牛群日粮配方,实行分群精细化饲养管理,及时淘汰产能低的牛只,提高牧场生产管理水平。
5.DH I数据提高奶牛育种水平。DH I技术是牛群遗传改良的基础,是改善牛群品质的根本措施,已成为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也是目前国际上衡量奶牛育种水平的一种通用标准。推广DHI技术既能完善湖北省牛群系谱档案,优化牧场牛群结构,提高牧场繁殖水平和牛群质量,还能大幅提高全省奶牛群体的整体育种水平。
6.经济效益。据湖北省DHI数据统计,参测牛的生产水平和奶品质量远高于平均水平。近几年,在牧场大范围应用DHI技术可直接提高泌乳期产奶量1000千克左右。通过对湖北省2010—2021年持续参加测定的5个牧场的测定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每头参测牛年产奶量平均达7600千克,增加了约1500千克,按照目前市场平均牛奶价格3元/千克计算,去除额外增加的成本,每头牛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接近2500元。按照10000头参测牛计算,直接经济效益增加2500万元。
1.认识不足,推广有难度。少数牧场生产管理者重于眼前利益,缺乏认识,对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不重视。部分牧场参测积极性不高,有的即使参测但配合度不高,特别是少数牧场人员流动性大,DHI相关工作没有与新进人员做好交接,导致没按照月初采样计划进行采样,还有少数牧场对测定结果置之不理,导致养殖户看不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DHI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2.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DH I技术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必须做到技术过硬、操作规范、信息准确、科学。但湖北省还存在采样技术不过关,资料收集不完整、报告解读不深入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样操作不规范。少数牧场未严格按标准采样,存在采奶量过少,导致无法正常检测,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取样前未充分混合流量计中奶样造成部分结果出现偏差;取样后未充分摇晃,奶样与防腐剂混合不充分,导致样品腐败;不能坚持连续采集奶样,部分牧场采几个月停几个月,导致牛号繁殖信息对不上。采样记录表填写不规范。常出现缺项记录、重号、错号等现象。基础资料收集不完整。主要体现在奶牛系谱档案填写不全,漏报奶牛淘汰、产犊和干奶信息;从业人员“技”不过硬,缺乏对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大多数牧场仅停留在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不能利用线性鉴定的数据来改良牛只,提升本场牛群品质。
3.报告指导应用性不够。部分牧场对报告中的指标解读不够,挖掘数据的深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部分牧场只关注与奶价相关的个别指标,如体细胞数、乳蛋白等,导致奶牛DHI技术对改善奶牛综合生产、提升群体健康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强遗传力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牧场缺乏专业的测定报告解读人员,影响DHI技术对牧场的应用效果。
1.加强DHI技术宣传,提高牧场认识度。DHI从业人员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牧场参测的积极性,让牧场管理层认识到有效的应用DHI技术对提高奶牛群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有重要作用。只有牧场管理层高度重视,将该项工作纳入本场考核机制,才能提高采样员的责任心,确保采集样品的规范性、连续性,使DHI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中去。
2.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应用效果。DHI是一项对组织管理和实践操作要求很高,且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因此,建议在技术方面要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进一步提升DHI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一支针对生产一线能及时解决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提高解读分析报告的能力,为牧场育种、饲养管理、种公牛后裔测定等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动DHI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应用,让牧场实实在在看到效果。
3.强化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实现效用最大化。DHI技术不应只局限于奶牛育种和牧场管理,其测定结果准确、连续性好,内容完整,指标全面,范围广,测定对象的个体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为科研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因此,应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和牧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根据奶牛场的选种选配需求,在网络化服务、后裔测定、牛群近交效应分析、基因组选择、繁殖管理分析、乳房健康和疾病防治方案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加快研发和成果转化,实现测定工作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