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亮 杨东方 贾彩霞 周宁轶 张世尧 刘思毓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3.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 250355;4.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江苏徐州 221000
智库专指一类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提供政策研究和管理咨询的机构。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简称《建设意见》)标志着我国智库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建设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1],根据《建设意见》精神,智库建设要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领域。近年来,中医药因可靠的疗效,低廉的价格和较少的副作用等诸多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其中对中医的定位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医药领域应当是我国智库建设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加强中医药智库建设对开拓行业发展新机遇、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医文献学以其独有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天然具备智库咨政、启民和育才的功能,建设好中医文献智库可以整合现有的学术资源,为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提供学术咨询,从理论层面给予建议支持,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加快研究进度。因此本文对新发展机遇下中医文献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探讨并对潜在的发展路径展开论述。
中医文献智库是立足于中医古代和现代文献,结合有关学科知识,初期以中医药研究开发科学性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中医古代和现代文献为主要载体,提炼原创中医思维,并以此为中医药科学发展提供学术性咨询的智库。中医文献智库的建设是中医文献研究的具体应用,弥合了理论成果与现实需求的鸿沟,是理论成果的具体化的过程。中医文献智库的建设不仅要成为中医综合性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突出原创性、学术性、专业性,通过释读出土文献、传世典籍和研究现代成果等蕴含的中医原创思维,将知识与人充分结合,提高中医科研成果转化率,服务于中医科研创新。一个典型的中医文献智库参与的学术决策流程见图1。
图1 学术决策流程图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显著,在中医药教育、健康服务和医药产业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医药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6 年2 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出台,明确了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其中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是重点任务[3]。同年10 月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更是把中医药发展纳入更加宏大的发展规划之中,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当中重要的一环。2017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5]从法律的层面上,对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法律支持。这一系列政策表明了我国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决心。中医药文献是中医药事业的基石,祖国传统医药有赖于各种医学典籍的载体作用。因而,中医文献智库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在深入挖掘中医文化内核基础上,做好中医药文化继承,提高人民医疗健康水平,扩大中医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综上,发展中医文献智库不仅是新的时代要求,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
历代中医典籍是中医药得以继承和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可见中医文献学是打开中医宝库最为直接的钥匙。当前,中医文献学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对传承和发扬中医理论和临床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中医文献学是脱胎于传统史学和古典文献学的一门学科,受传统治学思维和方法的影响巨大,这既是学科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科的劣势。随着中医的发展,目前出现了数量巨大的现代中医文献和中西医结合类文献。这些文献呈现与古代医学文献不同的特点,同样需要整理、研究和利用,而目前文献学界工作方法停留在传统治学方法上,对现代文献学的方法应用不足“导致了中医文献科研人员无视当代中医乃至西医诸多的新进展和新发现”[6]。传统方法对于处理这些医学文献颇为吃力,亟需利用文献计量学、大数据分析等新学术方法展开研究。以传统研究思维和方法为指导结合现代科技是中医文献学术发展的新方向。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和准度,同时能够极大拓宽目前中医文献的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可信度。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发展中医药必须围绕中医临床,根本目标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但今日中医文献学之发展与临床脱离的趋势日趋严重,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医文献学科独自面对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医理论科研的困局。学界有识之士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7]。
