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要在塑造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发展自理、自治能力。以校为本的劳动教育实践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提供了各种可能。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本化;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张军,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一般课题“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校本实践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20CB11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以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培养良好劳动品质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
新时代落实小学劳动教育应以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为前提。
大连市甘井子区革镇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劳动内涵,坚持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原则,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明确劳动教育的重点,把劳动教育做实、做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实现“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二)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
国家层面的劳动教育目标清晰而明确,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依据。因此,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国家规定的目标进行校本化解读和校本化实践,这样才能让劳动教育“四脚落地”。学校开展“梯队式”培训和研讨,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首先,“专家引领梯队”对劳动概念进行解读,如怎样理解劳动最光荣、什么是尊重劳动等;其次,“校本实践梯队”根据校情不同、学情不同,结合本校实际,把国家的劳动教育目标进一步细化,变成本校师生可学习、可实践的目标;最后,“特色构建梯队”用学校的办学理念统领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三)梳理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
《意见》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明确界定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分学段提出劳动教育要点。学校按照“五育并举”的要求以及劳动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的特点,确立劳动教育应关注以下三点:首先,劳动教育要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设计指南,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来建构内容。其次,劳动教育的内容既要立足年段又要着眼于大中小学体系的融会贯通,在实践过程中强化持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要可衔接、可打通。最后,劳动教育内容设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本土化、校本化特点。
二、构建新时代劳动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本载体。引导学生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劳动课,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对劳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课标”)。新课标从劳动课程的国家意志、时代担当出发,力求做到劳动课程的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规定性与开放性相统一,旨在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义务教育特点的课程标准。学校构建新时代劳动课程体系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围绕新课标的内容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一)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
国家课程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必修课程。对劳动课程而言:一是要用好劳动教育专门教材,上好劳动教育专门课。学校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难点,彰显劳动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积极探索劳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劳动课上出劳动的特点、劳动的味道,使劳动课成为劳动课程体系的核心。二是在各学科国家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要素,结合学科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学校几乎在所有学科中都融入劳动教育或者与劳动教育内容相结合。例如,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教师教会学生整理收纳物品,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体验物品整齐有序的快乐,养成及时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在语文学科中,语文教师教学古诗《悯农》时,着力挖掘文本蕴含的辛勤劳动、勤俭节约等要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多学科中创设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树立劳动意识。
(二)在地方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
地方课程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学校的地方课程注重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在地方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要素。例如,在二年级地方课程《人与社会》的“红红剪纸寄深情”一课中,引导学生了解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美,感受劳动创造了美。
(三)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劳动教育
学校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以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基于学生生活和学校特色,以生为本,以校为本。开发和设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对实施劳动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学校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例如,在一、二年级开设整理类、手工制作类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种植类、美食制作类课程,在五、六年级开设园艺类、职业体验类等课程。学校还依托具体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体验、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树立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涵养劳动品质。
(四)强化劳动课程教研活动,确保劳动课程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专兼职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确保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学习,理解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掌握教学方法,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教研组带领教师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开展教学,组织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制定教学策略。劳动课程教研活动的开展,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重视劳动评价,提高劳动育人实效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利于保证劳动课程的育人实效。学校始终坚持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规范与评价,从教师的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实践指导等方面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价,使教师教有标准、学校评有尺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准确評价其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劳动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劳动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劳动成果等,教师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其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学校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提高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劳动课程落地生根。
三、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渠道
(一)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
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务劳动是劳动教育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学校引导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提升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让其认识到自己的劳动对于家庭的重要作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通过家务劳动,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动手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有义务承担家庭责任。从长期实践效果来看,经过引导,学生变得更加勤快,学会自己整理书桌和书包、帮父母打扫家庭卫生等,不仅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正面影响,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和不易,让学生懂得感恩,与父母建立和谐的关系。
(二)带领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活动
学校利用社区和周边企事业单位资源,带领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活动,使其理解职业劳动对他人和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通过观摩、参观等方式亲身体验职业活动,如学生在加油站维持秩序、在超市卖货等,体会到各种工作的繁忙与辛苦,感受到各类岗位的社会价值。学生在职业体验中学习,在职业劳动中感悟生活,从而形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
(三)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实践证明,公益劳动能使学生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养成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等品德。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主要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和各种服务性劳动,如参加植树活动、打扫公共卫生等。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时,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教师讲明公益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为社会服务。学校还结合实际,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项目,并要求教师在公益劳动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掌握服务技能,形成愿意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良好品格。
(四)安排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参加农业劳动是学生经历和体验完整的作物生长、亲近大自然、获得劳动技能最好的方式之一。以劳动教育而言,农业劳动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基础的形式。学校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农业劳动过程,会使学生形成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环境的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巧妙地将农业劳动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统一,形成项目式、跨学科学习,为劳动教育增添了新的元素和生机。
总之,学校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意义重大。学校将继续以校为本、以生为本,探索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实践之路,确保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李丽萍.以三级课程统领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4).
[2]梁大伟,茹亚辉.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目标导向与价值旨归[J].现代教育管理,2022(6).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