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小丹 ,崔宪,张林雪,付桂明 ,陶雪莹
1.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47);2.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南昌 330299)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以“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为主,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过程,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生思维模式固化,教学效果欠佳。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综合性网络教学平台兴起,已形成较完备的网络教学体系,如SPOC平台[1]、Moodle平台[2]、Blackboard平台[3]、雨课堂和超星学习通[4-5]等。这些平台可实现教学资料发布与管理、课堂教学、在线讨论、基于项目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方式实现协作学习[6-7]、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一体化,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信息技术革命为创新型工程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全球化的创新经济时代下,高校课堂应与时俱进地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以移动教学平台为媒介,实现传统教学流程的优化、扩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助力达成创新型工程教育目标。
以南昌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教学团队针对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积极尝试[8-9]。近年来,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探索,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知识体系,加强问题式教学引导,将学科特色、地方特色微生物资源案例融入教学(如江西四特酒、江西霉豆腐等);课后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消化知识要点,将思维导图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实现高效展示交流;以生产生活主题调研模式进行期中考核,引发学生思考,锻炼表达能力,这种以微生物基础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教学方法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梳理近年来基于达成度评价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考核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探讨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开展混合式教学,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推动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生产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意识(支撑毕业要求之知识贡献A3: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课程目标2:要求学生能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有清晰的思考并能够用文字准确地进行表达(支撑毕业要求之能力贡献B1: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支撑毕业要求之素质贡献C6: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时40学时,既要教授微生物学基础,又要联系微生物在食品科学中的实际应用。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程目标是首要问题。以“工作性任务、情境式学习、综合性考评”理念进行线上课程网络资源和线下课程课件设计,贯彻在教学课堂中“把思考问题的空间交给学生”的教育思想,实施“基于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组织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大学生查阅文献获取知识的技能,提高大学生对微生物专业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最终形成较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通过教学互动,将学生从浅表学习引入深度学习,打造生动活泼、高效智慧的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总体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图1 “食品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紧跟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发展前沿,对食品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和交流,挖掘该领域食品微生物发展前沿最新科技成果,将最新知识以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呈现,课前课后在线上分享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知识链接,提高教学趣味性和深度。此外,虚拟仿真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教学工具,以学生为主体,有助于学生深入直观理解复杂理论知识和繁复实验步骤,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0]。开发“菌种选育和保藏虚拟仿真试验”教学项目,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可有力提升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绪论部分介绍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混合式教学方法和要求、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课程学习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并分享成功学习方法,如思维导图式笔记整理、期中主题调研的组织协调经验等。开展案例式线下课堂[11],以科研故事传递思政正能量[12-13],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的浓厚兴趣。以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细菌的事例,引导学生要有探索发现的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以巴斯德“曲颈瓶”的巧妙设计最终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事例,引导学生要敢于质疑,并学会通过科学实验设计来验证假设;以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不惜以身试菌的事例,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远大志向,认识到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以我国“沙眼之父”汤飞凡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抗击新冠病毒的经验做法,鼓励学生要形成辩证思维,客观理性地分析形势与发展,并导入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等,让思政教育如涓涓细流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工作中;结合食品生产加工实践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如食品相关标准中对微生物指标的规定和食品生产企业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和危害防控,如何利用微生物代谢生产对人类有益的产品,以及发酵的原理及工艺、发酵工艺中的生产安全及管理等[14-15]。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在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PBL教学法,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原则是“围绕问题来组织学习过程,问题是学习过程的起点”。自此以后,PBL以其革命性的教学方法,引领教育创新改革的方向[16]。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可对学生起帮助和促进的关键作用[17]。