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结合,踏上革命题材纪实类书籍的阅读之旅

2023-07-29 12:03陈李娟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8期

陈李娟

【摘   要】《可爱的中国》属于革命题材纪实类书籍,学生缺乏阅读此类作品的经验。针对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可运用多种策略,设计系列阅读任务:一是掘“点”,聚焦一个主题展开读;二是连“线”,形成多种勾连入境读;三是織“面”,梳理同类文本比较读。由此引领学生踏上整本书阅读之旅。

【关键词】革命题材纪实类书籍;整本书阅读;阅读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整本书阅读”这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明确了第三学段要“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如《可爱的中国》《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这里推荐的三本书中,《可爱的中国》偏纪实,学生阅读的热情并不高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阅读此类作品的经验。与四年级阅读的《小英雄雨来》这类小说相比,《可爱的中国》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典型人物。因此,学生不能较快地沉浸在方志敏经历的那段红色岁月中,对于文本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

针对学生的畏难心理,笔者从“点”“线”“面”入手,设计阅读任务,指导学生有效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沉入到《可爱的中国》整本书阅读中,沉浸在那段红色岁月里,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

一、掘“点”:紧扣“清贫”展开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清贫》是方志敏写于囚室的文稿之一。学生学完之后,为方志敏在国方兵士前正气凛然、不卑不亢的气概拍手叫绝,对方志敏舍己为公、恪守清贫的品质由衷敬仰,但对于“清贫”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们不理解方志敏为什么那么穷,为什么当了官还是没有钱,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很“清贫”……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带领学生开启《可爱的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整本书阅读,首先聚焦“清贫”这一点读开去,深掘“清贫”的内涵。

任务一:走近“清贫”模范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在《清贫》的开头,方志敏就表明了自己的做人准则和革命信仰。那方志敏在从事革命斗争的历程中过着怎样朴素的生活?他身边还有哪些“清贫”模范?笔者从该书其他版本中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里节选了一些片段(如表1),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1.和我们当下生活相比,那个时期的他们“贫苦”到什么程度?说说你的体会。(吃不饱、穿不暖、没钱坐车,生活极其艰苦。)

2.为什么他们没有叫苦?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是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任务二:理解“清贫”内涵

对于“清贫”,学生的理解一般侧重于“贫”,而对于“清”的内涵缺乏一定的认识。其实方志敏在《清贫》中提到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足以看出方志敏面对金钱的诱惑绝不动摇,一直坚守清廉之心。那方志敏除了面对金钱的诱惑,还遇到了怎样的诱惑?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可爱的中国》这一篇中对“囚室”部分的介绍和《死!》一文中的选段,看看国民党是用什么来威逼利诱方志敏的。

(一)

与其说优待号是监狱,或者不如说是休养所较为恰切些……在普通号吃苦生病的囚人,突然看到优待号的清洁宽敞,心里总不免要发生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之感。

因为祥松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犯,官厅为着要迅速改变他原来的主义信仰,才将他从普通号搬到优待号来。

——节选自《可爱的中国》一文

(二)

午饭开来了。五碗菜,内有一碗汤,算是三荤两素。这是对他们特别的优待,与他们脚上钉着十斤重的铁镣同时而来的特别优待。左右两边栊子里的难友,吃了过于粗恶的菜饭,似乎有点羡慕他们每餐五碗菜的优待,他们却巴不得能除去那沉重压脚,同时是一种莫大的羞辱之标志的脚镣,情愿去吃他们一样的饭菜。

……

“我想向你进一忠告,你们既已失败至此,何必尽着固执,到国方来做事好了。”处长进一步地进逼了。

……

“他无耻?在你们说他无耻,在我们却说他是觉悟,他现在极蒙上面信任,少将参议!每月有五百元的薪金!”