中医文献智库的建设为中医文献学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更新学科的学术思维和学术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与中医临床的鸿沟,可以对文献学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来适应目前遇到的学术难题,应对新的挑战。
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从医疗问题延伸成社会问题,表现为医保资金压力不断加大。据有关资料“30 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9%,人均卫生费用增长率约为12%”[8],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期待更高的医疗水平和保障能力,医疗水平的进步导致治疗费用不断攀升,医疗保障范围提升导致人均医保资金的下降。这似乎成为医疗改革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中医药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相较西医药疗效显著且具备比较大的价格优势,各地纷纷将中医院纳入医保范围[9]。随着中医被广泛纳入医保体系之中,也逐步暴露出存在的部分问题,如何让有限医保资金发挥最大效能、如何确定中医优势病种和报销范围、如何认定中药饮片基本品种,这些都是新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除依赖临床实践外还需要中医文献智库出谋划策。
当前,人们对于健康的标准已经转变为“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这导致以治疗疾病为中心的现代生物医学治疗模式的局限性进一步被放大。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人类疾病谱已经发生深刻的转变,从感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10]。人民群众对健康医疗的期待也发生转变,这要求治疗思路从治疗疾病向养生康复、保持健康转变。而以人为本的健康观念是中医学医学模式的根基,也是总的治疗原则。可见,医疗现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中医文献智库参与,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优势,需要中医文献智库参与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沉睡于中医典籍中的中医药知识,提高全民中医药文化水平,为医疗模式创新提供解决方案。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都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医药领域智库是我国智库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药领域智库建设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不可偏废。但是目前西医智库建设的指导理论和具体实践均走在中医药智库的前面。
西医界已经认识到健康智库在保障人民医疗卫生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智库”来帮助解决目前存在的慢病防治的难题[11]。在具体建设实践中,业已成立肿瘤精确放疗发展智库筹备委员会,该智库将以“服务健康中国行动为根本任务,着眼于提升基层医院癌症放疗能力,加强肿瘤精确放疗技术科技攻关,提高决策能力,打通行业壁垒,加速成果转化”[12]。为临床疾病智库建设作出努力和探索。此外,在决策制订和咨询方面,西医药学界也进行了有关探索。据报道某省在卫生计生领域已经设置专家咨询名单,“在咨政决策、法治建设、理论研究等重要事项中,逐步实行邀请这些咨询专家建言献策、咨政决策;且这种咨询形式,作为咨政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在走向制度化、常态化”[13]。由此可以看出,西医界智库在理论的指导下着手建设,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演进,出现了面向具体病种的专业智库,在临床实践和咨政决策等方面均有实践。
目前的中医药智库研究较少,多数处于设想和筹备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是著作、论文等形式,在政策制订和咨询方面作用很小。中医文献智库更是一片空白。总之,中医文献智库建设理论和实践是目前中医药学界所未能关注和实现的,应当利用目前整体发展处于生长期的有利时机,实现弯道超车掌握医药卫生领域的话语权。如果不能在初期紧紧把握话语权,以后在政策咨询等方面,中医将会彻底失去主动权,这将极大限制中医药的发展。
初期建设中医文献智库可以依托各地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有关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具备建设智库所需要的各类基础条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地基本建立了中医药本专科院校和研究院所,各地积极培养引进人才。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医史文献学科于20 世纪50 年代创建,2002 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 年该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医史文献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其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成建制的专业中医文献研究机构。人力资源丰富,专职教师10 名,其中教授2 名,副教授3 名[14]。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专业互补性强,是建设中医文献智库的可靠人才基础。
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具备完善的学科体系,除医药学类相关专业外,还具有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学科结构丰富合理,是开展智库跨学科研究的坚实基础。此外,上述机构还普遍设有附属医院、实验中心等,这些机构可以利用各类学术论坛、创新平台等优势使各类人才思想碰撞和深度融合,打通“产-学-研”研究通路,加快学术成果落地,并反哺学科建设和智库发展,使智库研究贴近现实需求,贴近发展前沿。
另外,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智库建设的启动平台,具有诸多平台优势。首先在政策层面,可以享受高校智库建设的红利,国家和地方鼓励高校牵头建设智库。早在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并给予包含“在研究生招生、经费投入、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组织管理、人员评聘、科研活动安排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在内的政策配套支持和加强经费方面的保障[15]。其次,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在文献资料、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等有关方面也具备显著优势。以文献资料为例,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为六千余种[16],全国中医现存古籍数量总数根据杨东方教授的推断有八千种以上[17],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古籍数量占比达到75%,文献资料优势明显。
