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柱 焦燕
[摘 要]立足国家对地方高等学校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利用内蒙古地区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母系”优势,依托校内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构建“校校、校企、校所、校府”合作模式,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130-03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然而,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的巨大调整、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结构性矛盾凸显,部分毕业生质量低和就业难问题更为明显,初次就业率持续下降,环境类专业研究生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我国63% 的“211工程”院校、31%的 “985工程”院校开设有本科和研究生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设置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较少,大多数设置在地方高校。然而,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在地方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普遍较短,专业建设水平良莠不齐[1]。结合各地现实情况,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如何凝练专业特色、如何明确专业定位、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培养发展为大众化普及培养,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 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环境保护应用型人才成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课题组通过对内蒙古9所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和质量进行调研分析和综合评价,归纳内蒙古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为例,构建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对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一、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课题组对内蒙古9所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先进的工程理念、实践应用内容薄弱、发展动力欠缺,原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手段均无法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知识结构较难满足当前岗位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科学专业办学定位欠准确,设置的课程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致使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脱钩。内蒙古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建成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属于化学背景,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属于生态学背景,内蒙古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属于水利学背景,内蒙古民族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属于农业背景,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属于工程学背景,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专业源于经济学背景。通常情况下,各高校制订的教学大纲以本校教师专业背景为主,“母系”课程痕迹较明显。环境科学专业覆盖面窄而偏,若不能关注经济发展,便无法培养出和社会、环境相配套的环境科学人才。
第二,当前开设的环境科学专业部分课程内容陈旧,尚未开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课程[3],教材内容不能和社会需求同步更新。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国家经济步入快车道,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化,对环保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高校环境科学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实践内容更新较慢,甚至有些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加上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本专业无法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解决当今出现的环境问题。
第三,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升,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实践训练课程设置缺乏[4]。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在三或四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时同步开展。高校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是固定的,而且呈现增加趋势,因此宏观控制环境科学专业总学时不仅缩减专业课学时,也会缩减实践教学学时,这给专业教学带来了挑战。另外,在实践教学中,由于仪器老旧等因素,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在毕业实习环节中,由于实习单位工作量不足,或有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无固定实践基地,临时安排的实习单位不具备实践条件,最终导致学生实际实践时间仅占规划时间的1/2或1/3。
针对内蒙古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国家要求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亟须构建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地方性、民族性、工程化、应用型”办学定位,依据“厚基础、重个性、求创新、重实践、宽共享、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找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建立应用能力培养导向机制,搭建“校校、校企、校所、校府”合作平台,拓展“育人、创新、就业和服务”新途径,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普适能力。依托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其工程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培養满足国家和社会实践需求的环境科学类技术人才,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环境科学类应用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
三、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制订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验和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环境科学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科研和创新能力,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熟悉实验环境、实验器材,明确研究方向,确定服务社会的突破口;培训学生基础实验技能,使其熟知常用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做好各类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升其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发现当今社会存在的相关环境问题。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可申请担任学业导师的科研助理;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可申报“大学生参与导师科学研究”项目,独立开展导师科研项目;教师可依托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为学生创造科研条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也可利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帮助学生实现实验技能训练及创新能力提升。
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平台+模块”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科生导师指导、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生产一线“四维一体”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经过实践,此次改革获得了良好效果。
(二)优化环境科学专业课程
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具有鲜明的师范教育特色,培养符合地区环境需求的环境科技人才。环境科学专业通过专业课教学研究,如环境学英汉双语教学研究、环境化学英汉双语教学研究、环境化学英汉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环境化学英汉多媒体课件制作、环境工程学英汉教学研究等,将环境科学主干课程和社会实践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依靠化学系成立、依托师范类院校师范生培养优势,设置了化学教学论等选修课,依据学生特点,培育环境、化学和教师教育复合型人才[5]。内蒙古师范大学平均每年有30%~40%的本科生获得环境科学、化学教育双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为国家培养了跨学科、宽知识面、高层次的环境科学人才和新兴人才。
依据内蒙古地区环境科学领域行业特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添加了环境注册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如“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书”“ISO14000 内审员证”等的考试内容。这些证书的考取是国家对环境科学类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认可。环境类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点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优化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均得以覆盖。同时,专业还开设了高等数学、化工原理等工科基础课程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环境管理学等环境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要求课程,还开设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开设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等污染控制类核心课程,其学分都不低于 2 个。
(三)成立环境科学专业学校联盟
内蒙古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均在原有系科基础上发展而来,如地理、化学、生物、生态、水利等。利用内蒙古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母系”特色,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教学方式进行专业教育,实施校校合作:依据地区环境特征和行业需求,利用环境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发挥内蒙古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优势,设置跨校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模块,构筑多样性课程达标、选择性过程控制、综合性质量评价、系统性信息反馈的一体化综合调控教育质量体系。
(四)构建校内环境科学实验和实践平台
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进行环境基础实验室实操后,可进入内蒙古科技厅批准的重点实验室,如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化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节水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校内实验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实验时的中心地位,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师区域特色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综合研究试验项目,提升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关键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教研结合,以研促教”的目的。
(五)构建环境科学校企联合培养实践类课程体系
内蒙古师范大学实施校企合作,同步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机制以及制訂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环境科学类课程开发由单一学校为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联合。由环境科学专业教师、环境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及技术骨干构成专业课研发小组,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并安排行业和企业骨干或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选课,共建环境科学教学团队,如将实践教学、本科毕业论文与生产一线相结合,将基础实验和地区行业与企业需求对接,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同时,设置校企专业导师竞聘程序,建立专业认定机制,创新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六)打造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实践转型模式
内蒙古师范大学修订“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实践转型”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使环境科学理论教学型教师向工程实践型教师转变,聘请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为转型委员会指导教师,参与开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强化环境工程实践教师队伍。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长期按计划组织专任教师到环境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参与企业环境类课题研发,和企业联合申报环境类科研项目等,共同攻克难题,深化校企合作。这样就丰富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锻炼并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我国正处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为响应教育部推进高校职业教育转型号召,内蒙古师范大学提出“地方性、民族性、工程化、应用型”办学定位,构建“厚基础、重个性、求创新、重实践、宽共享、重融合”培养体系,将政府引导转型、校企协同合作和学校联盟协作相结合,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方面进行了产教深度融合,以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以技术应用为落脚点,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满足地方环保实际需求,培育能够从事环保工程设计、科技研发、管理及服务的环保应用型人才,让环境行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都满意。本次课程改革对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国家教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曾慧卿, 刘雷, 陈建新,等. 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12(24): 154-155.
[2] 周开胜. 基于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探讨[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0): 152-154.
[3] 朱兰保,盛蒂, 马莉, 等.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0): 159-160.
[4] 杨文柱, 焦燕.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高教学刊, 2019(17):29-31.
[5] 焦燕, 杨文柱. 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评估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兼谈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50-5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