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颖,邵洋阳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涉农高校大学生指的是在涉农高校学习、具有林学与农学专业知识(森林种苗学、土壤肥料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森林资源管理经营等)专业学习背景的高校学生,主要涵盖研究生、本科生与职业院校的学生等。
在现代汉语中,“创业”指开创基业,创办事业,本文的主要内涵在于创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人们通常将创业和利益、财富等结果联系起来,部分国外学者对创业的理解,是将创业与财富、利益等结果联系起来,指出创业是打造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1]。
新时代涉农高校大学生创业,指的是涉农高校大学生要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在面临一定创业风险和不可控性的同时追求盈利的活动。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是他们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而获得财富的过程。因而,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要同时关注创业的结果和过程。对涉农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结合所在地区、所处行业的具体情况,综合利用不同类型的创业模式,科学分析并摆脱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涉农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前期,应通过长期积累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经验、技术知识,形成和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并结合新时代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变化情况,实施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可以将大学生创业当作一种管理方法,从塑造管理架构,制定报酬体系、获得创业所需的资源,控制和配置资源,掌握控制机会、明确创业的战略导向这6个方面予以描述。
整个创业过程大致涵盖下列4个阶段:刚开始萌发创业意识的未成年阶段,萌生创业的冲动然而尚未发现机会实践的行动开始前阶段;机会来临后、逐步强化创业欲望且开始实施的企业创办阶段,企业进入发展期且需要持续调整生产经营管理方向和策略的企业成长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涉农高校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当前的创业环境,设计出科学化的创业项目,形成凝聚力强的创业团队,其中最显著地影响创业者的因素是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加里奥(Gaglio)提出了创业机会一词,它是指向市场中投放创新性过程、服务或者产品的一种可能性。创业资源重点涵盖社会资源、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此处从创业资源多少与创业机会优劣的层面,把创业模式分成了机会型、复制型、创新型、生存型。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选择反复衡量后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同样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创业困境[2]。
涉农高校大学生接受了更系统、更完整的创业教育,不少大学生还参与了不同级别的创业创新大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所以形成了更强的机会识别、创业开发能力。他们凭借独特眼光与创造性思维,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结合蒂斯(Teece)的商业模式理论与创新获利能力理论,商业化的相关智力资产能够转化为营销、制造等互补性资产,进而塑造出可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一种盈利模式。因而,涉农高校大学生更容易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创业活动,事实上它也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创业模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制造业和电商行业都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新一轮全球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不少大学生纷纷选择在跨境电商领域进行创业,顺势而为,吸收巨大的政策红利,推动创业活动快速发展。
复制型创业模式简单且常见,创业者拥有一定的人脉、资金等创业资源,然而创业机会不多,因而通过加盟、复制其他主体的商业模式等,进入正在发展壮大然而尚未达到饱和水平的市场,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知识,寻找本企业发展的利基点,发现和满足客户的新需求,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以成功创业。一些涉农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加盟和复制其他人的成功模式,进入到尚未饱和的商品市场中,顺利发展起来。
拥有较多的创业资源和良好的创业机,是创新型创业模式的鲜明特征。创业者受到的制约较少,只要他们拥有创新型的技术、专利和概念,都可以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使更多创业资源为其提供支持,创业者凭借冒险精神和超前的眼光,能够迅速地把智力资产转化成新型的商业模式。尽管这种创业模式能够获得很高的收益,然而也伴随较高的创业风险。因为企业创新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劳动力市场长期供过于求,就业市场存在激烈竞争。在缺乏就业机会而且创业资源不多的条件下。涉农类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选择受到诸多限制,迫于找不到理想工作或者找不到关注而形成了创业动机。新生代大学生勇于挑战,冒险精神很强。叠加当前家庭、政府、个人、社会、机构等维度普遍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应选择限制少、门槛低但又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开展创业活动。可能初始阶段只能获得极低的回报,却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商业机会识别能力、积累创业资源,增强其商业运作、组织领导、资源配置等能力,为他们升级创业模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涉农高校大学生不熟悉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实践技能非常缺乏。大学生就读大学期间接受的都是偏向理论、单一化的课程教育,实践机会不多,与当前农村对创业创新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培训教育不多,没有充分意识到创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而且,从很多涉农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尽管存在一定比例的实操课程,而且还提供了超过6个月的企业实习实训期,然而真正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却是少之又少,实践机会同样不多。只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等,到农村基层进行非常短暂的体验。但创业实践依旧少得可怜。除了农学专业外的其他学生,在校读书的过程中很少涉及创业农村的课程,通常只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偶尔提到,相关的宣传专家、学术讲座也不多见。
