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连芹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实验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课堂提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广泛.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为了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需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植根教材,做好提问准备;其二,创设具体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其三,精心做好问题设计,保持问题的层次性;最后,要以学生为主,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将学习的兴趣点投入知识点中,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过程,完成全程数学思维过程,获得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双重发展.
备课是为了更高效的上课,这是所有课程科目备课的根本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个环节的工作尤为重要[1].初中数学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堂提问要注意从两个方面入手,做好充分的问题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将问题设计的重心放在课本教材上,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教材知识点和各知识点编排意图进行全面把握,对知识学习的重难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保证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和内部逻辑合理性,使问题设置既紧扣主题知识点,又有难易梯度划分,保正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其次,要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积极采用谈话法、调查法等方式,对学生的基本认知情况,如学习接受能力、思维发展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以此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认知,再以此认知为基础,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问题,保持课堂提问的启发性与诱导性,增强课堂提问教学实效.
例如,在《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就这个目标进行系列问题设计.首先,课堂开始进行复习导入式提问:“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哪位同学为我们总结一下主要有哪些内容吗?”此时的提问是对上一节课的回顾和总结,可以有效提醒学生温习旧知识,对之前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这一部分内容较简单,教师只需要分层次提问个别学生即可,这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当复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以引导性话题收束这部分内容,提问进入下一环节,继续追问:“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一次函数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一个启发性问题,此问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将现实生活与知识学习相结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存在一定难度,且对于思维发散度不高的学生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利用具体问题将提问引入主要教学环节:“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某种节能灯功率为10瓦,价格为60元一颗,某种白炽灯功率为60瓦,价格为3元,这两种灯使用效果一摸一样,使用寿命也都在3000小时之上,如果电费价格为0.5元/(千瓦×时),你觉得消费者应该选择哪一种灯性价比更高?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层次的问题比之前的更加深入,需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演算推导才能得出结果.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教学问题的设计具有规划性,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做好相关问题的预设,以保证课堂提问的良好效果.
教学情境氛围的营造是教学活动高效进行的有力保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情境氛围营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注意多样化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提问环境,使课堂提问变成兴趣盎然的知识探究活动,而不是简简单单“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重复,保持课堂提问的积极有效;其次,教师要注意对课堂提问形式深入探究,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灵活选择不同的提问形式,为课堂提问营造新颖的、别开生面的情境氛围,使课堂提问由死板的“我问你答”变成和谐开放的共同探讨,降低学生对课堂提问的畏难情绪,保持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数学课堂提问的高效开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教学时,进行了如下情境创设,先给学生一副比例尺为1:8 000 000的某地地图,让学生用尺子量出特定距离与自己所在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实际距离.然后再进行提问:“同学们觉得老师所指定的城市与同学们自己家的实际距离真的和你计算出来的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建立在已经进行过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基础上的,其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通过情境化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科学的奇妙,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思考和判断,培养其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接下来教师又以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观察课本上两幅比例尺不同的江苏省地图,带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探究活动,问题设置如下:“这两幅图有哪些共同点?你是怎么测量南京市到徐州的实际距离的?你觉得自己测量的结果与其他同学测量的结果一样吗?请同学们画出连接南京与徐州的线段图,假设两地的图上线段距离分别是A和B,它们的实际距离比为多少?同学们再画出连接南京市与连云港市的线段图,假设它们的线段长度分别为C和D,那么它们的比值又是多少?这两个比值是否一样,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串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将问题置入具体情境中,利用具体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目的去活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提问节奏控制是推进课堂教学环节高效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环节的连贯性与与完整性,需要从问题的针对性和提问时机入手,进行有梯度、有节奏的课堂提问[2].首先,从问题针对性而言,提问内容要立足于知识点本身,不能脱离教材主题,要有难易之间的层次性和内容衔接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保持问题设置与实际教学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使课堂提问既能够满足对优秀学生的思维点拨与知识教学,又能够兼顾大部分学生的主体需求,保持课堂提问的整体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其次,在提问时间的把控上,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把握,明确何时应提什么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启发诱导,保证每一个问题都出现得恰到好处,合理规范的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把控.
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了如下提问设计.课前导入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吗?满足什么条件的图形可以称之为平行四边形?”此时处于教学开始环节,问题设置以基础引导为主,其目的是教学环节的整体状态进行把控,提醒学生进入正式的课堂节奏.课前导入提问结束后,进入正式课堂,以提纲挈领的总结性问题道明主题,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目的有合理把握,故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推导和判断?平行四边的性质是什么?我们以什么为依据对其进行验证?”提出这些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究活动,如课堂折纸,让学生剪出两个一模一样地的平行四边形,先将两者重合,然后在其对角线相交处画一个点A,让其中一个绕着A点旋转180度,观察旋转后图形的变化情况,或者通过直接测量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进行有目的测量.当活动环节结束后,教师及时把握提问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你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是采用什么方式发现的?你能证明它吗?说说你的想法.”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重要,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该以开放性的启发式提问为主,以此鼓励学生勇敢说出想法,帮助学生实现对平行四边行性质的全面性、体系化认识,增强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保持课堂教学高水平进行.
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除了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提问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方面做好问题引导和方法引领,让学生学会从错综复杂的知识点教学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方式,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吸收,并构建起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算理进行推导演练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只是数学思维发展的一个层面,它只意味着学生掌握了一种技能,但发现问题却是学生思维发现的更深维度,它意味着学生能够通过复杂表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性的问题探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或者学生问、老师答等提问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此实现思维的优化拓展,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求索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在进行“图形的运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先用动态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以下四种物体的运动过程:人用手折纸的动作;飞碟在空中快速移动;快速翻开笔记本中的每一页纸;电梯移动.然后让学生回答:“这四种运动中哪一个内容属于平移?”为了保证提问效果,教师又在提问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发放笑脸图、不同形状的纸张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式的提问探讨,比如在三角形纸张的三个角标上A、B、C,然后进行问题的探讨:“当将纸张由A点移向C会发生什么?B、C如果围绕A点旋转一周会呈现什么结果?”“在稿纸上画一点B,将笑图案围绕B点顺时针旋转90度会呈现什么效果?180度会呈现什么效果?360度会呈现什么效果?当将笑脸从中间折起来,图案上的笑脸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活动中探讨不同图形的运动情况,主动感悟“平移、旋转、轴对称”等不同运动效果下的图形的不同状态,并尝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动态变化中寻找内部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建构的第一手材料,提升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为了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需要从课前准备、问题设计、情境氛围营造、提问节奏把控、问题逻辑梳理、学生主动性激发等方面入手,采用多种多样的提问形式,善于引导,巧妙设疑,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兼顾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3],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开展,促进学生完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构建,为其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发展与培育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