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传播中加强共情工具运用

2023-07-27 11:12安刚
对外传播 2023年6期

【内容提要】提升对外传播效能,需要充分运用共情传播手段,贴合传播对象的心理实际和利益需求,才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2023年的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是新冠疫情全球暴发3年后中国官员和学者恢复全面现场参与大型国际论坛的标志性行动。中方与会者在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面对美国大肆挑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压力,积极运用共情工具阐释中方立场、传播中国信息,收到较好的对冲和正面做工作效果,是值得剖析的经典案例。

【关键词】共情传播 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 重塑愿景 “中国之问”

共情传播是当下对外传播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所谓具备“共情力”,即是富有同理心,体现在对外传播当中就是要争取实现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认同整合和文化混搭,直到凝聚出新的情感共同体,①从而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②要求为引领,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从理论上讲,共情传播及其研究的创新意義在于,通盘考虑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的特点,厘清彼此关系,统筹调动传播过程中的理性目标、客观情况和主观情感等因素,实现传播从独白到复调的模式转换,使得有关叙事更易被关注、被理解、被接受、被扩散,最终形成以共情催生共鸣、用共鸣引导共识的良性格局。

任何理论研究的生命力都在于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共情传播研究概莫能外。本文以2023年2月中国官员和学者赴德国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期间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回应外界关切、阐明中方立场、讲述中国故事的经历为案例,反映共情工具的运用对传播效果的积极影响,以期丰富共情传播研究的视角、广度和实践意义。之所以选取该事件,是因为这是新冠疫情全球暴发3年后中国官学两界代表恢复全方位现场参与大型国际论坛的标志性行动,且伴随全球战略形势急剧调整,中国承压甚重,各方面传播经验表现得比较充分、鲜活。

一、第59届慕安会的基本背景

慕尼黑安全会议始创于1962年,起初是德国政论家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Ewald von Kleist)发起的世界防务大会,每年初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冷战期间,世界防务大会充当着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前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进行论战的场所。冷战后,世界防务大会先后更为慕尼黑防御安全会议、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直至现名,成为聚焦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年度防务论坛。进入21世纪,慕安会的关注点从欧洲安全事务拓展到全球防务和多元化的安全挑战,涉及反恐、防扩散、大国崛起等内容,因而赢得“防务领域的达沃斯”之誉。③

每届慕安会,欧洲和美国政要及战略安全领域高阶人士都会云集于此。出于对跨大西洋同盟体系的重视,美国往往安排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等到会,也有众多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组团出席。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外长、防长等高官也会到会,亚太地区国家外交、防务高官的身影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会议上。有鉴于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近年慕安会坚持邀请中国代表,中方逐渐形成了由外交部门负责人率团与会并发表演讲的惯例,智库学者参会也逐渐增多,在对外政策宣介和信息传播层面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

第59届慕安会于2023年2月17日至19日举行。这届会议在世界加速走向阵营化的异常复杂险峻背景下举办。一是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将满一年,俄乌双方僵持不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拱火”,利用各种国际场合大肆对俄罗斯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行舆论攻击。本届慕安会也一反惯例首次没有邀请俄外长与会;二是受乌克兰危机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能源、粮食、难民、核安全等危机加剧,世界经济衰退压力也不断增长,欧洲忧心忡忡;三是经过拜登政府上台两年来的密集操作和乌克兰危机的催化,跨大西洋同盟体系重新巩固,欧洲钻回美国和北约“保护伞”之下,但寻求“战略自主”的理想并未泯灭,对乌克兰危机的无限期拉长更深冲击欧洲安全秩序也心有忐忑;四是美国对中国展开的战略遏制没有因乌克兰危机而放慢脚步,拜登政府压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措施和在涉台湾、涉南海等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的行为不断升级,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就在第59届慕安会前不久,发生了美国使用武力击落中方误入美国上空的无人飞艇事件,拜登政府和国会共和党借题发挥炒作“中国威胁”,打乱了中美沟通议程,使外界对中美关系前景的担忧更加深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慕安会不可避免地聚焦乌克兰危机和大国战略博弈,变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情绪集中宣泄的场所。主办方则把“重塑愿景”(Re:vision)设为会议主题,以表达欧洲面对局势剧烈变动仍能影响国际秩序重构方向的期待。2023年度《慕尼黑安全报告》宣称,世界面临“修正主义”的冲击,正在进入争夺未来国际秩序的“关键十年”,同时全球南方地区面临更严峻的发展赤字,各国需要重新建构一个“自由且有序的国际政治新秩序”。④这些看法和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西方中心主义和国际政治权力转换思维的,自然而然与对中国如何运用不断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的高度关注联系在一起。中国以多角度、立体化的方式展现参与、发出声音、注入思想,主动平衡各方立场,做争取理解的工作,也就尤显必要。而且,新冠疫情三年,欧洲重新迎来与中国高官和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迫切希望聆听中国对当前变局的看法。