“我不能跟他一样,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节选自《死!》一文

1.阅读上面的语段,你看到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怎样的“诱惑”?(一方面是狱中食宿的优待,即物质上的诱惑;另一方面是金钱地位上的诱惑。)

2.面对这些诱惑,方志敏是怎样的态度?(感到“莫大的羞辱”,坚决表明“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3.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那方志敏心中爱的是什么?(爱人民、爱国家、爱共产党……)

4.现在,你对“清贫”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照样子,说一说。

清贫,是清正廉洁;清贫,是            ; 清贫,是              ……(坚定不移、宁死不屈、克己奉公、爱国爱民……)

任务三:发扬“清贫”精神

很多人认为“清贫”精神是革命时期、是穷苦社会才需要的,而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似乎没必要守这份“清贫”。真是这样吗?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可爱的中国》一书的附录——方明、方梅的《怀念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方志敏家人是如何发扬“清贫”这一革命精神的。

(一)

在生活上,妈妈发扬“清贫”的革命精神,上班不用小车,不要国家花钱建新房,不要特殊照顾,但心里却时刻关心劳动人民。1973年妈妈把自己节衣缩食省下的2万元,献给了家乡人民建校舍、筑固堤,造福于后代。

妈妈逝世后,在她住处庭院留下了由她亲手栽种的青菜、辣椒、花生、南瓜等,这既是留给我们后代的遗产,也是她继承和发扬“清贫”精神,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

爸爸虽然没有为我们留下万贯家财,却为我们留下了革命的《清贫》。

……

读《清贫》,使人感到爸爸大义凛然,富贵不能淫、金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无产阶级浩然正气,从而为人们树立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我们重温此文,感到今天更应发扬“清贫”精神,才能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去迎接新的胜利。

1.从第一部分中的“不用”“不要”等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方志敏的妻子缪敏不铺张浪费,不愿搞特殊主义,不愿给国家添麻烦,就如方志敏所说的“从没有奢侈过”。)

2.对比缪敏留给家乡人民的2万元和留给后代的东西,你有什么体会?(留给后代的是亲手栽种的蔬菜等,而留给家乡人民的是自己节衣缩食省下的2万元。可见,缪敏一心想着为家乡、为人民作贡献,正如方志敏所说的“舍己为公”。)

3.方明、方梅的爸爸妈妈给他们留下的真正的“传世宝”是什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清正廉洁、舍己为公的高尚品格,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浩然正气,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4.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今天更应发扬“清贫”精神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可以参考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说。

当我         时,就会想起                (方志敏说的话或做的事),于是                                     。

二、连“线”:凝望“中国”入境读

虽然《可爱的中国》这本书以纪实为主,但方志敏的语言极富有艺术特色,值得细品。特别是《可爱的中国》这篇,作者在描写“祖国母亲可爱”“祖国母亲哭泣”“祖国光明前途”时,除了运用拟人、比喻外,还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渲染,步步推进,具有排山倒海之势。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勾连文与诗、文与图、文与史料、文与生活、当下与过去等多条“线”,深情凝望“中国”,入情入境读,读出语言形式的精妙之处,体悟语言蕴含的精神之核。

任务一:夸夸“母亲”的可爱

方志敏在文中提到“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不用“伟大”,而用“可爱”,显得更加亲切,而且连用了两个“蛮可爱”,感情更加炽热。那祖国母亲有哪些可爱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1.围绕“蛮可爱”,分层夸:按照“以言气候”“以言国土”“中国土地的生产力”“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这四个层面分组读。

2.选择“可爱点”,举例夸: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举一个方面的例子来夸夸祖国母亲的可爱。

3.想象“可爱图”,用诗夸:文中提到“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你想到了哪些古诗词?请一边吟诵一边想象画面,夸夸可爱的中国。

任务二:听听“母亲”的哭泣

如此美丽、可爱、富饶的“母亲”被压榨和剥削后,变得贫穷至极、憔悴褴褛、污垢不洁,方志敏的心在滴血,为“母亲”的遭遇而伤心,更对那些残害“母亲”的恶魔深恶痛绝。教师需要提供一些图文或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还原当时的情境,体会当时中国人民的困难生活,感悟作者为解放中华民族而奋斗的坚定决心。

1.听“母亲”心声:曾经美丽可爱的母亲,现在却躲到一边哭泣。听听,她在心里想什么?请你读“母亲”的心声——

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嗎?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

2.批“败类”恶行:“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得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联系上下文,看看那些败类做了哪些对不起祖国母亲的恶行。(“那肥人指挥着鞭打,不仅是鞭打那三个同胞,而是鞭打我中国民族”……)

3.疼“母亲”之苦:你们知道吗?我们可爱的祖国母亲,她曾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和侵略长达百年。请看这些图文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用上“难道……”这样的句式。

4.替“母亲”呐喊:我们可爱的祖国母亲正在遭受敌人刺刀的戏弄,正在遭受敌人的蹂躏呀!那此时此刻,作为中华儿女,你能用自己的声音替我们的母亲呐喊出来吗?(再读四句“难道……”)

