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锦辉
“非文章类语篇”是新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完成一定交际任务的词、句、段等语言交际单位,主要包括语句性语篇、语段性语篇,既“非文章”又“似文章”。“非文章类语篇写作”就是根据有关要求进行文字写作,借助思维表达,形成“非文章类语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非文章类语篇写作”随处可见,试卷上的论述题、一份简历、一段祝福语、一则宣传语、一副对联、小结、反思、计划、点评、调查报告等都是非文章类语篇写作的形式。
“非文章类语篇写作”有别于传统的“学习写作”,它侧重于“通过写作来阅读”。它的提出有助于纠正狭隘的写作观,有助于拓宽单维学习力,有助于拨正静止的知识观,并有利于构建一个体现读写相生的新型语文学习体系,开拓一条“以文化人”的写作育人新路径。那么,“非文章类语篇写作”有哪些具体实现路径呢?笔者以为可以创设三种情境实施。
“情境”是语文界的高频热词。然而对“情境”写作的表述,还是相对狭隘,依旧局限在“写文章”的框子里,“情境写作”在教学中的体现还不够充分。事实上,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发生。
如笔者教授《春》一课中的比喻句时创设了以下情境。
(第3 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第6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请从大自然中选取你最爱的一景,用三个含比喻的短句,将它的形或色描述下来。
再如笔者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两个写作任务:
任务一:苏轼会是理想的同行者吗?
任务二:对话苏轼,发出邀请。
以上任务都是教学情境下的“非文章类语篇写作”,既有趣味,又激发思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本情境下的“非文章类语篇写作”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包括概括、想象、归纳、逻辑、对比、批判等多种思维过程。学生需要动用思维,进行信息整合、材料加工、演绎表达等。文本情境下的“非文章类语篇写作”主要是试卷上特定的文本情境下的“阅读—理解—概括—表达”,题型包括概述要点、词语解释、语言转换、图文转换、赏析词句含义、赏析写法特点、赏析修辞手法、赏析表现手法、分析作者情感、分析人物形象、朗读设计等。这都是需要在一定文本语境下进行的“非文章类语篇写作”。这类写作指向非常明确,表达要清晰、简洁、准确、有层次、表意集中。近年中高考试卷上的“语文表达之图文转换”颇具典型性。
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学生在这个文本情境下,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中心话题是“中华文化体验”,然后观察出据此生发的三个讲座、三个活动,最后落在语言表达上,经历了“阅读—理解—概括—表达”整个思维过程。
生活情境下的“非文章类语篇写作”就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校本化、生活化、生态化的角色体验、文本迁移,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观察感悟触发灵感,启迪思想,从而创设出“内在的欲望和外在的表达”相一致的非文章类语篇。这类语篇内容贴近生活,表述精练清晰,形式灵活多样,篇幅短小精悍,写作用时较少,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主要用于处理具体事务、交流情感志趣、传递具体信息。这类写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真实,它是基于事实的写作。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写出真我。
有段时间学生都在阅读《简·爱》,笔者让他们先写《TA 不一样》,再写《我的爱情观》的片段。有学生这样写:
TA不一样
她不一样。额前整齐的刘海,脑后长长的麻花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个头不高,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学生,甚至还有些呆。她就是我们班的班长。不要看她长相平平无奇,她可不一般,浓缩的都是精华。别看她平时做事慢,总喜欢拖拖拉拉的,学习上可并不慢。她做题时,思路清晰,标注仔细,笔走如飞。最让我羡慕的是她那微带着连笔的一手好字,乍一看,刚劲有力,但细瞧,却是横竖撇捺皆柔情似水。她成绩优异,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年霸占班级第一宝座,其他同学只能琢磨如何争夺第二。
我的爱情观
不是一时起意,犹犹豫豫,忽冷忽热,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坚定决心。不贪一秒心动,两秒人走茶凉,华而不实,甜言蜜语,而是平平淡淡,细水长流和来日方长。不是贪图美貌或财富,失了本心,而是阅人无数后仍觉万分喜爱,他人不敌,永远都是最独特的那一颗明星。不当作辅佐自己的无情工具,实现梦想长路上的牺牲品,自己的所有物,而是一样有情感,拥有灵魂的个体。不是左右猜疑,而是相互欣赏与包容,融化心中的坚冰,共斩前行路上的荆棘。坚定,平淡,长久,欣赏,真诚,尊重,信任,包容。不求风流倜傥,不慕家财万贯,只求志同道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方是最理想的爱情。
“非文章类语篇写作”的实践操作当然远不止以上这些,我们仍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去破解“语言运用”“真实的情境”“变革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品质”“以文化人”等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