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镜头意识

2023-07-26 21:11黄宬程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

黄宬程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镜头意识;镜头语言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写实类影视艺术,主要通过对真实场景的画面与声音的拍摄,来向观众传递真实信息,表达真实感受,故而在纪录片的拍摄中,摄影师对于镜头语言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摄影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镜头意识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拍摄技巧,从而为人们呈现更为真实、丰富的纪录片作品。

摄影师镜头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从文化层面而言,因纪录片题材大多基于各种精神文化与历史文化拍摄,很多拍摄题材会清晰反映一个时代真实的历史状态及社会环境。而镜头意识则是纪录片效果呈现的关键所在,良好的镜头意识可将地区文化通过镜头真实展现出来,这不但对于影片本身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广大观众世界观与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镜头意识也是摄影师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文化纪录片离不开创作者的精心打磨,而其核心来源则完全取决于影片摄影师的拍摄技巧与职业道德。所谓对作品的精心打磨,则是在拍摄过程中用心策划每个拍摄步骤,不断增强自我专业技能,并根据实际拍摄场地思考最为适合的拍摄角度、拍摄地点及拍摄方法,不断思考什么样的影片呈现方式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切不可为了过度追求艺术效果而脱离现实。因此,镜头意识便成为了摄影师拍摄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掌握镜头意识,便可抓住拍摄重点。

摄影师镜头意识要素

主体意识

摄影师在纪录片拍摄和创作过程中,其主体意识必须体现在纪录片故事叙述环节,即使用镜头语言将纪实故事全部具体展现,此期间无任何解说和字幕说明,这对摄影师而言也是一种极其富有挑战性的拍摄方式,特别是将故事画面在有限时间内全部展现出来对其整体拍摄难度极大。通常在拍摄时,摄影师仅能通过人物表情与动作拍摄的方式阐述整个事件过程,而整体拍摄效果并不具备艺术内涵,更无法引发观众对于整体事件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故而,摄影师必须在拍摄过程中与创作者进行各种拍摄细节交流,真正明确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运用自身丰富的拍摄经验与职业素养,真正实现照片拍摄与故事创作的完美融合。如在进行美食类节目纪录片拍摄时,可运用制作、加工及采摘等方式营造美食画面,并将我国劳动人民的朴实与勤劳充分展现出来,再通过一系列艺术渲染和创造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编导意识

强化编导意识的根本在于节目创作的主体意识,良好的编导意识是体现摄影师细节处理能力的关键,通过细节处理结合故事情节从而充分体现节目内涵。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也是评价编导能力好坏的基本条件,就摄影师而言,对于各种事件及人物的跟踪拍摄都应及时与编导沟通交流,充分了解编导意图,从而保障纪录片整体拍摄工作有序进行,并将摄影师个人独有的编导意识融入其中,注重对事件和人物细节的追踪处理,并与编导人员一起进行各个分镜头照片的剪辑和拼接工作。除此之外,摄影师若想具备良好的编导意识,首先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不断丰富自身阅历。丰富的阅历使人能够透过表面而发现事件的内在核心,从而拍出更加生动、真实的纪录片作品。

抓拍意识

摄影师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在最短时间内识别拍摄重点,清楚意识到抓拍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抓拍意识,而不是一个完全听从编导的“执行机器”,对拍摄作品通过运用各种抓拍方法实现与创作者理念相吻合的艺术效果,即使处在杂乱不堪的拍摄现场,依然能夠捕捉真实的热点镜头,从而为人们呈现最直观的情感体验和视觉效果。故而,摄影工作人员自身必须具备随时变换镜头拍摄角度的能力,从而使纪录片整体拍摄画面变得更加流畅、真实。如对当地拍摄对象进行采访时,因拍摄对象本身并非专业演员,在面对摄影镜头拍摄时难免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影响整体拍摄效果。因此,摄影师必须充分考虑拍摄对象的情绪,合理调整拍摄角度与拍摄时间,为拍摄对象营造一个放松、舒适的拍摄环境,从而增强拍摄效果与艺术内涵。很多纪录片拍摄环境并非缺少艺术内涵,而是工作人员欠缺捕捉艺术内涵的技巧和速度,缺少发现艺术内涵的意识和眼睛。因此,摄影师必须将自己的眼睛作为实时捕捉艺术内涵的工具,通过抓拍方式将拍摄对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点滴真实记录下来。

