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罗维尔,人类乌托邦的实验社区

2023-07-27 04:11Yinanaa
世界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乌托邦

Yinanaa

“黄金球”位于奥罗维尔的中心,表面由片片金箔夹层的碟片镶嵌成完美的球形,外围则簇拥着12片盛开花瓣形的小内观室。

在北欧居住时,我曾参加一些乌托邦式的实践——一群人买下或租下一块土地,自力更生建立“社会”。像我这样对此类实践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无偿劳动,获得免费食宿。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在大雨中使用锯子,制造简易木架,保护农田里亭亭玉立的树苗。一天下来,尽管穿着雨衣也浑身湿透,筋疲力尽。当我们终于坐下,喝着用边角料木柴架起的大锅煮的蔬菜汤时,我确实感到劳动将我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连简单的蔬菜汤都香气四溢了。

不过,当我了解到一个人口、面积和历史都远超此类小型乌托邦的实验社区时,才开始深入思考“乌托邦”到底意味着什么——位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奥罗维尔(Auroville)在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慷慨地容纳着来自50多个国家的3300人。这里没有国籍,没有法律,没有宗教,没有货币,没有私有财产,人们以共同体的方式探索着人类和地球可持续的未来。

这样一个国际实验社区的理念来自印度著名的哲学家、革命家和诗人斯瑞·奥罗宾多和他的精神伴侣,同为哲学家的密那·阿尔法萨,后者也被奥罗维尔人称为“母亲”。在战火纷飞、激烈变革的上世纪前半叶,这两位哲学家主张的内观和灵性生活吸引了大量追随者。1968年,在“母亲”的倡导下,一些人来到今天的奥罗维尔,开始建立他们心中的理想和精神之城。

“黄金球”是一个内观中心,内观者沿螺旋形楼梯进入其中,叩问自身的灵魂。

阳光自球顶照进球内,经由一颗水晶球折射进各个角落,象征人类精神与天空、大地和宇宙深刻联通。

“创造一片阴影”

1968年的奥罗维尔还是一片沙漠——这话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由于气候炎热和水土流失,那里寸草不生。没有树木,动物也不肯驻足,偶尔有鸟儿飞过,也无树枝可停留。因此,初到奥罗维尔的人们首个工程便是“创造一片阴影”。先行者们建立蓄水池,将收集到的雨水注入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将椰树纤维缠绕成团,放在土壤和堆肥之上,吸引白蚁。在白蚁的活动下,土壤变得松软,便于植物扎根。双管齐下的5年后,已经消失的南印度本地植物渐渐回归成林,动物也前来安家,进一步丰富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动物的粪便也成为珍贵的能源。

复苏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奥罗维尔始终如一。今天,半个世纪悄然过去,奥罗维尔的生产、生活和建筑工程均采用自然中可取的材料,电力来自清洁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并建立了完整的废水回收和垃圾回收体系。

先引入一片阴影,然后创造一条银河。“母亲”与法国建筑师罗杰·安杰合作设计了奥罗维尔的蓝图“银河计划”。这是奥罗维尔人类团结理想的建筑体现——根据这个计划,奥罗维尔的精神中心“黄金球”和行政区域居于城市中心。围绕“黄金球”,居住区、文化和教育区、工业区和国际区应当呈螺旋形展开。建筑群如星河般,与占城市面积75%的森林、绿地互相缠绕。

不过,这个计划中目前只有“黄金球”落成。“黄金球”(Matrimandir)在梵语中意为“圣母殿”。但它并非一个宗教建筑,相反,它是一个内观中心,表面由片片金箔夹层的碟片镶嵌成完美的球形,外围则簇拥着12片盛开花瓣形的小內观室。内观者沿螺旋形楼梯进入其中,叩问自身的灵魂。阳光自球顶照进球内,经由一颗水晶球折射进各个角落,象征人类精神与天空、大地和宇宙深刻联通。

以半个世纪的人力物力建造一处没有“实用价值”的建筑作为城市的中心——这或许在现代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黄金球”提醒着现代人,人类的进步不只在于科技和物质的丰盛,还在于内心的充沛和精神的升华。任何外在的变革都应以灵魂的革命和人性的充实为依托。

回归自然,为“团结”而行动

“黄金球”之外的“银河计划”还停留在概念图纸之上。如今,如果你俯瞰奥罗维尔,会见到风格各异的小型建筑群星罗棋布在森林之中。可以想象,其中居住着专注于各种实验和实践的微型团体。奥罗维尔的魅力正在于它允许人们以自愿自觉的原则加入、生活和离开。它期待着居民的无私奉献,但这里没有任何强制措施。奥罗维尔从来不缺形单影只的避世者和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他们也在这里得到照拂。

