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秀娟,范崇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神农本草经指归》是清代医家戈颂平撰述的一部本草学著作,全书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结合阴阳五行理论,运用训诂学方法对药物条文进行分析阐释,整体内容丰富,体现了戈颂平对药物的认识及其学术特点。研究古代医家的著作,首先必须理清其学术渊源,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合理地整理其学术思想[1]。所以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神农本草经指归》的学术渊源及其特点进行探究,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戈颂平(约1837—1908年),字直哉,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清末医家。据《戈颂平医学丛书》序言所载,其早年习文,因家遭病难,损人不少却又不知其故,乃搜集诸家医书研读,以冀有所获益,然读之数载,仍不得门径。后探求格致之理,知古圣治病方法,非格物不可致知,遂推求文字,以治学之法日夜专攻《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五十余年,于医道终有所悟,屡验不爽。以世之病者往往不误于药而误于医,乃殚精竭虑,于三书原文之下释以己见,著成《素问指归》《神农本草经指归》《伤寒指归》及《金匮指归》四书,合称《戈颂平医学丛书》。其书皆以“指归”命名,乃希望后学者藉此能有所依归。《泰县志稿》曾言:“自戈颂平书出,本邑医学浸有复古之意”[2]。
《神农本草经指归》书前无自序,具体成书年代不详,但据《伤寒指归》和《素问指归》序文可推测,应成书于《伤寒指归》《金匮指归》之后,《素问指归》之前,即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之间。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现存版本均为抄本,分别藏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扬州市图书馆。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为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戈仁寿整理的手抄本。另有戈仁寿宣统元年九月整理的手抄本存世,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两版本字迹不同,书前均有目录及戈仁寿序言,序文略有出入,余皆同。
《神农本草经指归》共四卷,另附“神农本草经附录”一卷。前四卷主要收录《神农本草经》内药物,并按其分类方法,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共计85种,分列卷一、卷二,中品药70种,分列卷三及卷四前半部分,下品药35种,列于卷四后半部分。“神农本草经附录”载药62种,为《神农本草经》之外药物,皆注明出处。全书共计载药252种,每药先列《神农本草经》或其他本草书籍原文,后对药物进行释名,并逐字逐条分析阐释药物性味功效。如“地黄,气味甘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其下释“《尔雅·释草》名芐,又名地髓。甘,土味也……曰地黄,气味甘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病也,病土中液少……曰伤中。土中液少,血脉道路不通……曰逐血痹。骨髓得阴中之阳而生之……曰填骨髓。土中液少,阳失阴助,以土味无偏之精阴助其阳长,曰长肌肉。汤,荡也……曰作汤除寒热积聚。阴得阳通而痹除,曰除痹。人之生气禀于阴阳……曰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论述详尽,义理贯通,对药物作用原理分析得当,简单明了。全书体例清晰,除基本功效解读之外,部分药物后面间有对其他医家见解的探讨,或者方剂及主治病症。如“酸枣仁”条“仲圣方中原文治不得眠……勿谓《本草经》原文无治‘不得眠’三字,又恐后世人加此三字于仲圣原文中。此乃诸君未精详阴阳子开午阖之理,勿再谓炒熟疗胆虚不得眠,生用疗胆热好眠,不得眠三字之疑可解。”“秦皮”条“天蛇毒疮,似癞非癞……以秦皮煮汁一斗,饮之立瘥。”内容详实丰富,见解颇有独到之处。
《神农本草经指归》是在《神农本草经》原文基础上对药物功效进行的解释分析,但较《神农本草经》更加注重药物毒性,于每药性味后面加注有毒无毒,和《神农本草经》原文略有不同。
此外,戈颂平在书中对《神农本草经》药物进行了补充,认为有些药物非《神农本草经》不载,而是后世医家在编撰时有所遗漏,如“诃黎勒”“侧柏叶”“鸡屎白”“红蓝花”等,戈颂平认为这些药物虽初载于《唐本草》《名医别录》《开宝本草》等书籍中,但《黄帝内经》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早期书籍中对其已有运用,故而出现时间较早,应补入《神农本草经》之中。
纵览全书,戈颂平涉猎颇丰。书中内容不仅在原文摘录部分涉及《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开宝本草》《本草拾遗》《大明本草》等多部本草著作,在解读部分也参考了前贤如李时珍、陈修园、张隐庵等人的见解,总结如下。
