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雷 张月娥 杨彦辉 李 季 谢晓阳 刘蔡杨 雷 雨 王 毅
1.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四川内江 641000;2.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四川内江 6410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中的Cajal 细胞的一类肿瘤。GIST 可以发生在食管到直肠的任何位置,但食管GIST 罕见[1]。本文报道1 例巨大食管间质瘤患者,以进食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既往诊断为“食管癌”,经成功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通过文献复习,对GIST 起源、诊断、治疗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患者,女,72 岁,因“吞咽困难10+年,加重半年”就诊于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患者15 年前行胆囊切除术,糖尿病史7 年,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可。自诉10+年前诊断“晚期食管癌”就诊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中医医院、资中县医院等多家医院,未行手术治疗及化疗等。半年前开始吞咽困难加重,以“食管肿瘤”收住我院胸心外科。一般查体及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食管钡餐提示食管中下段及贲门处见长约14.3 cm 的不规则充盈缺损,局部食管壁僵硬,贲门邻近胃底形态不规则,黏膜破坏中断,食管腔狭窄,考虑食管中下段及贲门部癌,病变累及胃底(图1A)。CT 检查提示食管-胃底部巨大软组织肿块,肿瘤大小10.7 cm×7.9 cm×1.6 c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斑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多系肿瘤性病变,考虑食管癌。肝实质多发稍低密度结节,考虑转移性病变可能(图1B)。腹部MRI 检查:肝内多个异常信号结节,部分信号不均匀,增强均未见确切强化,转移性病变不能除外(图1C)。胃镜提示:食管距门齿21 cm 处见一巨大新生物,血管纹理丰富,质脆易出血(图1D)。病理活检示:GIST。由于患者进食困难,经充分术前沟通后我院胸心外科于2021 年7 月23 日在全麻下经右胸、腹两切口(Ivor Lewis 手术)食管肿瘤及部分胃切除、食管-胃端侧分层吻合,术后病理:肿瘤大小14.5 cm×9.0 cm×7.5 cm(图2A),符合GIST,伴凝固性坏死,核分裂计数>10/50HPF,危险度评估为高,食管切缘及胃切缘未见肿瘤残留,送检淋巴结未见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117(+),SDHB(+),S-100(-),SOX10(-),AE1/AE3(-),CAM5.2(-),CD34(+),Desmin(-),DOG-1(+),P40(-),Ki-67(+,约10%),SMA(-)(图2B~C)。术后7 d 进食,顺利出院。术后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0.4 g,1 次/d,口服治疗,术后3 个月复查食管钡餐示吻合口钡剂通过顺畅,未见肿瘤复发(图3)。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0013)。
图1 术前患者相关检查
图2 术后标本及病理结果
图3 术后3 个月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GIST 起源于肌间神经丛中的Cajal 间质细胞,该细胞被认为是胃肠运动活动的起搏细胞,启动和维持胃肠道的蠕动[2]。GIST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最常见发生的部位是胃,其次是小肠[3],在我国GIST 的发病率每年在(10~20)/100万,多为散发,偶有家族聚集[4]。食管GIST 极为罕见,占比<1%[5-8]。目前认为,约85%GIST 的发生与酪氨酸激酶受体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基因突变有关,余下的可以追溯到没有酪氨酸激酶受体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基因突变的野生型或非基因突变状态GIST[9-11]。
由于GIST 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漏诊[12]。本例报道患者多年前即被误诊为“食管癌”,由于肿瘤巨大均未行手术治疗。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对于GIST 的治疗方案制订至关重要。CT扫描和MRI 被推荐用于GIST 的诊断,大多数GIST是通过内窥镜检查发现,但有相当一部分肿瘤是CT扫描偶然发现肿块,并进一步行活检而最终诊断的。GIST 的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主要基于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现,其形态类型包括梭形细胞型(约占70%)、上皮样细胞型(约占20%)和混合型(约占10%)[11]。诊断的主要免疫组化标志物为CD117 和DOG-1[13-14]。
一般来讲,由于存在恶性潜能,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GIST 的首选方法[15-17]。GIST 的转移主要是局部浸润和血行转移,而肝脏是其最常发生远处转移的脏器,而很少发生肿瘤转移到淋巴结。但当怀疑有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进行淋巴结清扫[15,18-19]。肿瘤的大小及是否有其他脏器转移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提高其生存率,部分患者还可以达到治愈[20]。但食管GIST 应采用哪种手术方法仍然存在争论,一般认为对于较小的食管GIST(2~5 cm)应考虑行内镜下切除或肿瘤摘除术,并建议对>9 cm 的GIST 进行食管及肿瘤的部分切除或食管切除术[21-23]。部分患者手术不能完全切除或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即使手术治疗已完整切除病灶,由于GIST 对放疗、化疗都不敏感,其术后5年肿瘤的复发或转移概率仍然>50%[15]。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患者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晚期GIST 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可以达到45~57 个月[24]。伊马替尼可以抑制酪氨酸激酶及其受体的磷酸化,从而抑制间质瘤细胞的增殖分化,最终诱发凋亡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5]。术后有中、高度复发风险的GIST 患者,伊马替尼作为术后辅助治疗首选药物,可有效预防复发和转移[25-27]。而对于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晚期疾病患者,舒尼替尼和雷戈拉非尼分别作为二线和三线药物进行继续治疗[28]。本例患者肿瘤巨大,且肝部结节未行病理活检,术后辅助治疗选用伊马替尼(400 mg/d),术后3、6 个月来我院复查CT,未见明显进展。遗憾的是,由于经济原因,患者术后未行基因检测。
综上,食管GIST 较为罕见,手术治疗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本研究报告了1 例成功切除的巨大食管GIST。肿瘤的大小及是否有其他脏器转移并不是手术禁忌证,巨大的GIST 通过术前综合评估,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后靶向药物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GIST 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