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华
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450044 E-mail:ghhe1208@163.com
随着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具有越来 越多的功能,如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网络支付、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再加之其便携性、交互性、即时满足性的特点,手机已成为使用率最高、普及率最广的互联网载体。截止2022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人均上网时长保持增长[1]。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重要群体[2-3],其手机使用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三年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的在线学习新模式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手机。合理使用手机有利于个体获取班务校务通知、实现课程的高效学和创新学、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等,否则会增加手机依赖的风险。手机依赖也称“手机成瘾”“问题性使用手机”,指个体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从而对手机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与依赖,导致其社会与心理功能受损[4-6]。手机依赖也是一种成瘾行为,具有和药物成瘾类似症状[3,5]。已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会引起眼睛酸涩、肩颈疼痛、手脚发麻等躯体症状[7],还会对个体生活、学习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睡眠质量[8-9]、影响学业表现[10]、诱发抑郁等负性情绪[11]、引发认知失败[12-14]等。
认知失败指日常活动过程中发生在记忆、注意和行为方面的微妙和常见的过失行为[15],例如记得去拿东西,结果到了地方却忘记要拿什么;上课时看着黑板却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这些过失行为不但影响个体正常的日常生活,还会增强拖延行为、降低学习效率或者工作效率,在某些特殊行业(如医院、交通)还可能引发一些事故。大学生群体中认知失败现象也较为普遍[15],给其生活、学业等带来不良后果。
研究表明,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能正向预测大学生认知失败行为[12-14],即手机依赖倾向越高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越容易出现认知失败。针对这种现象,Hadlington认为是个体长时间使用手机,其工作记忆容量减少,注意控制功能弱化所致[12]。依据Kahneman的注意的认知资源有限理论,注意是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这个资源总量有限,维持对目标信息的关注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持续性注意的失败源于不足的认知资源[14,16]。手机依赖者将大量认知资源消耗在手机载体里的活动中,分配给其他活动的认知资源就少,因此,难以持续关注到手机载体外其他刺激的变化,并对其做出正确反应,从而增加认知失败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手机依赖与大学生认知失败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路径。
自我控制是通过调节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而抑制和克服原有反应的能力,即抵制诱惑的能力[5,17]。相关研究显示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之间显著负相关[18],认为较低的自我控制水平往往预测着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抵制诱惑能力越高,代表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对手机的依赖水平就低,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自我控制的双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由冲动加工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决定,冲动加工系统推动个体追求奖赏而产生冲动行为,认知控制系统限制冲动而产生自我控制[5]。脑成像研究也表明,当人们面临某些特定的刺激时,冲动动机增强皮层下脑区功能的相对优势,导致自我控制失败;当自我控制由于执行其他任务而处于资源损耗状态时,会降低前额叶功能的相对优势,导致自我控制失败[19]。由此可以推断,对手机依赖倾向较高的个体习惯于手机带来的刺激与满足,一旦遇到来自手机的诱惑,冲动加工系统会推动个体产生较高的冲动;由于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诱惑过强时,个体的心理资源损耗难以让自我控制正常运行,从而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手机依赖程度对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自我控制水平较高能够维持清晰的意识状态,让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任务,并利用元认知策略对自身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调控,及时高效完成任务[20]。已有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对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21]。张亚梅等人解释高神经质个体容易发生认知失败时指出,由于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个体信息加工系统中的噪音较多,而且噪音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干扰,进一步影响执行功能从而引发认知失败[3]。胡月等人研究发现,处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的个体较为关注自身内在感受,难以维持对环境中目标刺激的注意;当需要对外界的目标刺激反应时,个体易被内在思考或想法干扰,无法集中注意目标任务,表现出更多认知失败[14]。当需要对目标刺激进行反应时,无论是系统噪音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干扰,还是受内在思考、想法所干扰,都归根于自我控制水平降低无法抑制干扰,进而导致认知失败。自我控制的资源有限理论认为,当自我控制所依赖的资源难以达到既定的自我控制表现标准,会导致个体在后续任务上的调节失败[22]。基上所述,本研究推测,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的认知失败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鉴于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能正向预测认知失败行为,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假设2,自我控制不仅能够预测大学生的认知失败行为,而且在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手机依赖程度、自我控制水平和认知失败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手机依赖影响认知失败的作用机制,能更好地回答手机依赖是如何导致认知失败这一重要问题,还能为相应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从河南省两所本科院校整班抽选485名学生作为被试,完成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认知失败量表。通过问卷星展开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最后获得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为94.8%。完成这些有效问卷的学生基本情况是:男生94 人(20.4%),女生366人(79.6%);被试年龄范围是18~24岁。
1.2.1 手机依赖指数量表 选用黄海等人修订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23],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该量表共17道题目,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4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计分的方法,选项“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分别代表1~5分。量表总得分表示个体对手机的依赖倾向,得分越高表示依赖倾向越明显。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88。
表1 各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性(r)
1.2.2 自我控制量表 选用谭树华和郭永玉修订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 Control Scale,SCS)[24],评估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该量表共有19个项目,包括抵御诱惑、健康习惯、节制娱乐、冲动控制和专注工作5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计分的方法,项目选项分别是“完全不符合、有点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依次评为1、2、3、4和5分;有4个项目(第1、5、11和14题)正向计分,其余15个项目反向计分。整个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控制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数是0.86。
