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媛媛
(一)易出错的字——察“形”、想“象”,兴趣为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自由。在教学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并适当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指导学生把握整个字的特点,并根据字形特点大胆想象,将一个个方块字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可感的形象,探索出“学字词,编故事”这一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蜘蛛开店》一课的“商”字时,学生说“八张嘴巴”在一起谈话交流,才叫“商量”,突破了“商”字中不是“古”,而是“八”加“口”的难点;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的“暖”字时,学生编故事“太阳热烘烘(日),小朋友(友)手(爪)抓一顶帽子(‘友字上的一‘横)戴在头上”,解决了“暖”字右边不是“爱”的难点。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兴致勃勃。因为眼前的字不仅仅是“字”,更是一幅幅“活”的“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不再呆板僵硬、千篇一律,它们“风情万种”,在不同的字中能化身为不同的形象;它们“诡异多变”,只要学生想象力足够丰富,想象所激发出的创造力就会让他们品尝到自主识字的快乐。
(二)易混淆的字——明“义”辨“异”,方法引路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读音相同,字形完全不同,如“易”和“意”,这类同音字可以通过在不同语境中的出现,让学生了解字义及其使用范围。另一类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近,往往是基本字加個偏旁或换个偏旁,如“跨”和“挎”,这类字学生出错率较高。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理解偏旁所表示的意思,依据形声字的规律,了解形旁表义的作用。另外,还要对易错的形近字做适当比较。例如,比较“跨”和“挎”时,可引导学生用表演来区分意思。比较“辩”和“辨”时,在明确意思后,可出示一系列相关词语,如:争( )、( )论、分( )、( )解、( )别、明( )是非,让学生选字填空。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能强化其对字义的理解。
针对低年级学生易写别字的现象,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指导学生明确形声字形旁的意思。“辨析比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辨”出异点,“比”出不同,学生才会越来越明朗。
(一)释义——词“境”在切磋中“敞亮”
“教学有法”,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法则有两个:一是要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点;二是要把握词语的特点,每一个词语都会有一种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1.画简笔画,“神似”胜于“形似”。教学“一泻千里”时,教师请学生上台画出词语意境,一生画得瀑布又矮又小。其余学生纷纷提意见:“画得高一点,从黑板顶部开始,有千里高呢!”“画直了,不能弯!从那么高的地方一下子倾泻下来,不是沿着山道缓缓流下来。”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下,寥寥数笔,“一泻千里”这个词化身为一帘雄壮的瀑布,从天而降,飞流直下。
2.借助图片,化“抽象”为“形象”。图片出示时机也有讲究。学生比较陌生的词,适合首先出示图片,比如“硅藻”和“甲藻”,要以图片促认知;而针对学生已有一定感性经验的词,就适合在他们放飞思维后再出示,从而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如学习“春暖花开”一词时,要培养起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让他们逐渐喜欢上文字,就要让文字在他们的眼睛里生动活泼起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后,文字才能慢慢沉淀在他们的心田。在学生纷纷畅想春的美好时,笔者出示一组“春暖花开”的图片,恰到好处地使想象着落在图画所呈现的绚烂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的走进了春天,无不兴致勃勃,朗读的效果也有了质的飞跃。
3.巧用实物,舍“远”求“近”。教学“俊俏”一词时,一生说“俊俏”就是“英俊”。换了一个同样含有“俊”字的词语,这是一种释词的方法,但换对了吗?我指着一女生说:“她是个俊俏的小姑娘!”我又摸着一男生的头说:“他是个英俊的小伙子!”男生心领神会,抢着发言道:“老师,我知道了!俊俏是用来形容女孩的,是漂亮、好看的意思。英俊则形容男孩,是神气、精神的意思。”如此教学,词语不再是抽象的,遥不可及的,而是与身边的“实物”或“实景”对接、融合,这不正是最完美的学习境界吗?久而久之,释词时,学生也习得了从生活中去找“线索”的方法。
4.借助表演,化“静”为“动”。《海底世界》一文中“反推力”一词的理解是个难点。我首先请两个学生上台,一人演“乌贼”,一人演“水”。我当解说员:乌贼向前喷水,水向后退的同时,也给了乌贼一股力,这就是“反推力”。借助这股力量,乌贼能迅速后退。然后,我请同桌互演,切身体会反推力,感受海底动物的聪明。表演,总能让低年级学生沉浸其中;表演,更能让一个个词语变得生动。
5.联系语境,上下“求索”、左右“逢源”。词不离句,只有在句子或段落的完整语境中,才能品出词的真意。词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替换、删除、添加、调序等方法,可带领学生感悟到词语的独特与巧妙。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中“沐浴着阳光的小草”一句时,我问学生“沐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洗澡”。“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小草在阳光中洗澡?”我这么一说,学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随后我请学生读一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读完后,一生答道:“沐浴是指沉浸在某种环境中。”表扬了她后,我再启发学生:“沐浴着阳光,读读这个词组,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答:“到处都是阳光,阳光把小草全身都照得暖融融的。”我追问:“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想想,我们还可以说沐浴着什么?”学生纷纷回答道:“沐浴着妈妈慈爱的目光”“沐浴着老师的关怀”……一个词,往往并不止一个意思。联系语境,就能找到那个最贴切的解释。
6.辨析比较,“辨”出异同,“析”出真意。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激烈”一词后,我问:“我们还学过什么烈?”(热烈)“热烈的什么?”(讨论、掌声)我又问:“热烈地怎么样?”(欢迎、鼓掌)“强烈的什么呢?”(阳光、灯光)“猛烈的什么?”(炮火、攻击)“那么,激烈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呢?”(形容争吵、争论或战斗)“你能用激烈说一句话吗?”在比较中,学生看清了词语间的差别。明确了词义,才能正确运用。
(二)朗读——词“象”在音韵中“流转”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出的不仅仅是声音,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好文章要读,好词语也要读,让词语的“形象”和“意蕴”,由心出口,由口入心,最终落到心灵的深处。
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四组词语,每一组中的三个词语互相关联,各自表达一层意思。教师先让四个学生分别读一组词语,读完后,相机评价,在评价中说明每一个词的意思和感情。比如说第二组,要读得轻快,表现出人们随水花飞洒出来时欢呼的快乐。第四组,要越读越慢,越读越轻,读到“不肯离去”时,“去”字延长,读出人们的恋恋不舍、意犹未尽。四人读得好,其他学生肯定也想读。以情激情,全班分成四大组读,每一组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学生只有声情并茂地读,后面的学习才能顺风顺水。
笔者认为,写字指导的关键是“内”“外”兼修。“内”如果指教师自己的话,“外”就是学生;“内”如果表示课内,“外”自然就是课外。能写出一手好字,既需要教师以身示范切实指导,更需要学生沉心静气、认真练习;既需要教师课内精良的辅导,更需要学生课外大量的艺术欣赏与勤奋练习。
1.多看。周末父母常带孩子去看看大师的书画,去闻闻飘逸的墨香,参其法、觅其道。看得多,就会有比较。而正是在比较中,鉴赏力才能提高。学生有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有了对艺术的鉴赏力,就自然能形成对美的自觉追求。
2.多练。写前,我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字形,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独体字的主笔,以及合体字的结构占位;写时,保证时间,加强巡视,相机指导;写后,及时批阅,每写必评,引导欣赏,真正做到以评价促提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规划“十四五”规划“乡村教师专项”重点课题“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智趣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 XC-b/2021/16]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