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发展进程与经验启示

2023-07-26 09:08王丹彤
理论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才建设中国共产党

摘 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代表着国家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思想,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才建设,历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渊源,批判借鉴西方人力资源思想,注重总结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思想,形成了系统的人才理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4 — 0030 — 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1]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人才已然成了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人才工作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也面临着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理清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进程,总结发展经验,有助于为今后党的人才工作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党的人才思想理论渊源

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根源所在。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才观为指导,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贤任能”的文化基因,批判借鉴了西方的人力资源理论,为党的人才思想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人才思想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对人才思想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但是其中人的本质理论、人的需要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都为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现实的人”是存在于物质生產中,并始终进行实践的人,而人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首先是自然人,而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社会,所以只有人处于其社会关系中时,人的本质才能显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并且对社会进步具有较大贡献的人则被称为人才。马克思从根本上解释了人才的产生过程,并奠定了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础。

人的需要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基础。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首先要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随后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构成了社会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需要各不相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这些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既要满足自身需要,又要满足当前发展的社会需要,由此不断推动着社会进步。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继承

在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尚贤”文化由来已久,从封建制度建立开始,历朝历代都重视任用贤才。西周时期就有人提出“治国安家,得人也”的观点,将人才视为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条件;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的人才治国理念;汉高祖刘邦在《大风歌》中写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展现了他对天下英才的渴望;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康熙帝的“自古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等等,都体现了治国与“任贤”的关系。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而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的。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秦后的“军功爵制”;从汉朝的“察举征辟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更是伴随中国历史走过了1300多年。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发现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科举制,并把该制度带回了欧洲。随着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断完善,当时的中国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些选拔上来的人才也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人才思想始终都与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国传统人才思想至今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批判借鉴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就强调了劳动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其所著的《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源具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质,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并可以通过不断地激励开发来创造更高的价值。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破解“经济增长之谜”的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本的投入在提高资本质量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收益率,从而可知人力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随着人力资源理论引入中国,国内开始重新审视“人”这一经济发展要素,这一理论为当时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它所展现的优秀之处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人力资源理论本质上还是依托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它与我国的基本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但中国共产党取其精华部分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将人力资源理论中国化,丰富和完善了党对人才管理、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思想理论。

二、党的人才思想发展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逐步形成、确立、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人才政策,推动了我国人才事业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国化的人才思想理论体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人才在革命时期的重要性。在人才意识方面,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首次提出了“人才”这一概念,他在文章中指出,红军人才和地方人才共同组成了革命根据地人才,二者之间同力协契,相辅相成,解决了红军人才和地方人才之间的关系问题。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革命的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被第一次提出,但受战争影响,军队中有部分人对知识分子存在着排斥心理,认为当时的环境只需要能打仗、会打仗的革命人才,不需要“只读书”的知识分子。1939年,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份子》中纠正了这一错误观点,他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3]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分子是对革命力量的最好补充,尤其是对于军队、学校和政府来说,知识分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战争年代确实需要更多勇猛坚强、敢打敢拼的战士,但知识分子在军队的多个方面,如战术战略、思想引导、武器技术等方面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才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教育。他认为,一方面要将政治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要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信仰信念;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高尚的品格。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4],评价他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并倡导大家学习。作为当时稀缺的医疗人才,白求恩以自己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利他主义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才兼备”。毛泽东认为,人才的培养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些学生、知识分子只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从前人身上获得的间接经验,是没有经过自身总结和思考的片面的经验,要想让这些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能够投入到革命中去的知识分子,“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6]。人才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才能不断成长并发挥价值。也正是基于毛泽东的人才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保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国情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才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发展时期。在人才意识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状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开展建设,急需一大批人才。1952年,周恩来指出“其他条件都具备,缺乏干部、人才,也是不行的。”[7]1953年,刘少奇在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也指出,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党充分认识到当前阶段人才的匮乏和稀缺,并将人才工作摆在了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位置。在人才培养方面,毛泽东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特点提出了要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帮助少数民族的人民进步和发展;他还十分重视从多方面培养人才,认为人才应该全方位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解决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毛泽东提出了造就知识分子计划,以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1958年,毛澤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对干部素质培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认为干部要学真本事、新本领,要懂业务、懂技术,这样才能完成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除此之外,毛泽东认为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更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需要,必须让各类人才投入到具体的劳动中去,在具体实践中去学习和掌握专业的技能。