总体而言,目前中医文献智库建设的条件基本齐备,学科优势明显,在全国范围中具有稳定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机构,可以开展智库研究工作。
目前学术界对中医药类的智库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和设想阶段,而中医文献智库从属于中医药智库建设,是建设中医药智库的组成部分。基于现状,中医文献智库建设应当立足基础、实事求是,在此阶段内的工作重点应集中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将自身定位为中医学术研究的智囊团。全力解决中医思维不足、学术方法西化、科研成果转化难等学术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医文献学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以还原论为主导的中医学术风向。目前中医基础学科体系和科研方向是以西医学术体系为模板建立起来的[18]。其特点是以还原论为视角认识分析客观世界。还原论擅长将一种复杂的过程或者现象通过一定手段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发展,还原论的局限性暴露在科研的各个方面。以还原论的理论方法验证和评价根植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中医学术体系,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南辕北辙。陈智慧等[19]以中医理论中脾藏象理论为例,说明单纯采用还原论阐释中医藏象理论的局限性。回顾中医药的发展历程,整体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和整体论,具体的实践方法上采用相似律、传化律、接触律等原始朴素自然观认识人体和医药知识。因而回归中医学本来的面貌,就要站在古人哲学思维之上继承研究中医药,最重要的是回归整体论和系统论等传统思维方式。古代先贤留下的医学文献忠实记录了古代医家的思维,这要求中医文献智库要结合学界同仁的集体智慧,将古代传统治学方法和现代文献手段有机融合,研究、传播传统中医思维。
学术项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主要体现在思维和方法2 个方面。思维决定方法,目前中医学术思维绝大多数以还原论为指导,所采用的科研方法更是没有传统思维的参与,几乎是现代医药科研方法的翻版。因此中医文献智库的作用应该为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评价。还原论的一个缺点为由整体推断出的部分不能还原成整体。试举一例,有研究表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清中环氧合酶-2 相较于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20],可以作为湿证模型的检测指标[21],同时有研究表明,血热型、血燥型和血瘀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环氧合酶-2 同样明显高于健康组[22]。
因此以某个指标来检测中医所指证候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所以在进行项目实验时中医文献智库必须参与其中,按照中医思维进行指导,回归经典文献有关论述中去,选择具备特异性的要素来综合判断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医文献承载了历代学术精华,对于今天的医药临床研发同样有很重要的启示,应用得当可以极大地节约科研资金、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例如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的发现最初源于国家“523”计划,该计划旨在寻找抗疟疾药物。计划伊始就确定了在中医药文献中寻找线索作为突破口。依照这个路线,工作成员发现了常山、胡椒等中药中存在有效成分,后来屠呦呦在《肘后备急方》的启示下发现抗疟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植物青蒿,并从中提取青蒿素[23]。青蒿素的发现历史经验表明[24],从文献的记载药物中寻找新药可以大大缩小寻找的范围,极大地缩短研究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极大提高科研的可行性。如果可以复制青蒿素发现的方法,未尝不可发现另外的特效药,这对于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文献是一个巨大宝库,是中医临床创新的不竭动力。
目前建设中医文献智库依旧存在不少困难之处,首先是目前的评价体系依旧受到“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影响[25],研究人员看重论文、专著等理论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实践,服务能力和决策能力不足。
其次,思想创新成果也存在转化难题,目前中医文献研究成果多数集中于一字一词或者一本医书的微观研究,多数是凭借自己的兴趣或者追求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缺乏宏观把握能力,统筹领导能力不足,智库研究需要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研究,目前的中医文献对临床医学为主的多种学科在内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很难提出中肯的决策,很难将创新成果落地。这需要进行评价体系的全面改革,并开阔目前的研究思路,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让学术研究走出“书斋”,发挥指导决策作用。
中医文献智库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中医学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应当站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全局高度谋划中医文献智库建设,紧紧抓住当今时代和政策的红利期,开展中医文献智库建设研究工作。中医文献智库建设,将会融合多学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加速学术成果落地,弥补理论和临床之间的鸿沟。基于目前的现实基础,初期建设立足于提高中医学术创新能力和中医临床治疗水平。从重塑中医学术思维方面增强中医药学术研究能力,中长期目标应致力于加强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为解决现实难题提供中医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