1.2.3 认知失败量表 选用章麟编制的认知失败问卷(Cognitive Failure Questionnaire,CFQ)[25],调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简单任务时出现过失行为的情况。该量表共有18 个项目,包含注意失败(指在操作某项任务时,与之相关的注意力保持失败)、记忆失败(指在操作某项任务时,与之相关的记忆提取失误)和行动机能失败(指在操作某项任务时,与之相关的适当行为执行失败)3个维度。量表采用5级计分的方法,选项计分情况分别是“从不计1分,极少计2分,偶尔计3分,经常计4分,总是计5分”。量表总得分越高,表明越容易出现认知失败行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数是0.94。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自我控制水平和认知失败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采用Hayes的SPSS宏程序Process v2.13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抽取5000 个Bootstrap 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置信区间设置为95%。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1个,且第一个因子能解释变异量的27.05%,低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差偏差问题。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控制和认知失败3个变量的平均分进行分析,得出3个变量的3×3相关矩阵,见表1。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对手机依赖倾向越高,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越差;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呈显著正相关,即对手机依赖倾向越高,个体越容易出现认知失败;大学生自我控制与认知失败呈显著负相关,即自我控制水平越高,个体出现认知失败的现象就越少。
以手机依赖为预测变量,认知失败为结果变量,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 v2.13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见表2。检验过程中设置Bootstrap 抽样数为5000。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对大学生认知失败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49,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40,0.57]);手机依赖对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49,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56,-0.42]),自我控制对认知失败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47,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57,-0.37]);加入中介变量自我控制后,手机依赖仍然能正向预测认识失败(β=0.26,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17,0.35]);且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 的置信区间是[0.17,0.30],不包含0,表明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显著,即手机依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认知失败,还能够通过自我控制间接作用于认知失败。如表3所示,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值是0.23,占总效应量的45.94%。
表2 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认识失败之间的中介效应
表3 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分解表
结合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26]可知,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认知失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见图1。
图1 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路径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认知失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且手机依赖能够显著预测认知失败现象,即手机依赖倾向越高,个体出现认知失败的现象就越多,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2-14]。目前在校大学生,“00后”是主力军,由于从小接触网络,网络对他们的生活、娱乐、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7],“网络化生存”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减小,学校管理相对宽松,除了上课时间,几乎可以自由安排业余时间,面对大量的自由时间,学生往往会显露出茫然。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因具有便捷性、极速性和参与性,则成为大学生的“新宠”,使得手机移动传播成为普遍现象。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人使用媒介的动机主要是理解、娱乐和定向,即通过媒介获取不同时空范围内的社会信息,实现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交换,同时通过媒介获取娱乐信息,并通过信息消除不确定性,以通过信息理解实现对现实社会的信息定位和目标定向[27]。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个体在面对多种刺激时,会有选择地将注意资源分配到某种刺激上,产生注意偏向。日常生活中,个体越依赖手机媒介满足各种需要,越容易对与手机功能相关的信息存在注意偏向。那么,当个体在注意目标任务或执行任务时,容易被与手机相关的信息或行为分散,从而疏忽正在进行的任务,而且来自手机信息的依赖性也会降低个体整合信息和记忆信息的效果,进而引发认知失败。
结果还表明,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之间呈显著负向相关,手机依赖倾向能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这验证了假设1。针对高校学生的多项调查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没有手机时会出现不习惯、焦虑等心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成瘾”状态,即“无手机焦虑症”状态[27]。已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会像药物依赖一样,使人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27]。在现代社会,由于毎天高频反复使用手机,手机使用行为成为一种出现频率较高行为,手机也成为与自我高度相关的刺激物。Kahneman提出注意资源的分配与刺激的优先级有关,刺激的优先级由刺激的物理特性和目标相关性决定[28-29],与自我或目标相关的刺激会自动吸引注意力[30]。手机作为与自我高度相关刺激源[31],会影响个体注意资源的分配。当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到手机上,限制冲动产生自我控制的认知控制系统会“犯懒”,进而诱发自我控制失败。这一研究结果也支持了沉浸理论。依据沉浸理论,手机带来的即时满足和内在奖励使得个体容易“沉浸”在手机中,无法自拔[32]。对手机具有较高依赖倾向的个体会比低倾向者更容易关注来自手机的信息,同时产生愉悦的沉浸体验。当个体进入沉浸状态后,又会将大量的注意资源投入手机;而且手机本身融合多媒体的特性,个体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资源加工接受到的信息,导致自我控制的资源不足,从而降低自我控制水平。因此说,过度依赖手机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本研究发现,自我控制水平能显著负向预测认知失败,即当自我控制水平较高时,出现认知失败的可能性小;当自我控制水平较低时会促进认知失败的发生。有限自制力理论认为,在一定时间内,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总量有限且易耗,而且这种资源认知领域通用的,当自我控制资源不足时会导致各种问题行为。因此,当个体没有足够的资源用于活动目标或当前任务时,容易引发认知失败。自我控制也在手机依赖对认知失败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对手机的依赖会占用较多的通用注意资源,这使得一定时间内自我控制资源减少,降低自我控制的水平,自我控制水平高低与个体抑制冲动和自动化的行为反应能力有关[33]。当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个体难以专注于眼前的活动任务,易受到手机的引诱分心,导致在后续任务上调节失败,如造成注意力分散或者注意转移困难,致使个体在注意目标任务或完成活动时编码错误或提取错误等,从而引发认知失败。也即是手机依赖会通过降低自我控制水平从而引发认知失败,这验证了假设2。
本研究对于理解手机依赖对认知失败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新的探讨,丰富了有关认知失败的研究成果。手机依赖倾向较高的大学生会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手机使用,导致可利用资源减少,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在完成其他认知任务时表现出更多的认知失败。为了减少认知失败现象,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控制水平入手。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或加强,因此,建议个体通过加强日常训练或专门培训来提高自我控制水平,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个体对手机的依赖,而且可以减少认知失败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