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亮
榆树市畜牧总站,吉林榆树 130400
马鼻疽是由鼻疽杆菌所引起的马属动物一种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是在马属动物的鼻腔和皮肤上形成特异性的鼻疽结节、溃疡灶和瘢痕,鼻疽性结节还可见于脾脏、淋巴结以及其它实质性脏器内。通常马呈慢性发病,骡、驴多呈急性发病。
在我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马属动物的存栏量和流动性增大,马鼻疽的流行也呈逐渐扩大蔓延趋势。尤其是1965~1970年,人们对马鼻疽的防范意识不是很强,马匹在未经检疫的情况下合槽喂养,病马在役用生产中又使本病进一步扩大蔓延。2005年,西藏通过消灭马鼻疽考核验收,至此我国再未发现马鼻疽阳性病例。虽然我国已经消灭了马鼻疽,但马鼻疽的防控仍不容忽视。
鼻疽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中等大的杆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运动性。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在潮湿的厩床上可存活15~30 d,鼻液中可存活14 d,尿中40 h即死亡。在干燥的环境中1~2周即可灭活。煮沸几分钟即可杀死病菌,3%的来苏尔和1%的氢氧化钠等消毒液均可将其杀死。
马属动物是本病的易感动物,特别是驴、骡,患上此病常成急性经过。在自然条件下,牛、山羊、绵羊不感染,骆驼、狗等家畜有感染的病例出现,野生的虎、狮、狼也有感染先例,人也可以感染本病。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尤其是马开放性鼻疽感染性最大。因为马的鼻液、溃疡的分泌物里含有大量的鼻疽杆菌,通过饮水、采食等污染饲草、水、食槽和厩舍,健康马接触到被污染的草料、水等,通过消化道即可感染本病。或经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也可经过呼吸道传染。此外,还可经过胎盘和交配传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马匹饲养密集,或者在马的交易市场上都可发生本病。初发本病的地区常呈暴发式流行,老疫区流行比较缓慢,常为慢性经过。
炭疽杆菌进入机体后,通过淋巴、血液进入肺脏,在细菌内毒素的作用下,在肺脏形成病灶,即鼻疽结节。当机体的抵抗力强或病毒的毒力弱时,这种原发性病变不会变成继发性病变。反之,病菌可以大量繁殖,并通过淋巴、血液和支气管开始蔓延,引起继发性病变。另外还有一些病例,特别是驴,由于机体的易感性大,病菌可以直接通过血液蔓延全身,在各个脏器上形成大量的鼻疽结节,病畜常表现为急性经过,呈败血症状而死亡。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4周至数月,人工感染皮下或肌肉接种经24~48 h即可出现体温反应;经口感染,48~72 h后出现体温升高;健康驴与开放性的病马同槽饲喂2~3 d或者一周即可发病。
4.1 急性鼻疽
骡驴多见急性病例,患畜体温高达39~41 ℃,呈非典型热。患畜精神不振,体虚易疲劳,采食量减少或者拒绝采食,眼结膜、口腔等部位的黏膜可见潮红并伴有轻微黄染的现象。呼吸、脉搏加快,颌下淋巴结肿胀。病情严重的患畜会因为心衰,在胸腹下、四肢下侧等处出现浮肿现象。个别病马还可以出现关节炎、胸膜肺炎、滑液炎等。病马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核左移,淋巴细胞减少。
根据临床症状又可将鼻疽分为肺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经常向外排菌,因此又称为开放性鼻疽。三者可相互转化,但多以肺鼻疽开始,后继发生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
4.1.1 肺鼻疽
除了上述全身症状以外,肺鼻疽主要以肺部病变为主。常突然流鼻血或咳出黏液,内含血液。病马经常咳嗽,干而短促,呼吸加快。肺部可听到啰音。当肺部病灶融合成大的肺炎灶或空洞时,听诊这些部位有啰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音减弱或者消失。病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
4.1.2 鼻腔鼻疽
病初鼻黏膜潮红,呈泛发性鼻炎,有浆液性或者黏液性的分泌物从鼻腔中流出。随后在鼻黏膜上会出现小米粒或者高粱米粒大小的结节,突出于黏膜表面,呈黄白色,周围有一圈红晕。结节会迅速坏死,崩溃,形成溃疡。溃疡面会相互融合成指甲大小,边缘不整而略隆起,底部凹陷。溃疡面为灰白色或者黄白色,并有拔丝性分泌物。溃疡面愈合后,可形成放射状或者冰花样疤痕。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可蔓延整个鼻腔,引起鼻中隔和鼻甲壁黏膜脱落,常波及鼻窦,严重的可使鼻中隔穿孔。这一时期,鼻黏膜高度肿胀,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增多,鼻腔狭窄,呼吸困难,发出鼾鸣声,最后病畜在衰竭状态下死亡。