任务三:展望中国的未来

尽管方志敏在狱中受尽苦难,尽管中国处在危急时刻,但是他对中国的将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他相信“中国是有自救的力量的”。他从第二次乘船所看到的管事人对乘客态度的变化,从全国汹涌的抗日救国运动中,看到“大多数的中国人,有良心、有民族热忱的中国人,仍然是热心爱护自己的国家的”,相信“中国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救”,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读到这里,学生心潮澎湃。为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仿说来唱响一曲爱国赞歌。

1.发现规律,对着读:“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前后意思相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我们就对比着读一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

2.照着样子,接着说:前途一片光明,还有什么将代替了什么?请照样子,说一说。(先进将代替了落后,自信将代替了卑微,合家团圆将代替了妻离子散,国泰民安将代替了国弊民穷……)

3.今昔连线,时空对话:如今,方志敏心中的梦想实现了吗?请联系当下中国的发展变化,写一封信,和方志敏展开时空对话。可仿照他的表达句式,从“以言科技”“以言体育”“以言国防”“以言人民的生活”等方面来生动描述。

三、织“面”:梳理“信件”比较读

在《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中,方志敏加入了祥松给不知名的朋友们写信这一环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朋友们他对爱护中国、拯救中国的看法。其实在整本书中,还有好几封信。那么这些信在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笔者引导学生梳理这些信件,从多个层面进行比较阅读(如表2)。

任务一:从形式上比较信的“异”

学生对书信的基本格式并不陌生,知道由称呼、正文、致敬语、署名和日期这几个部分组成。因此,笔者先从形式上引导学生展开比较,发现几封信的不同。

1.从这几封信的题目或称呼中,你发现了什么?(有的是写给全中国人民的,有的是写给党中央的,有的是写给某夫妇的,可见方志敏在狱中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事情要交代。)

2.再看每封信的落款,你从中又发现了什么?(方志敏有时化名“祥松”,以小说的形式给亲爱的朋友写信,有时以“云母文”落款,给某夫妇写信,这样做都是为了不暴露身份,而给党中央的信则郑重地署上“方志敏”,可见他对党的信任和敬仰。)

任务二:从内容上比较信的“异”

其实从写信的对象就能初步感知信的内容不同。那每封信主要写了什么?除了《可爱的中国》中的信比较长之外,另外几封信内容不长,以纪实为主。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几封信,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方志敏要表达的最迫切的愿望。

1.《给某夫妇的信》《给党中央的信》和《遗信》这几封信中,方志敏主要交代了些什么事情?

2.从几封信的结尾及敬语中,你读懂方志敏写信时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可爱的中国》希望亲爱的朋友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给某夫妇的信》和《遗信》希望某夫妇信守承诺,为正义、光明而努力;《给党中央的信》希望党中央设法救援狱中同志和红军战士……)

任务三:从内在关联中发现信的“同”

尽管几封信的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前后联系起来,放在方志敏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会,就能找到其中的关联,感悟方志敏身陷囹圄,却心系祖国母亲的爱国之心。

1.找关联之处:读《给党中央的信》,再联系其他几封信,你能找到这几封信之间的联系吗?(《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到《可爱的中国》是为了敷衍敌人而用小说形式写的;该信提到的胡罟人,就是《给某夫妇的信》中的“你们”之一,也是《遗信》中的“你”……)

2.悟爱国之情:不管是写给党中央的,還是写给四万万同胞的,不管是用小说的形式,还是用纪实的口吻……在一封又一封信中,方志敏想到的不是         ,而是         ;不是         ,而是         ……(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祖国母亲的命运;不是自己的家事,而是千万同胞的未来……)

这部以纪实为主的书,是按照方志敏在狱中写稿的大致时间排列的。由于小学生阅读的持久力还不够强,如果按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他们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打破单篇阅读的局限,围绕相同主题重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聚焦一个“点”深度开掘,深刻体会;也可突破文本局限,打破时空界限,引导学生在多“线”勾连中,入情入境地读悟;还可以归纳同类文本,引导学生在“面”上进行多角度的比较阅读,发现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密码……总之,教师要寻找合适的突破口,设计结构化的阅读活动,创设适切的学习场域,引领学生踏上革命题材纪实类书籍的阅读之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