二、“ 中国之问”与“中国方案”

中方高度重视对第59届慕安会的参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出席大会中国专场活动并发表题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的主旨讲话指出:“站在历史演进的重要关头,人类社会绝不能重走阵营对立、分裂对抗的老路,绝不能陷入零和博弈、战争冲突的陷阱。”王毅强调,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更是时代前进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中国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中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将团结更多国家一道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的和平就多一分希望;各国共同致力于和平发展,人类的未来就能充满光明”。⑤

王毅的正面阐发契合“重塑愿景”会议主题,针对欧洲战略界对地缘政治动荡、国际格局转换和安全威胁多元化的普遍、严重关切,顺势发出“如何建设更安全世界”的“中国之问”,在此基础上作出包括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回归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重视发展的关键作用”等内容的郑重回答,进而强调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和平与发展两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王毅还就中欧关系明确指出:“中欧作为多极化进程的两大力量”,“如果我们选择对话与合作,阵营对立就不会形成;如果我们选择和平与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如果我们选择开放与共赢,全球的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我们对历史,对人类应当提交的答卷”。⑥这种话语构建有力呼应了欧洲“走自己的路”意识,鼓励其超越一头钻进美国同盟体系保护伞让渡外交自主权的路径依赖,发展更为多元、平衡、务实的全球战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深入人心,得到众多与会嘉宾的欢迎和赞许,成为对中国立场和观念进行共情传播的生动实践。

美國在本届慕安会上来势汹汹地显示了强大存在感,副总统哈里斯(Kamala Devi Harris)、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60多名国会参众两院议员、近30名军政部门负责人以及众多前政要和学者参会。他们穿梭于各个场合,其中多数人对中国很不友善,不遗余力地响应、贯彻拜登政府的对华竞争战略,散布“中国已决定向俄提供武器装备方面的军事援助”等虚假信息,试图抹黑中国形象,煽动恐华反华情绪,企图离间中欧关系,拉欧洲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面对美方的咄咄逼人架势,与会人数有限的中方人士不可能一一驳斥,且慕安会对中美均为客场,在会上激烈争吵并非上策,紧张的会议日程设计也没有给当面辩论留下空间。因此,能否不失时机见缝插针、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地进行批驳,考验着中方与会者的智慧和能力。

针对美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污蔑,王毅在中国专场活动中作了系统发言并现场答问,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和平解决危机的必要性,以及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的态度,预告中国政府将在乌危机一周年之际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⑦这一表态得到广泛传播,各方对中国即将发布的文件抱有很高期待。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莹在会场内外与欧洲国家政要、学者的接触中,针对欧盟对华政策调整过程中追随美国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竞争对手”(systemic rivalry)的倾向,以平和语气发出又一道“中国之问”:“你们提出与中国进行‘制度竞争,目的是如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才能之争一样,争出制度的优劣吗?若非如此,难道设想的是‘制度的替代之争?”傅莹进而表示,冷战后西方试图对其他国家搞民主制度输出,结果留下的不是战乱就是社会创伤,而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成功,这绝非任何外力可以撼动,当然也非其他国家可以轻易复制。⑧

中方与会者通过应答和主动提问发起澄清和质疑,在捍卫我方政治尊严、回应各方关切的同时,对一些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无端臆测而编织的话术直接挑出其逻辑漏洞,起到釜底抽薪效果。这同样也是一种共情调动,激发了欧洲人士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步步紧跟。经过交流,不少欧方人士以理解和同情的口吻表示,无论中国怎么做,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态度都难以改变,因为令美国焦虑的不是中国在做什么,而是中国的存在本身;欧洲在过去两三年很少有机会直接听到中国人介绍和解释国家的政策与做法,以至于对华认知更加偏颇,双方应继续沟通,认真面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⑨

三、中方学者的参会经验

在第59届慕安会上也活跃着中国学者的身影,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姚云竹、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研究员周波、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等积极参与各场专题讨论,尽可能多地传播中国信息,他们对共情工具的运用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合办边会、共享平台,变客场为主场,实现中方信息对国际舆论场的自然注入。全球化智库作为非官方合作伙伴与慕安会联合举办了“绿洲还是幻影:中美气候合作关系分析”主题晚宴,邀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联合创始院长杰森·波尔多夫(Jason Bordoff)作主旨发言,傅莹、姚云竹等中方嘉宾同场交流。⑩中方人士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不主动挑起大国对抗,也从不逼迫第三方在中美之间做选择,只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方学者介绍了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及为应对气变挑战所做努力,传递了中美气变合作不会因双边关系下滑而停止的信号,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和担当。这种叙事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运用数据和事实告诉世界“我们做了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并且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照顾第三方国家利益关切,有力发出了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声音,对冲了美国对华强硬派散布的虚假言论。

