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梅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检验科,河南 信阳 464000)
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低热、肝区疼痛、食欲不振、腹胀等。随着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进展可出现肝纤维化,进而发生肝硬化,增加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1]。因此,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精确的预测肝硬化的发生对判断病情,及早给予临床干预,是临床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肝穿刺活检是临床常用的诊断肝脏疾病手段,并可推断病变程度和活动性,但在穿刺活检过程中对机体创伤性较大,并可能引发穿刺部位感染、肝脏出血、胆汁瘘等并发症,导致部分患者不易接受,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局限[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无创指标在预测和评估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具有显著效果[3]。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类糖蛋白,是评估肝脏细胞损伤情况参考指标之一。周晓君等[4]研究发现,CHE与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有关。基于此,本研究探讨CHE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对进展为肝硬化的预测价值。
前瞻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5]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并经肝组织学检查证实;②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硬化;②合并药物、酒精造成的肝损伤或其他病毒性感染等;③合并肿瘤等全身重大疾病;④合并肝外纤维化相关疾病。(3)脱落标准:随访失访。根据上述标准共纳入医院收治的12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健康对照组。
1.2.1肝硬化判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随访1 a,在随访期间临床诊断符合《肝硬化诊治指南》(2019年版)[5]中的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即符合下列4项中1项及以上即可确诊。(1)病理检查符合肝硬化诊断。(2)内镜显示消化道异位曲张或食管静脉曲张,并排除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3)CT、B超、磁共振检查等提示符合肝硬化特征。(4)以下血清指标中有2项或以上异常:①排除非肝脏原因,白蛋白(albumin,ALB)<35 g·L-1;②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100×109L-1;③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PLT比率指数评分>2分;④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或其国际标准化比值>1.3。
1.2.2一般资料收集
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和统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饮酒情况、抗病毒治疗情况。
1.2.3实验室指标检验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10 mL,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后,以3 000 r·min-1转速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法国STAG公司)及配套试剂盒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采用美国Bio-Bad全自动酶标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CHE及ALB水平;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型号为XE-21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GO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
对照组性别、年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H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一般资料及CHE水平比较
随访1 a内,12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89例患者未进展为肝硬化,占比70.63%,37例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占比29.37%。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饮酒情况、抗病毒治疗情况、FIB、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APTT、ALT、GOT水平均高于非肝硬化组,PLT、CHE水平低于非肝硬化组(P<0.05)。见表2。
表2 肝炎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情况作为因变量(非肝硬化=0,肝硬化=1),将表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APTT、PLT、CHE、ALT、GOT)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PTT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OR>1,P<0.05),PLT、CHE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保护因素(OR<1,P<0.05)。见表3。
表3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情况作为状态变量(非肝硬化=0,肝硬化=1),CHE水平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HE水平预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AUC>0.7,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见表4。
表4 CHE预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价值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因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而进展为肝硬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6]。因此,及早发现疾病进展临床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阻止病情进展是当前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APTT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PLT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保护因素。ALT、GOT水平虽是监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向肝硬化进展的重要指标,但并非肝损害的敏感指标,无法完全反映肝脏病情程度,进而无法预测肝硬化的发生[7]。PLT是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参数之一,肝脏损伤可对血小板生成素造成干扰,引起血液中的内毒素清除能力下降,而内毒素可诱导血小板激活和凝集,进而引起PLT异常,改变血小板的形态,进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碍[8-9]。同时,机体凝血功能受限,导致凝血因子数量减少,降低维生素K吸收,导致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前体转化活性凝血因子障碍,进而降低凝血因子水平,造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APTT延长[10]。但上述指标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中缺乏特异性,故仍需探寻其他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CHE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肝硬化组患者CHE水平低于非肝硬化组,提示CHE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呈低表达。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E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保护因素。分析原因在于,CHE由肝上皮细胞释放和合成,当肝实质细胞受损时同时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肝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数量减少,CHE合成减少,酶活力下降,而有研究指出,其下降程度与干细胞损害程度呈正相关[11]。此外,CHE可维持肝上皮细胞内质网功能,水平降低则表明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肝脏受损,提示肝脏有恶性质变[12]。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CHE预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进展肝硬化的AUC>0.7,表明CHE表达情况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进展肝硬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因此,临床上可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CHE水平变化进行密切监测,结合临床其他检查明确有无肝硬化进展,必要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精准治疗,阻止疾病进展,避免或减少肝硬化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CHE呈低表达,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保护因素,可有效预测患者疾病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