互动意识

互动意识也是摄影师镜头意识中的关键所在,针对部分非主动性故事的拍摄活动,特别是针对那些偏厚重题材的纪录片,若想实现丰富的艺术深度和高度极为困难。摄影师若想通过某个拍摄事件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就必须从根本上了解观众需求,而了解观众需求的最佳方式便是与观众形成有机互动。如此一来,所拍出的纪录片才能真正触碰到观众情感,进而打动观众。观众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主体所在,这本身就说明了观众与电视纪录片拍摄必须拥有一定的互动过程。而作为摄影师而言,必须将自身岗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与电视台方面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在多个层面把握观众需求,在增强自身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质量。

电视纪录片拍摄实例应用技巧

拍摄策划

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将真实场景拍摄记录,经过一系列艺术加工后通过电视播出传达给观众,是电视纪录片影视艺术的核心所在。因纪录片拍摄过程均为实地拍摄,不存在剧本和演员,若想将真实画面完美展现给观众,则必须结合相关档案合理制定拍摄计划。以湖南广播电视台曾经播出的一档电视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例,该节目组拍摄团队经过对我国青年们身边的一些真实故事进行研究和收集,在对节目拍摄对象和拍摄区域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对其所在地区政策、环境及其他潜在负面因素进行反复拍摄演练,并基于整体节目视觉角度框架下,对真实运镜、人物刻画、环境氛围及故事专场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策划工作。为尽可能缩短拍摄时间、提升拍摄效果,必须对相关拍摄地区及人物具备充分了解,不仅需要了解拍摄对象的个人性格、工作方式及生活经历,还需充分掌握人物所在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现状等内容,从而使社会环境与人物故事形成有机结合。摄影师在按照策划到达拍摄区域后,并未第一时间进行拍摄工作,而是与当地拍摄对象一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在生活相处过程中逐渐了解他们的性格、工作及日常交流方式等,以便为后续拍摄工作奠定基础。通过一番细致入微的了解后,摄影人员在到达拍摄对象日常工作区域时,始终与其保持一种默契的距离感,从而便于拍摄大量人物日常工作时的真实情感和工作行为。

构建拍摄故事的艺术美感

纪录片崇尚拍摄最为真实的人物场景,通常将纪实性作为主要拍摄原则,并尊重拍摄区域故事人物及历史环境的真实性,不可为了过度追求拍摄艺术效果而刻意曲解或拔高故事内容,但尽管如此也不能为了过度追求真实性而将拍摄对象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琐事原貌复制。面对环境相对复杂的境外拍摄区域,摄影人员必须通过自身独特目光结合专业技能,对各种体现人物及区域特征的关键点进行精准捕捉和拍摄,秉承精益求精的拍摄原则,在保障场景真实的前提下,拍摄出具有艺术效果的镜头段落。因本次案例电视纪录片拍摄地点为东帝汶,该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相对落后,奔赴异国他乡的农业专家不但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持,还会切实帮助当地人做一些收玉米等方面的工作,因拍摄大部分在农田进行,摄影师不仅需要保证整体纪录片拍摄艺术效果,还必须在整体拍摄过程中忍受各种蚊虫叮咬所带来的痛苦。考虑到农田区域空间较为广阔,拍摄人物活动范围相对较大,故而采用长焦镜头与广角镜头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拍摄,通过不同场景、角度的组合替换不断拓宽拍摄视角。广角镜头普遍拍摄视角范围较广,可对区域内各种突发事件及拍摄热点进行快速抓拍。而长焦镜头拍摄方式对于拍摄空间画面压缩较小,可在不干扰拍摄对象行为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远程镜头拍摄捕捉。摄影师将拍摄地选在距离拍摄对象相对较远的位置,趴在附近停靠在路边的一台拖拉机引擎盖上进行拍摄,从而增强整体影片拍摄的视觉效果,为增强观众对拍摄区域的认同感,摄影师甚至将鱼眼镜头最大限度贴近正在作业的农业设备进行近角拍摄,从而突出地区居民虽然做着十分辛苦的工作,但仍不失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在本次记录拍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两位摄影师在拍摄环境背景时,均选择了8-16mm镜头焦距,针对人物拍摄方面则采用24mm镜头焦距,而动作情节拍摄时分别采用了50mm和35mm镜头焦距。此外,针对细节抓拍方面,还在现场布设了100mm至400mm的变焦中长距离镜头进行拍摄。采用中长镜头进行细节抓拍时,虽然其拍摄范围较广,但很容易因镜头景深过浅而导致焦点丢失,从而使整体拍摄画面丧失原有的锐利度。故而,在拍摄现场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摄影人员并不会采用F2.8最大光圈进行拍摄。而针对特写、近景及中景画面拍摄,则采用景深范围相对较广且画质相对较高的F5.6以上设备光圈进行拍摄,而针对拍摄区域全景画面,摄影师则采用F8以上光圈进行拍摄,从而保障拥有足够的景深完成整体跟焦拍摄过程。