奥罗维尔的农业、手工业、文化产业、教育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每月会将大部分利润缴给奥罗维尔中央基金;此外,还从印度政府和民间以及海外,持续获得捐助。因此,尽管奥罗维尔没有私有财产,但在个体和集体层面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有职位的居民每个月能从中央基金领取约210欧元的“工资”。当需要用餐或领取物资时,居民登记自己的姓名、一串四位数的“证件号”和自己领取物资的内容即可。

在人们的印象中,“乌托邦”往往是无忧无虑的人间乐土。但奥罗维尔并不是“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天堂。奥罗维尔人并不躺平。相反,他们充满信念地劳动和工作——根据“母亲”的教导,在共同体中工作即是在奉献中实现自身。

在奥罗维尔的纪录片里,仅是“食”一项,你就能看到来自南美洲的建筑师成了社区食堂阿姨,来自法国的工程师在设计能源利用率更高的炉灶,来自以色列的厨师正在探索用路边野草烹饪,把需要更高运输成本的土豆“赶出”人们的食谱。在奥罗维尔,有人在专注本业,发挥专长;有人着意抛弃本行,实验未知;有人则根据奥罗维尔社区的需求,学习社区需要的技能,以服务奥罗维尔。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并存,但“让奥罗维尔更好”的愿景让他们各得其所。

在西方哲学中,关于“自然状态”的讨论遵循两个传统:霍布斯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会争抢有限的资源而自相残杀,也即“人对于人是狼”;而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自给自足,互不干扰,安谧宁静。而奥罗维尔,尽管强调回归自然,却倡导人们为“团结”而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奥罗维尔更像是中国古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的现实版本。

“活的实验室”

荷兰人类学家安娜玛丽·摩尔曾提出“照护的逻辑”来对照现代社会的基本逻辑之一:“选择的逻辑”。根据“选择的逻辑”,现代人作为个体运用理性不断选择,在共同体中生活,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而“照护的逻辑”则关注如何为共同体中的个体创造“选择的可能性”。“照护的逻辑”指出,并非是我们作为个体组成共同体,而是我们生而在共同体之中,分享着作为血肉之躯的脆弱。因而,仅仅选择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互相照护,才能繁衍发展。

在我看来,奥罗维尔的人们正实践着“照护的逻辑”。奥罗维尔的“公有”并不只是想象中的一种社会形态,其“共享”也并非哗众取宠的商业或文化模式。可以说,人们正是出于“分享”的愿望,才聚在這里。在奥罗维尔,森林是共享的,造林计划的森林没有篱笆,与周边村落的庄稼连成一片。教育是共享的,周边印度人的孩子进入奥罗维尔的免费学校,和奥罗维尔“全球公民”的孩子们一起接受创新教育。奥罗维尔人更将教育实验推广到周边村落,在那里建立学校。正因互相关怀,选择来到奥罗维尔的人才能选择他们要从事的工作、提供的服务和实践的生活方式。“共保护”和“共发展”互相依存,让奥罗维尔深深扎根于印度南部,并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一种可能性。

在奥罗维尔,生活着不同年龄和国籍的居民。

根据奥罗维尔的“银河计划”,“黄金球”和行政区域居于城市中心,围绕“黄金球”,居住区、文化和教育区、工业区和国际区应当呈螺旋形展开。建筑群如星河般,与占城市面积75%的森林、绿地互相缠绕。

行文至此,我依然不能完全回答本文开头“乌托邦是什么”那个问题。但我想,乌托邦一定不是美丽的语言、精修的照片和宏大的口号。它存在于行动之中。正因乌托邦最初存在于遐想,理想主义者们才会穷尽心血将乌托邦带到人间。

在“母亲”的设想里,奥罗维尔将发展成为一个50000人的城市。如今,奥罗维尔的人口以约每年100人的速度增长。从3300到50000,可以预见,奥罗维尔会像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所有乌托邦那样,在扩张中迎来诸多挑战:住房紧缺,资源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加剧……但那些聚集在奥罗维尔的人们,也将继续用他们口中这个“活的实验室”(living laboratory)憧憬一个可持续的、充满灵性的人类未来。或许在不久或很久之后,奥罗维尔会灰飞烟灭,但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依然会为1968年奥罗维尔启动时,人们的宣言感动——

“奥罗维尔属于全人类,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国家、宗教或个人。

奥罗维尔的目的是成为一个超越信仰、政治和国籍的全人类和谐居住的普世城市。

奥罗维尔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团结。

奥罗维尔将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地方,通过教育、文化交流和研究来促进人类意识的发展。

奥罗维尔将努力实现可持续生活,将个人需求与社区福祉相协调。

奥罗维尔将成为一个具有精神意义的地方,个人可以追求自己的精神进化和成。”

(责编:刘婕)

猜你喜欢
乌托邦
恐龙河谷:幻境乌托邦
从冷战到乌托邦:《四门城》的政治主题释读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反乌托邦的诞生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乌托邦
生物准则城市:乌托邦或桃花源
农产品电商圈的“乌托邦”
《格列佛游记》:让人笑让人哭的乌托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