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价值和教学实践策略

2023-07-29 11:46福建省连江华侨中学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辨性文言文思维能力

■福建省连江华侨中学 方 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了构建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在文件的引领下,教师应充分关注思辨性阅读设计的价值,利用文言文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载体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质疑精神,对文本内容产生个人独到的见解,理性思考,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语言学习环境,借助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学习发展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价值

文言文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采用思辨性阅读手段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能力,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新课标指出,发展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学会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并在长期实践中实现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总结了古人研究学问的几大层次,不难发现,疑问是思辨的前提,清晰公正的判断是思辨的态度,良好的思辨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践行所学知识与思想的目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将思辨性阅读理念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其理性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将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文言文翻译等板块,机械性的讲授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思辨性阅读策略可以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分析与表达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第二,促进学生现代人格的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如《劝学》《师说》等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能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丰富的人生经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第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终极目标。《文言文阅读教学再谈》中指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帮助学习者通过学习达成自我反思,重视对历史真实的证实与思辨,可以使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新课标指出,促进学生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据。在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思辨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在长期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采用思辨性阅读的实践方法,可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对提高学生的深度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教师要充分关注思辨性阅读的实践价值,结合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文言文的特点进行设计,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实践

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焦点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以统编版教材为例,总结了思辨性阅读实践的具体流程。

(一)设置合理情境,激发学生思辨思维活力

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文下注释,此种导入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其思辨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进行考量,通过图文转换、多媒体及联系生活经验等手段构建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统编版高三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三国演义》中的片段,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一歇后语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根本原因,提出“曹操劫持徐母要挟徐庶”以及“徐庶对刘备承诺不为曹操设计的诺言”,引出“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的现实。在真实情境中,教师可以借助徐庶面临的两难局面,引出《陈情表》作者李密遇到的同样事件,引发学生思考与猜想:当李密遇到两难局面时,他是如何选择的?借助此情境,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自主阅读文章内容,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情境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阅读与探究中。其次,教师可以以文中的“诏书切峻”及“刘病日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此矛盾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作者李密尊奉孝道且眷恋家园的两难局面,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将自己带入李密这一角色中,思考如果自己是李密,在面对“孝”与“忠”的选择时应如何平衡,由此激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引入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搭建思维框架

由于文言文内容时代久远,其中有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以及古今释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设计部分,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引入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在观察导图与尝试自主绘制的过程中,理清思维逻辑,掌握作者的行文顺序以及论证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结构的基本技巧。

以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劝学》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根据文下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成果,自主设计文言文知识积累表格,概括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内容,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以“学习之道”为主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从“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两个角度出发,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由于学生并未接触过此种学习方法,在初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板进行引导(如图1所示)。

图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整理,从贵在积累、贵在坚持、专一用心等角度出发,总结学习方法,由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驽马十驾、锲而不舍、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等语句进行论证。学生在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梳理文本写作逻辑,还能养成自主分析文章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在长期实践中实现思辨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与发展,进而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借助可视化的思维图谱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论证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三)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思辨交流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在思辨性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结合文本所展现的思想主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其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思考人生价值。

以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的教学为例,本篇文章描写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展现了弟子们的人生志向以及孔子对其说法的不同态度。首先,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结合文下注释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达文章的主要观点、思路、主旨以及论证方法。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提出问题:孔子为何会赞成曾晳的理想观点?借此问题引出儒家孔子推崇的礼乐制度和大同社会。最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教师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再次提出问题:你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赞同儒家的思想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寻找生命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讨论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同时表达自己对人应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的想法,使学生在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思考中探寻人生的价值。

问题的设计凸显了本篇文言文中“说理的艺术”,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下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逐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及水平。

(四)拓展学习资源,深化学生思辨阅读理解

统编版教材中的部分文言文为节选内容,学生只能粗略地了解其中的内容,难以对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以及思想观点产生深刻了解。基于这一问题,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补充,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相近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在对比和解析中进一步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以统编版高三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围绕“小屋”来描写,以日常话语描写身边琐碎的小事,围绕“悲”与“喜”这两个情绪展开,饱含深情。结合本文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相关资源,让学生了解《项脊轩志》是由正文与补记构成的,表现了作者归有光在不同时期下对项脊轩变化的感受。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中“悲”的体现,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由命运弄人、家道中落、科场不利等背景指导学生联系归有光的人生经历分析其“悲”的成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结合拓展资源以及课内知识,总结作者的悲痛原因: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幼年早慧却怀才不遇、未能中举;辜负祖母的期望,不孚众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另辟蹊径,由文中的屋、阁、轩、室等不同称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家族兴衰、家庭亲情、夫妻爱情及个人心志等角度出发,分析作者归有光对项脊轩的寄托之情。

通过资源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此使学生在比较和辨析中提高思维能力。

(五)完善总结评价,提高思辨阅读整体成效

完善的总结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围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以及思维发展情况,难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思辨性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并以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思辨阅读整体成效。

以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屈原列传》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展示了屈原的生平事迹,既包含史实的粗笔勾勒,也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凸显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设计评价表指导学生填写(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填写表格,通过评价要素及时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与屈原相关的古诗词、文言文等,从多角度分析屈原愤而自杀的原因以及战国灭亡的原因,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历史。

通过合理的评价可以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便于对后续思辨性阅读教学进行动态调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采用思辨性阅读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实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其逻辑思维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关注新课标提出的改革要求,落实思辨性阅读的具体实践,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表达和学习环境,帮助其在质疑、思考、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生活体验,避免人云亦云,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辨性文言文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培养思维能力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