2.不回避敏感问题,专业人士说专业的话,把消疑释虑解惑工作做到具体层面。作为中国海上问题研究顶尖学者,吴士存在多个场合介绍了对南海乃至东亚海上安全局势的看法,围绕南海海上危机管控及秩序构建问题与多方嘉宾深入交流,明确指出动荡根源在于美国公开从幕后走上前台挑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以及一些声索国采取单边行动,希望各方明辨是非,理解和支持南海周边国家加强磋商沟通变南海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努力。11本届慕安会期间,中国学者对于涉疆、涉港、涉台、“一带一路”倡议、供应链安全、朝鲜半岛局势等外界关注的话题,不是躲着藏着,而是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逻辑呈现给听众,并且言之有物,使听众感受到了沟通的诚意和事实的力量,改变了现场一些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在有关问题上的偏见误解。

3.话语沉平实,讲述接地气,把工作直接做到人心里。姚云竹抓住欧洲人对乌克兰危机有可能升级为核战争的担忧,在参加“跨大西洋防务挑战及核安全秩序”专题对话时强调,理解“核秩序”应小心谨慎,不要认为是在“民主的核武器”与“专制的核武器”之间二选一,而是思考核武器与整个人类之间的关系。12周波接受“德国之声”(DW)电视台等欧洲媒体采访,广泛解读外界关系的涉华军事安全问题。关于乌克兰危机,他强调,中俄领土接壤,有漫长边境线,建立友好稳定的双边关系符合两国利益;乌克兰危机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希望俄乌双方尽早停战,西方不应要求中国选边站队。13这些话语被欧洲媒体广泛报道,有效配合了官方层面的工作目标。讲好中国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传播中国人的价值观。对中国再有成见的人也是人,有人的朴素感情,对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理和事实不会生硬拒绝。

四、结语

共情传播是门沟通的艺术,需要在坚持立足本国价值、立场和利益的同时,尽量作些换位思考,兼顾他方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在讲述中用对方的语言习惯传播道理和信息,培养相互代入感,找到赖以实现谅解、形成共鸣的最大公约数。这门艺术要求客观务实,并不一定以完全改变对方看法为目标,而是尽可能地影响受众的逻辑方式、认知角度和信息丰富程度,促其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这门艺术讲究方式方法,要求综合、交替运用理性观念和感性信息,赋予宏大叙事以具体角度和人文温度,在讲原则的同时见坦诚、通人心,力求清风拂面、春风化雨、久久为功。

为加强对共情工具的运用,切实提高对外传播效能,有必要对我国的传播体系和从业人员能力培养制度作出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一要盘活机制,鼓励更多有追求、有素质的官员、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出席国际论坛、进行国际发表,以数量带质量,用规模促效应,向国际舆论信息池中源源不断注入中国信息;二要加强专业培训制度和国际公关事务咨询力量建设,向对外传播参与者多提供真实案例,多安排场景演练,不断提高传播主体的层次和素养;三要加快交叉学科建设,推动传播学与国际关系、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交融,切实提升对外传播的综合水平。

安刚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邀专家

「注释」

①徐明华、李虹:《国际传播中的共情层次: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路径》,《对外传播》2022年第8期,第53页。

②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中国政府网,www.gov. 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2021年6月1日。

③傅莹:《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第193页。

④Re:vision-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23,MSC, https://securityconference.org/ en/publications/munich-security-report-2023/,2023-02-13.

⑤王毅:《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在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专场上的主旨讲话》,外交部官网,https://www.fmprc.gov.cn/zyxw/202302/ t20230218_11027033.shtml,2023年2月18日。

⑥同⑤。

⑦《王毅:中国所做的一切就是劝和促谈》,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 n1/2023/0219/c1002-32626562.html,2023年2月19日。

⑧傅莹:《对2023年慕安会的三点印象》,澎湃新闻网,https://m.thepaper.cn/ newsDetail_forward_22046223,2023年2月23日。

⑨同⑧。

⑩《再赴慕安会!CCG举办官方边会 聚焦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全球化智库官网,http://www.ccg.org.cn/archives/73723,2023年2月18日。

11《吳士存:在慕尼黑感受欧洲复杂对华心态》,环球网百家号,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58484560487096153&wfr=spider&for=pc,2023月2月22日。

12《如何让世界更安全?背离促对话重沟通传统的慕安会给不了答案》,澎湃新闻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060920,2023年2月24日。

13《CISS专家团队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官网,https://ciss.tsinghua.edu.cn/info/yw/5859,2023年2月21日。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