以PBL教学模式开启期中主题调研,有助于培养基础扎实、勤于思考、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适合国家食品生物产业发展战略需要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中期,任课教师与学生充分沟通后,在线上(如学习通)设置分组任务(PBL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几个选题方向,学生自行组队,小组成员就选题方向进行讨论分工、形成调研主题、进行文献查阅调研、制作PPT、演讲PPT,在展示交流过程中,通过老师点评、小组互评、自评等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如有学生做了酶制剂在果酒酿造中的应用专题报告,介绍常见果酒类别、果酒酿造过程中的常见酶类及发挥的作用、产酶微生物类群。有学生在专题报告中介绍益生菌制剂的稳定性,内容包括益生菌菌剂、益生菌剂常用储存方法、提高菌剂稳定性的对策。无论是何种主题,都是学生自己查找文献、组织语言、形成汇报PPT并进行表达,教师仅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与桥梁作用。在这种PBL教学模式下,小组成员在资料查找过程中不仅锻炼知识辨析和筛选能力,而且提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协作性,很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在线上(如学习通)设置主题讨论,将微生物科学前沿融入传统知识体系,通过设计在线讨论、在线作业、讨论主题帖、网络答疑等模块,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在介绍真核微生物时,建立一个讨论主题帖,以一篇关于黏菌与百年规则交通设计图的文章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介绍病毒时,以新冠病毒的发现、发展和应对措施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知识层次,培养科学思维;期中考核以线上PBL教学模式高效组织;在课程中后期建立一个学习笔记整理展示交流主题帖,鼓励学生选择3~5张笔记照片上传到主题帖中,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交流平台。
传统的评估体系主体往往是教师评价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课后作业、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能力进行表现跟踪和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相对主观和单一,而且学生在平时学习不及时复习总结,考试前突击复习,知识掌握不扎实。线上线下双向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构建是混合教学模式发展需要攻克的难点,引发广泛关注[18-19]。相比之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应用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平台)实施课程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实施过程中随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评价,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绪状态、自主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等客观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网络学习动态采取相应的课程改进措施,如针对学生在网络平台数据分析所反映的知识薄弱点在线下课堂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期中考评过程中,以教师点评、小组互评、自评等方式给予公正评价。基于此,建立一套全过程考核体系(见表2),分为平时成绩(20%)、期中主题调研(20%,评分标准见表3,其中教师评价8%、组内互评4%、组间互评6%、自评2%)、期末闭卷考试(60%)。期末考试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掌握程度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有效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占60%。过程考核,占40%,更关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学生形成性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
表2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考核体系
表3 主题调研评分标准
对201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提示基于达成度评价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考核及混合式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题型较丰富,试题构成:名词解释18分、选择题12分、填空题10分、判断题5分、问答题40分、论述题15分,总分100分。知识覆盖面达80%以上,基本涵盖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一些知识点的考查设计较灵活,可全面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知识的程度和水平。
试卷题量适中,试卷难易适度,区分度为0.33,平均分为86.17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66分,85~96分所占比例达63.46%。名词解释平均分15.2分,达84.40%;选择题平均分10.4分,达86.54%;填空题平均分7.83分,达78.27%;判断题平均分4.56分,达91.15%;问答题平均分34.83分,达87.07%;论述题平均分13.19分,达87.95%。从考试成绩来看,授课过程中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学生掌握较好,名词解释、填空题失分较多,一些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表述不完整、不规范;问答题和论述题得分较高,大部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较强。
对课程考核内容及考核标准进行相关考核参数计算,分析试卷考试结果及课程整体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见表4)。
表4 201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估表
根据课程目标整体达成度分布图(图2)分析,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达成情况最好,达到0.891,课程目标1和2分别为0.866和0.879,线上线下混合式改革探索较为成功,大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期中主题调研学生参与度很高,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创新能力,今后继续实行;后期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措施关注弱势学生,通过群体沟通影响带动弱势学生;综合来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生产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意识;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初步锻炼和体现,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食品工程复杂问题的关键环节,初步具备针对食品工程复杂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图2 课程目标个体达成分布图
近年来,着眼于把“食品微生物学”建设成教学和科研融合的“新工科”课程,在教学内容、信息手段、方法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获批2020年度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2021年度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今后,将以建设“一流课程”为契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大力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平台,以课程实施为载体,引入学科前沿,优化课程科学评价体系,融入课程思政正能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合线上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开展课堂翻转教学,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课程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精神,促进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助力培养创新型一流食品学科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