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开展教育投资能够有力地提高人力资本的整体质量,采取教育培训等多种投资方式,强化教育培养人力资源的力度,使人力资源能够变成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本。这是因为,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与教育活动,其投资效益极大地超过了其他要素投资创造的收益,因而属于高效投资。
国家为高校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各种类型的政策补贴和贷款补贴,提供若干类型的创业引导基金。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就提出了要继续贯彻实施大学生双创的财税扶持政策与金融政策支持,以帮助大学生化解创业创新实践中的融资少、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但大学生只有到户籍地才能提出贷款申请,且需通过层层审批,通常下款期限较长。此外,外地创业者难以获得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
与此同时,不少金融机构面向涉农高校大学生创业的补贴政策与信贷政策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更多地处于政策宣讲、召开会议的层面,而且审批期限长,手续繁杂,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得到政策性资金的支持。银行机构通常认为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项目无法持续取得较高利润,后续还款能力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因而银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的意愿不够强烈。
生存型创业模式是创业者为了生存下去,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无奈创业,具有典型的被动性,通常只能选择风险低、成本低、无需较高技能,技术壁垒比较低的行业,但也决定了它的利润低、发展前景不大。
机会型创业模式和创新型创业模式,要求创业者能够读懂或者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积极地获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贷款资金,关注更多的市场机会和行业发展前景,进而把握难得的市场机会,或者持续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以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因而,这两种创业模式的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模式的创业者期待更大的投资回报,但也面向更高的风险。
复制型创业模式,便于大学生从业者采取连锁、加盟等方式。其成熟规范的管理运营模式,能够使大学生迅速上手,能够有效降低创业风险,规避大学生刚开始创业中可能遭遇的行业发展陷阱或不确定性。
当前乡村振兴的成效已经初见成效,但依旧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参与进来。涉农高校应加大大学生创业培训培养力度,增强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要聚焦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系列矛盾,进而缓解人才短缺的情况,使广大高素质人才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获得更大收益。
涉农高校要向大学生宣传解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历史使命,开设相关的三农技能和知识必修课程,让有意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在校即可把握和认识真实的农村。与此同时,涉农高校应和相关村委会、各级政府部门合作建设农村创业就业实践基地,让学生从理论、校园走向实践和田园,择业前真正体验真实的农村生活、工作环境,强化学生的农村创业技能[3]。即便这些大学生毕业时未能到农村创业,也会让他们形成对农村的深厚情感,以其他的创业就业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尝试把乡村创业教育培训纳入弹性学分制管理,建立专业化的教师团队,要增强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创业指导培训,制定综合评价学生农村创业项目的一系列指标和标准。
国家要大力推动各地认真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创新的政策补贴和贷款补贴,结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的具体领域、社会价值和经济带动潜力,综合考察大学生大学就读期间的信用记录,由学校和政府为其大学生创业提供无抵押贷款,并适用大学生创业的财税扶持政策与金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考量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情况,引导银行、私人资金、社会力量等向就业创业资金池中注入一定资金,持续扩大资金池的规模,大力支持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动相关企业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合作,进而实现互利共赢。
银行要更新大学生创业融资的传统理念,结合大学生创业的具体项目、所属领域、发展潜力和创业模式等,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放宽信贷的额度、利率、期限等,化解大学生创业融资中的“难贵少慢”问题[4]。
如前文所述,涉农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产品开发、服务营销、产品生产、售后服务、资源配置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创业模式,或者无论怎么融合创业模式,都应充分依托本身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尽可能充分完整的信息。他们要在正式创业前和创业的过程中积累和磨练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才能,形成适应能力强的创业意识。接下来,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创业模式,并积极向发展潜力更大的创新型创业模式靠拢。
机会型创业转化为创新型创业的过程中,要求创业者能够准确识别潜力较大的商业机会,学习吸收最新的行业企业发展前沿科技和资讯,在机会即将变成泡沫或者商业模式遭遇重大发展瓶颈的情况下,通过创新获得更多的发展契机[5]。
复制型创业转化为创新型创业的过程中,要求从业者结合本身的具体经营状况,利用技术创新等持续突破各种局限,找到更精准的细分市场,开发更多的市场需求或者发现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生存型创业转化为创新型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逐步要培养自身的市场判断力和机会识别能力,并逐步做好准备,增强创新型创业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在科技。”涉农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储备人才资源。广大高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2月给国内50 多所涉农高校的数百位农林专家与书记校长回信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党中央对广大涉农高校做出的重大托付。涉农高校应大力开展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增强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涉农高校学生要聚焦乡村振兴和三农主要领域,积极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在创业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