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颖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深度学习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科目,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探究式教学是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调整自身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最终在深度学习中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本文从探究式教学应用意义出发,进一步探索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1 探究式教学应用意义
“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是广受学生们欢迎,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解决”,将其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之中,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重构物理知识体系,其成功感、体验感均能够在探究中得到满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2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当前大部分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仍旧停留在较浅层次,不利于深度学习的开展.笔者结合个人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意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以供广大教师借鉴参考.
2.1 预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奠定深度学习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解决”,为更好地奠定深度学习基础,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2].进而促使学生在情境的带动下激发自身探究热情,提升自主思考以及探究意识,根据探索得出问题的答案.
以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课题为例.
2.1.1 情境代入
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巧妙运用活动的方式进行代入,将班级内窗帘拉起,使得班級内形成一个密闭且光线昏暗的环境.接下来,教师利用光源直射于墙面之上,并利用双手模拟出不同小动物的形状,邀请学生观看墙壁上所投映的光影,通过形状猜一猜教师模仿的是哪种小动物.
2.1.2 质疑思考
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浓厚,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教师因势利导,借助“手影活动”顺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讨论.
问题1 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问题2 手影的形状为什么会随着手型的改变而改变呢?
2.1.3 猜想扩展
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各组成员观看教材图3-26以及图3-27,进而通过事实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结合学生所提供的猜想与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进行拓展,为大家展示《墨经》中有关于小孔成像的解释.随后,依据教学内容教师可持续提出“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人们能够察觉到光的传播吗”等更具深度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手段,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深度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2.2 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良好探究氛围,促进深度学习发展
学生是课堂中的重要角色,在探究式教学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直觉提出猜想,使课堂转变为知识交互的海洋,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深度学习,强化自身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例如 以八年级下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题为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读,教师设计以下教学目标:①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② 通过形变实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在班级中利用塑料直尺、铅笔、小车、磁铁等材料开展形变实验.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塑料直尺进行自主操作,通过力的作用观察塑料直尺形状,并提出自己的猜想.根据自主操作,学生提出问题:
(1)想要使得塑料直尺向下弯曲,施力方向应该?
(2)力作用于哪一点才能够相对省力地使塑料直尺产生相同的弯曲呢?
(3)怎样能够使塑料直尺的弯曲程度更大?
结合学生自主思考质疑所提出的问题,教师鼓励大家前往讲台尝试进行实验演示.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被重新唤醒,根据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以及作用点相关”这一基础理论.接下来,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利用铅笔以及小车尝试实验,并证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此种手段,学生在质疑与思考中将会迸发出全新的火花,自主探究收获答案的过程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进而实现理想化的深度学习目标,逐渐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3 强化合作交流,强化学生合作能力,提升深度学习质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三种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需求,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3].
在探究式课堂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强化合作与交流,在良好的氛围中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深度学习质量的作用.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科学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在实现深度学习目的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例如 以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课题为例.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使大家了解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将学生平均分成五大学习小组,并以诱导语言提出问题,促使各组成员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将铁块放在水中会迅速沉入水底,而利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体积庞大却能轻松浮于水面之上.相信大家都有着跟老师一样的疑问,物体的沉与浮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各组成员开展紧张的交流与讨论,并利用实验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在实验中各组成员积极参与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而后在班级内开展交流活动.
组1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玻璃瓶、塑料苹果都能够浮于水面,较重的物体则会下沉,我们认为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当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组2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现象,教材中将此种现象称为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处的一种静止状态.”
各组成员对本组在实验中所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与讨论,班级学习氛围空前浓厚.通过此种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深度学习质量,同时也能够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的作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的提升.
2.4 加强思维训练,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习目标达成
“联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或者一种知识技能在脑海中的浮现而唤起与之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或者创新式的想法的过程.在探究式教学中,拥有此种“联想能力”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地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有效构建知识点的联系,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加强思维指导及训练,促使学生在理性联想中建立核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进而实现理想化的目标,帮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渐找到物理探究的规律所在[4].
例如 以九年级上册“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课题为例,本章教学难点在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为何在滑滑板的过程中从高处滑下速度越来越快? 根据此问题引出动能相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大家仿照教师所提出的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思考,联想物理学中的能量大致是什么? 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随后,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通过探究逐步列举出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通过联想式的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相似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训练中,教师要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量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在保障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大家的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促使學生在联想探究中系统化地内化所学知识.
2.5 完善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落实深度学习发生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策略更加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重点在于创新及实践,因此在评价观念、评价机制以及评价方法上教师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过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深度学习情感体验,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强化自我感觉、印象、评价以及调控,进而通过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探究式教学的育人功效.
例如 以九年级下册“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课题为例,本课中讲述了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以及能源的利用意义.在课程结束前十分钟,教师利用简短的时间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指导学生根据课堂表现给自己打分.
评价指标
(1)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之中,并掌握本课的新能源发展历史这一重点内容?(1~10分)
(2)能够对能源进行准确分类,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人类开发及使用能源的进程.(1~10分)
(3)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同伴积极交流并认真参与到每一次小组合作探究之中.(1~10分)
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学生能够将自我评价作为评价的主体,及时发现自己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参与意识不足、参与性较低等问题并加以改正.在学生完成评价与反馈后,教师则根据大家的知识技能、交流合作的融合性、深度学习的质量以及探究的实效性进行全方位评价,借此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能够进一步巩固探究式教学成效,促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自身总结与反思的收益性,促进理想化教育目标的达成[5].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重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依据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与本质进行处理与运用.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提问方式、学习模式以及评价机制,由此进一步提升探究式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自身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