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玉洁
《金字塔》是小学语文教科书首次采用的“非连续性文本”,它包括了《金字塔夕照》与《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文章,其中《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此案例教学以生活实践为目的,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创新应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以图画与文字等方式呈现,表现形式丰富,内容相对分散。那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不能有任何疏漏。
1.聚焦标题,切入主题。抓住文本中的小标题,可以清晰地理解全文。从“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和“建造金字塔时的埃及”两个小标题就可以看出,这篇文本包括了对胡夫金字塔和埃及的介绍。所以,教师以小标题为切入点,可以使文本的主旨明晰,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
2.细读文本,挖掘重点。文字是语篇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比如,“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才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年代,而且还暗示了在几千年内,从未有任何一座建筑的高度能超过胡夫金字塔,可见其建造技术之高超。所以,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可以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文本要传达的要旨,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3.阅读图示,厘清表达意图。图示常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其特点是概括性强、清晰直观、简明扼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其三维模型图示清晰、形象地显示了塔身的高度和边长,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再加上说明文字“因年久风化,塔现高约137米,塔基现边长约227米”,可以看出,胡夫金字塔正逐渐风化,塔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4.分析图像,发掘隐藏的信息。在阅读时,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通过对图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整篇文本的主旨。
1.对文本注释进行筛选,并将其定位。由于本课是教科书上首次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编者在课本的边上做了注释,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内容,比如课文中的批注有助于学生解答“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这个问题,进而推断出金字塔的构造。
2.总结个性化内容,精练补充。在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就学会了做批注。所以,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批注归纳出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工匠为了节约精力,把原木铺设在道路上,将大石头沿着原木移动。
3.根据材料信息,拓展想象。经过对文本注释的筛选和人物标识的总结和精练,学生大致明白了“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根据现有资料大胆猜测。比如,从“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等证据,学生就可以推断尼罗河上游的采石厂出产了大量的石头,然后通过尼罗河把石头运送到了建造金字塔的地方。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提供的信息很少,学生需要更多的资料来更好地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扩展“建筑金字塔”的内容,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古老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璀璨文化;还可以通过视频来辅助学生了解“金字塔的内部构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金字塔的内在构造。此外,辅助性的扩展阅读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多方收集信息。“金字塔”是怎么命名的?建造这么大的一座建筑,耗费了多长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进行整合,并给出自己的解答。
2.个性化的开发。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单纯的图表,又可以图表结合文字;既可以是生活中的消费清单,又可以是旅游中的地图。因此,学生可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开发:有些学生擅于画画,会运用文字与绘画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有些学生会用图表来表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有的学生懂地理,擅长分析地形,会利用思维导图来探寻这些建筑的奥秘。針对学生的个人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介绍,如旅游攻略、网站介绍、资料印刷等方式在课堂上展示。
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程中贯彻教学目标,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呢?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比阅读《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两篇作品,体会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其次,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反复思考,从而为学生进行文本转换打下基础。
教师要发掘日常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其特点进行精确掌握,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情境学习等方式,指导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丁家庄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