在鼻腔发病时,同侧颌下淋巴结肿胀,初有痛感可移动,后硬而无痛感,表面凸凹不平,与周围组织连着,则不能移动,其大小可达核桃到鸡蛋大小,一般很少化脓或破溃。鼻腔鼻疽的发病率较高。
4.1.3 皮肤鼻疽
这种类型的鼻疽主要发生在马属动物的腿上、胸侧及腹下,常见于后肢。病初,患畜的皮肤会突然发生热痛的炎性肿胀,过了3~4 d,在肿胀部位的中心会出现结节,有的病初一开始就在皮肤上或皮下组织中出现结节。结节破溃后则形成凹陷的溃疡灶,有脓性物质流出,灰黄色,有时混有血液。溃疡边缘不整齐,灰红色,容易出血,中央凹陷,形如火山口。
4.2 慢性鼻疽
慢性鼻疽是马鼻疽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症状也不是很明显。一般急性或开放性鼻疽可转化为慢性鼻疽,但也有些病例是一开始就是慢性发病的。有开放型的马鼻疽转化而来的病马常在鼻腔遗留炭疽性疤痕或慢性溃疡,不断流出少量粘稠性鼻汁。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又转化成急性或开放型鼻疽。
肺脏是鼻疽特异性病理变化最多见的脏器,其次见于鼻腔、皮肤、淋巴结、肝、脾等部位。鼻疽结节、溃疡面及疤痕常见于鼻腔、喉头、器官等处的黏膜上,有时有的病马鼻中隔穿孔。肺脏的病变主要是在肺脏上形成鼻疽结节和鼻疽性肺炎。新发生的结节是小米粒大至小豆大的渗出性结节,呈黄白色,周边围绕暗红色的红晕,结节是有硬实的,随着病程的发展,或者吸收自愈,或者变为增生性鼻疽结节。在结节的中心发生豆腐渣样坏死,周边由肉芽组织包裹,呈灰白色,常突出肺胸膜表面。鼻疽性肺炎有三种情况:由支气管扩散而发展成鼻疽性支气管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形成鼻疽性小叶性肺炎;多数病变相互融合,又形成鼻疽性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在融合型支气管肺炎的基础上,若继续化脓,则形成鼻疽性脓肿,脓性分泌物通过支气管排出,形成开放性鼻疽,同时病变部位随着脓汁的排出而形成肺空洞。如果病马的机体抵抗力增强,病灶部位结缔组织增生,则形成鼻疽性硬结。
对鼻疽病马可用临诊观察、变态反应、血清学以及病例解剖学等方法进行诊断。在大规模的鼻疽检疫中,以临诊观察和鼻疽菌素点眼为主,配合补体结合反应,至于病例解剖学诊断,只在必要时进行。开放性鼻疽具有特异性的鼻疽症状,一般临诊检查即可确诊,为了慎重起见,可用变态反应确诊,即用鼻疽菌素点眼,呈阳性反应时,即可确诊。在日常检疫中,最常用的是鼻疽菌素点眼反应。鼻疽病马用鼻疽菌素点眼,可发生特异性的脓性结膜炎,此方法操作简单,其特异性和检出率很高。补体结合试验诊断是鼻疽菌素点眼反应极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但此方法仅能检出活动性马鼻疽(急性和开放性鼻疽),很少能检出静止型马鼻疽(慢性马鼻疽)。因此,它仅仅是在点眼的阳性反应马中,检查有无急性马鼻疽时使用。
鼻疽菌素皮下热反应是给马皮下注射鼻疽菌素后,所呈现的体温反应、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也叫鼻疽菌素皮下热反应。此方法操作复杂,不适于大批检疫用。
病理解剖学诊断是本病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但解剖时必须做好预防工作。主要是根据各脏器、淋巴结、鼻腔黏膜及皮肤等的鼻疽结节、溃疡和疤痕进行诊断。
急性马鼻疽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只能用鼻疽菌素点眼,结合补体结合实验进行确诊。
此外,在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流行性淋巴管炎、马腺疫、鼻炎、颌窦炎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由于鼻疽病马的病型不同,临诊表现也不甚一致。因此,在诊断的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相应的诊断方法排除类症进行确诊。
目前没有有效的鼻疽菌苗,虽然我国消灭了该病,但我们仍然应该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避免本病的卷土重来。
7.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马属动物机体抵抗力,严格落实兽医卫生防疫制度,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防止鼻疽菌病的入侵。
7.2 定期检疫,最好每年6月和10月,对辖区内所有马属动物进行一次马鼻疽检疫,检疫需要临诊检查、鼻疽菌素点眼,补体结合实验相辅助进行。对于引进、外调的马属动物要随时进行临时检疫,特别是进出口检疫,一定要严防将本病再次引入国内。
7.3 一旦发现阳性马匹,经确诊后,立即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并对阳性马匹所在的马厩进行彻底消毒。3%的来苏尔、2%的热碱水等消毒药都可以将鼻疽杆菌杀死。粪便、垫草、污染的草料利用生物热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