3.1 排序及内容仿于《神农本草经读》戈颂平在规划药物排列顺序时参考了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两书药物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如卷一上品两书所列二十味药皆是自“人参”至“薏苡仁”,无一不同;卷二上品自“菟丝子”至“桑螵蛸”排列顺序相同,此后三、四卷两书相同药物的排列顺序也一致,但《神农本草经指归》药味较《神农本草经读》多。
具体内容对《神农本草经读》也有引用。如卷一“人参”条下“仲圣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陈修园曰:‘自时珍《纲目》盛行,而《神农本经》遂废,即如人参……岂一物蒸熟不蒸熟间遂如此分别乎?’”大段文字皆引自《神农本草经读》。另有“白术”条下“仲景有赤术,即苍术也。”“甘草”条下“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等亦引自此书。此外,戈颂平引张隐庵见解也多出自此书,而非张隐庵原著。如“麦门冬”条下“张隐庵曰:一本横生,根颗连络……后人不详经义,不穷物理,相沿去心久矣,今特表正之。”“细辛”条下“张隐庵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不可过一钱……学者不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等皆与张隐庵《本草崇原》略有出入,反而与《神农本草经读》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此书对《神农本草经指归》的影响。但也不可认为戈颂平对《本草崇原》没有涉猎,从“柴胡”条下“恍惚之,忆张隐庵书曰:‘柴胡气香,直透九霄。’”化用自《本草崇原》“柴胡春生白蒻,香美可食,香从地出,直上云霄。”[3]之句可以推测戈颂平对《本草崇原》也相当熟悉。
3.2 释名及方剂承于《本草纲目》戈颂平药物释名大量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如“升麻”条“释名:周麻。时珍曰: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按:张揖《广雅》及《吴普本草》。并云:升麻,一名周升麻。则周或指周地,如今人呼川升麻之义。今《别录》作周麻,非省文,即脱误也。”“枸杞”条“《别录》曰:根:大寒。子:微寒,无毒……甄权曰……宗奭曰……时珍曰:今考《神农本草经》只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者也。”皆与《本草纲目》内容一致。如此之类,全书约有100余条。
此外,药物后面所附方剂部分也来自《本草纲目》。如“冬葵子”条下“乳妇气脉壅塞……乃上蔡张不愚方也。”“香蒲黄”条下“《本事方》云:有士人妻舌忽胀满口……比晓乃愈。”皆与《本草纲目》内容相同。
总之,戈颂平著书,主要参引《神农本草经读》《本草纲目》,此两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指归》的成书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除参考前贤著作之外,戈颂平在《神农本草经指归》中也多有发明,体现了其学术特点。
4.1 格致药理,据字词训诂《神农本草经指归》最大特色是通过解字释词来说明药理。如“黄芪”条释“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为“痈,壅也,疽,阻也。排,行也,脓,水气滞而厚也……风,阳气也,癞疾,恶疮也……五,土数也,痔,隐疮也……鼠,指子辰也,瘘,久疮也……百字,篆文像一阳入二阴中也……”全段充分运用声训、形训、义训等训诂方法,对条文中的字词逐个进行分析,从训诂学角度解释了部分疾病的命名及致病机理,同时又对药物作用原理进行了阐释。全书体例严整,基本都是以此方法分析药物,充分体现了戈颂平治学方法及著述特点。
4.2 阐释义理,籍阴阳五行戈颂平对药物条文的解释,通篇不离阴阳五行,无论是药名、病名,还是药物功效,戈颂平都能将其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如其对羌活、独活命名由来的分析,认为羌活之名乃因其出于西羌而置,而独活之名则是阴不能离阳而独活,阳不能离阴而独活,有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不可离决之意,二者一物而二名。再如“龟甲”条对陈修园“诸家俱说,大补真水,为滋阴第一神品”之语,戈颂平认为滋乃润、生之意,阴非阳不润、非阳不生,若以龟甲为滋阴之品,则是以水滋水,以阴生阴,不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经旨。还有“白茅根”条释“劳伤虚羸”,戈颂平从五行生克原理着手,认为劳乃火炎上,阳气不内藏,土水之阴失阳气内藏而受损,则属土之肌肉失于化生而虚羸。总之,全书对药物条文的阐述尽合阴阳五行,总体上体现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可离决;五行生克制化;水土二脏为人身之本”的中医思维。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鬼神之说,戈颂平也能以阴阳解释而不迷信。如“精物恶鬼乃阴气偏盛于里为之……得至大至刚之阳气克之,其怪自无。”认为精物恶鬼为病是因人身阳气虚弱,阴气太甚所致,只需补足人身阳气则其病自无。再如“鬼疰”,戈颂平认为其“乃人身阳气偏外,阴气偏内,阴失阳明为病,如有鬼状。”“鬼疟”乃“阴气偏盛于里而凌虐于表,其疟之寒至,如有鬼为祟。”还有“雄黄”条对“炼食,轻身神仙”的解释,戈颂平认为阳气内藏土中,不失其常,其阴日日得之温煦而身体轻健无病,即是神仙,非是炼食之而成仙。戈颂平这种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即便在今天也很有价值。
