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庆新 于茜 陈阿莲
[摘 要]文章基于课堂教学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手段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不同角度,研究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结合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构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质量互相促进、循环增益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课程质量;循环增益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6-0098-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近年来,全国高校认真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破解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有效提高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的广泛开展有助于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效果明显,也多有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分析[2]。但是,关于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质量(即课程思想性与科学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助力专业课程质量提升、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能否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等,相关研究分析尚不多见,亦不系统。本文在充分尊重课堂教学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手段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角度,重点研究分析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探索构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质量互相促进、循环增益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互作用诸要素分析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相互作用,与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相关。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涉及物质观、运动观、矛盾观等概念,是对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及其规律的更高层次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内容完全有条件融入马哲的矛盾观和历史文化、传统美德、英模典型事迹等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3]。正如矛盾必然有对立的双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然成对出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必然同时出现。
(一)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影响
课程思政不能等同于思政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挖掘课程的思想性,但不能影响其科学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课程依然是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地位不会发生变化,学生和教师对教学效果、学习质量的感受和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学生在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品质性格塑造等方面是否取得了进步,仍是最根本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4]。
对学生而言,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能否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或帮助其建立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等,可归为直接影响;而能否帮助其提高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调节上课期间的情绪、提高课堂互动参与主动性等,则可归为间接影响。
对教师而言,对专业课程相关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否助力其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和完善提升、能否有助于其专业知识输出和知识体系构建质量的提高,可归为直接影响;而教师政治素养、精神境界、人格魅力等的提升,课堂气氛调节能力的增强,对学生精神层面感染力的增强等,则可归为间接影响。
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手段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课程组成要素而言,依托课程思政建设的广泛开展,专业课程的多个客体要素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和升级[5]。
1.课程目标
课程思政对课程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德育目标的完善和丰富上[6],如培养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家国情怀,塑造热爱科学、创新进取、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品质等。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这种德育目标的引入和强调,既符合我国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优良师道传统,又契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目标。
2.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对课程内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上。如从相关人物、事例、哲学规律、历史、国情、时政等多个角度,充分挖掘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切入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讲授,此类思政元素的融入,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和更牢固的记忆框架,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授课手段方式
思政元素往往涉及历史人物、国情世情、哲学原理、时政要闻,为了更好地展現这些元素并实现这些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的结合乃至融合,客观上要求教师使用更多的图片、视频、图表等媒介,更多地使用课前预先发布资料、课后引导拓展阅读等方式。教师的授课手段和方式往往会因思政元素的引入而得到丰富、优化和完善。
4.考核评价体系
与教学目标中增强的德育目标相匹配,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必须增加对德育目标的考核内容,例如在语言类专业课程中加入充当志愿者的实践环节,工程类专业课程加大实践实习所占的分值比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其不畏艰辛的品格等。这些都是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具体做法。
此外,课程思政建设的广泛开展,对推进现有高校教师队伍评价机制改革,彻底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推动教师职称晋升评价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学生成长、教改成果等要素的权重,对这些要素与文章数量、项目级别、人才头衔等科研指标要素等权综合评价,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和先导,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多种要素多元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会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影响
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质量评价和教师、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上。从制度和政策层面看,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双一流”评价标准,在课程体系设计规范、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中明确课程思政所占比重,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广泛开展;而课程思政给专业课程质量带来的正面效应亦可提高教师、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但是,如果不能科学处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出现思政元素“生硬植入”或将课程思政当作思政课程处理等问题,则会对学生培养、课程建设质量等都造成负面影响,经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互作用甚至可能放大这些负面影响,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质量循环增益体系构建
从目前的实践经验看,文理工各类专业课程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只要充分挖掘其内在关联要素、科学设计融入模式和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质量互相促进、循环增益不仅有较高的可能性,而且有足够的可行性。
(一)循环增益体系概要结构
如图1所示,循环增益体系必须是一个闭环、螺旋上升的体系,其基本运作机制为:首先,从专业知识点出发,向下扩展技术的实际应用、理论对具体工作的指导等,进而从人物、历史、文化、热点、理论等角度充分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接着,将挖掘出的思政元素通过问题探讨等方式融入课堂教学,进而提升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达到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质量的目的;最后,通过总结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和经验教训,进一步优化思政元素的挖掘、归纳和融入方式,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进而促进智育和德育的质量提升,实现德业融育、循环增益。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质量的循环增益实例分析
基于近年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结合询问调查(学生、教师)等主观评价和考试成绩(优秀率)、到课率、作业完成质量、课程平台互动交流频率等客观统计数据,同时进行课程思政项目申报与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学成果奖、教师讲课比赛等数据的关联对比,分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质量循环增益效应的现实意义。
1.理科课程——以复变函数为例
相对而言,理科课程的知识点较为抽象,与社会热点等可能的思政元素挖掘点和切入点关联较少,其思政元素的挖掘一般从该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理论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例如,通过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多元复变函数方面的突出贡献、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对苏联崛起的支撑作用,激发学生对理论类课程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科学技术力量的自信心,厚植学生振兴国家、复兴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无人驾驶为例,说明复变函数相关理论知识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作用,进而联系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从在线评价平台中采集的数据,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后,该课程4个班次共计150名学生的留言数提升了将近20%,作业完成质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经向5名任课教师问询,他们均反映课堂气氛、交互活跃性等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依托复变函数、线性代数两门课程申报的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已完成立项并进入建设阶段。
2.工科课程——以运動控制系统为例
工科课程涉及的知识点与国计民生联系较为紧密,易与工匠精神、大国重器、贸易战等联系起来,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分布更为广泛。
例如,在教授自动控制系统的构造方法时,引入欧拉创新性地解决“七桥问题”并提出图论的案例,启发学生学习时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单相光伏逆变器PID调节器为实例,从光伏新能源发电引申到国内能源危机和新能源发电面临的困难,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科学兴国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讲授复兴号动车组牵引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时,引入高铁产业的“中国速度”案例,激发学生对中国科技水平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鼓励学生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攻坚克难,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此外,前沿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可与贸易战、国家工业产业升级等热点思政元素结合,引入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更新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与实际工程贴近,保证课堂教学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
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的人才培养成果,为德业融育原则和“厚基深融、学养兼修、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教育理念的凝练提供了丰富素材,有力支撑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从学生评教、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等方面数据看,人才培养质量值得肯定。
3.非思政类文科课程——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
非思政类文科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与理科课程较为相似,且文科课程拥有更为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材料,有相对较多的思政元素可供挖掘和使用。以中国古代文学课为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我国古代著作中名言的引用、评价和论述颇多,这些均可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有助于将相关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必须而且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无价瑰宝。通过对比古典著作的内涵与当今社会的现象,进而引入“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等思政元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古典著作与现代优秀作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本身。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为了更方便、更直观、更生动地引入相关思政元素,文科课程普遍采用了自主阅读、播放视频、分组讨论、分享交流、课后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语
通过综合定性及定量分析可见,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质量互相促进、循环增益不但可能而且可行,在目前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应更主动、更系统地开展相关建设,以改革思路统筹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课程质量建设,以期在达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同时,有效提升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最终达到德业融育、互相促进、循环增益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4] 孙爱晶,王春娟,吉利萍.基于OBE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1):49-52.
[5] 宿月荣.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化、具象化、全程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7(18):57-59.
[6] 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