视觉呈现的具体路径

构图

摄影师在不同拍摄区域对人物故事进行抓拍时,分别采用镜头运用设计、远近角度及不同景别进行拍摄,从而突出在特殊区域中拍摄人物的情绪氛围及故事走向。运用独特的拍摄方式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使得纪录片整体拍摄风格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独有的艺术内涵,这也是体现一位优秀个性化摄影师的重要标志。电视纪录片拍摄中的画面构图通常分为景别和角度两部分,景别分为微距特写、大特写、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大全景、远景及超广鱼眼视角。而角度部分则分为背面、侧面、正面、俯视、仰视及平视等镜头。摄影师在根据节目需求对全部拍摄素材进行筛选后,运用各种景别和角度来突出节目主题,甚至在某些拍摄区域采用特殊拍摄视角来丰富故事张力。在本次案例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为有效扩展故事深度和广度,摄影团队采用了大量航拍的方式,而真实航拍镜头则不仅限于单一的全景高空拍摄视角,某些镜头会通过指向性角度轨迹描述,并以第一视角主观拍摄叙述整体故事,从而为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全面提升观众视觉体验,在本次纪录片拍摄时几乎将每位参与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根据现场情况设置了超低角度飞行拍摄来取代原有地面人工拍摄方式。摄影师在广阔的热带雨林,采用航拍方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进行高空拍摄,从而将远古玛雅文明的神秘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塞拉利昂,在针对沙漠、蓝天、森林和大海等自然环境拍摄时,同样运用航拍技术将各种自然环境不同转换,最终呈现出一个个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而在拍摄团队开车前往热带雨林深处的原始部落时,航拍镜头跟随汽车进行低角度拍摄,并在进入森林茂密区域后将镜头高度提升至300m,从而以高空角度拍摄方式将原始森林原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图1所示。

光影

通过对光影的合理調整可将人物形象清晰展现出来,从而增强整体环境质感与故事氛围,这也是摄影师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的主要视觉呈现方式。摄影师应时刻注意拍摄区域光线变化状态,综合分析早晚色温及照射角度,并合理运用光线调整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及叙事。故而,各个节目拍摄小组始终秉承以区域光线作为整体拍摄的重点研究对象,运用光影将各个故事人物赋予不同的艺术特质。在控光时应根据镜头及反弹机身性能,按照主题调性及环境光线实时变化,使暴露在太阳下的物体进行曝光拍摄,同时将相机动态范围拍摄功能开启,来拍摄物体阴暗面。因大部分地区光照时间较久且拥有丰富的环境色彩,故而适合采用逆光拍摄方式。尤其针对墨西哥、东帝汶等国,摄影人员均可采用逆光拍摄方式,对各种故事细节、人物及环境进行塑造,从而充分展现地区特色。此外,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拍摄区域动态光线,因动态光线本身会因各种客观因素而产生变化,故而可将其充分运用到人物内心与故事情节刻画当中。但动态光线在变化方向、照射角度以及色温方面存在变化,因此对摄影师拍摄技巧要求较高。如在《我的青春在丝路》其中一期玛雅贵族墓地考古活动中,考古学家在深入古墓后,需经过一段不到一米长的墓道。此期间,考古学者手持一个光线微弱的电筒向墓道深处前进,两名随行摄影师在考古学者身边一前一后进行抓拍,凭借其丰富的摄影经验和控光能力,使拍摄镜头时不时出现一道若隐若现的光线,划过墓道墙壁,从而营造出那种极其神秘的紧张氛围。

综上所述,电视纪录片相比拥有剧本、场景布置及演员的电影和电视剧等影视艺术而言,更加注重真实性和信息传递性,需在没有专业演员进行彩排的情况下进行随机拍摄。故而,必须要求摄影师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拍摄重点,灵活运用拍摄技巧,通过艺术加工将最真实、最直观的拍摄画面呈现给观众。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镜头语言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浅淡摄像机运动镜头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写意与留白:《刺客聂隐娘》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电影《钢琴家》——谱写生命的序曲
黑暗中的诗意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
以《情欲不羁路》为例分析公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