4.3 辨用药物,依临床经验戈颂平学通百家,专攻《神农本草经》《素问》《伤寒杂病论》五十余年,屡起沉疴,百鲜一失,书中所记皆为其多年经验总结,涉及药物真伪鉴别及应用等多个方面。如“南沙参大而短,嚼之其味淡甘微苦;北沙参瘦而长,嚼之淡甘不苦微黏。”从沙参的形态及味道进行分析,而得出《神农本草经》之沙参,当为今之南沙参。“羌活”条“市人以水白芷冒充独活,为害匪浅,殊不知独活即是羌活。”“橘皮”条“今之药铺中的陈皮……非古义之陈皮……多为当年冬月采取之三瓣头红……化州橘红、五爪橘红、七爪橘红、绿毛橘红、紫毛橘红、白毛橘红等,种种皆非正物,不可食之。”等等,皆从当时实际出发,对药物进行鉴别分析。而这些资料的留存,为我们研究中药掺伪的变迁提供了参考依据[4]。
在药物应用上,戈颂平也常能结合自身经验,发别人所未发,言别人所未言。比如柴胡的用量,戈颂平认为柴胡乃枢转少阳经气之妙品,非时人所谓发汗升阳之品,且其性纯功缓,用量可大,不必太过谨慎。据后世医家研究,柴胡在用量大(大于20 g)时和解退热,用量小(小于10 g)时升举阳气[5]。戈颂平用药量大,有大胆之名,故而在其经验中只见柴胡和解退热之效,未见发汗升阳之功也属正常。这也提醒我们在总结古人经验时要对其特点有所了解,灵活运用,不可一味生搬硬套。
相较于一般本草类著作,《神农本草经指归》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字词入手对药物条文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试图从字词的角度解读药物功效。正如其子戈仁寿在《伤寒指归·序》中所言:“先严讲求识字,参《易》《说文》,精究古训方法。”书中亦多次提及《说文》《尔雅》等字书,但经对比发现其所据内容同《康熙字典》中的收录更为一致。如“人参”条下“《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其中“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之句,即出自《康熙字典》。还有“地黄”“术”条下引自《尔雅》的内容,文字与《康熙字典》更贴近。清代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弃虚务实,《说文》《尔雅》成为当世学者必读之书。《康熙字典》在明代《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是古代字书的集大成者,资料齐全,查检方便,故在戈颂平著作中往往弃原典而用《康熙字典》。将《康熙字典》中收录的《说文》《尔雅》作为自己的参考依据,此种做法虽方便了作者,但容易误导读者。
另外,虽然戈颂平对药物条文字斟句酌,分析细致,但部分内容仍有可商榷之处。如对“五藏”的解释。纵观全书,“五藏”出现的语境多为“补五藏”“养五藏”“安五藏”或“主五藏六府”之类,戈颂平均将其释为“土藏”,或详释为“土藏中之……”“戌土藏中……”等。参诸经典,“五藏”的解释有两种,一为五藏(cáng),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之五脏所藏;一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而对于“土藏”,戈颂平在书中有“脾为土藏”“心为火藏,亦为土藏”“戌土,脾土也”等句,说明“土藏”应是具体脏腑心或脾。另外,在言及药物对脏腑的作用时,《神农本草经》一般会写明具体脏腑,如“沙参”条“益肺气”;“大枣”条“养脾气,平胃气”,不会笼统地写为“五藏”。所以,《神农本草经》条文中的“五藏”应作五脏解,而非“土藏”这一脏腑。戈颂平此种解释或与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亡,养身治病的关键在于胃气的调理有关[6]。
戈颂平拘于格致之理,有些训释过于繁琐、迂回,反倒影响原文理解。如释“久服”为“久,常于中也。服,行也。”“薯蓣”为“薯,置也;蓣,及也。”“延年”为“延,引也;年,进也。阴得阳引,从子辰前进于表,阳得阴引,从午辰前进于里”等。
书中还有众多解释与现阶段中医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在研读时,我们应该带着审视的目光,既不能因其为古人所作而奉为圭臬,不敢置喙,也不要因其与今之认识不同而一味批判,弃如敝屣。可以借鉴其中的医学经验,或对其中丰富的训诂学资料进行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索戈颂平的学术思想。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指归》是戈颂平在几十年之行医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的基础上,参引名著,详细考证而成,体现了儒医以格致之法探究医理的学术特色。因其考证详尽,论述合理,虽小有瑕疵,但提供了大量的本草训诂资料,是清代本草学研究的一部有价值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