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都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关于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中对新中国的人才工作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理论指导,党的人才思想也随着国情等具体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向着多个方向发展、完善和创新。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人才的成长一方面与自身的素质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社会环境有关。即使人才有再好的素质,没有一个安定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也是没有用武之地,无法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在人才意识方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肯定和重视人才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努力提高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1977年,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8]他总结并吸取了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对知识分子和人才的错误认知,让知识分子重新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引领,呼吁全社会营造友好的人才氛围,为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同时这也导致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关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成了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在人才培养方面,邓小平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革新和发展壮大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邓小平十分重视劳动培养人才,主张通过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合格人才,“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的历史交汇点,结合国际大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的人才工作做出了进一步调整。在人才意识方面,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时指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10]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谁能掌握更多的优秀、优质人才,谁就能以更加从容地姿态面对国际竞争中的各项挑战。江泽民这一论述阐明了人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价值所在,彰显了人才在提升国际竞争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将人才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提升人才素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指出,要“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11],对高素质人才的道德培养和智力培养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引导人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要求人才不光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有广博的学识和见闻,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除此之外,他还提出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成就人才”,更是强调了人才的培养不能止于书本,而是应该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检验人才的能力,以达到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目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了我国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才思想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我国当前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围绕人才意识、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论断和新要求。

在人才意识方面,坚持以用为本原则,树立人才第一意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12]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树立人才意识的必要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追求进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都能成为人才。对待人才,应该打破固有偏见和僵化标准,以价值为导向,尊重人才、善待人才、保護人才,让人才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专长、特长,给人才以公平公正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重视实践磨砺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中高级领导干部,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13]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人才的成长期,要正确判断人才的潜质,正确培养和提高其能力;在人才的成熟期,要引导人才多做成果;在人才的衰退期,要给予其关爱,发挥其余热。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指出,干部培养应该多“墩墩苗”,强调了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实践为人才施展其才华提供了历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是检验人才的标准之一。人才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不断通过实践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工具,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积累经验,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经验启示

回首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再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是在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下,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理论,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体系。从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可以获得以下经验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我国人才工作的引领位置,针对不同时代的国内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为人才发展把握正确方向,为人才成长提供重要保障,不断补充和完善人才的培养锻炼方法,并充分利用人才的力量,使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掌握主动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就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具体实践上通过党对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对人才政策的统筹制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环境,并鼓励人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才工作中来,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始终将“人才意识”放在首位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才在国家治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肯定,到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思想,再到“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理念不但是对人才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才的重视、激励和保护。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才是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更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和核心资源,并且一个国家如果具有人才优势,那么一同带来的还有科技优势和知识优势等等,关系到的是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兴邦之计,是富国之本,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人才意识,是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向前、推动我国人才工作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保证。

(三)始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将实践运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除了重视实际工作、生产劳动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中国共产党更注重将理论学习与二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实践是培养人才的生动课堂,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必要手段,是我们党收获众多优秀人才地重要途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鼓励和引导人才摆脱浮躁、扎根“泥土”,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通过具体实践完善和补充理论学习的成果,提高人才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打磨人才的意志品质,提升人才质量,为我国实现由人才大国转向人才强国添砖加瓦。

(四)始终坚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始终适应着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全国吸收了大量的知识青年、知识分子到党的旗帜下,投入到革命中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为适应发展需要,人才的工作重心得到了及时转移,对人才格局进行了调整,更加重视其对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飞跃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更加严格和全面。进入新时代后,人才建设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人才成为核心资源,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人才意识、政策、制度创新,加快人才强国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我国的人才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人才支撑。

〔参 考 文 献〕

[1]薄贵利.人才是第一资源[N].人民日报,2023-01-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8.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6.

[7]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8:56.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

[1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12]习近平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6-29)[2023-05-27].https://www.gov.cn/govweb/ldhd/2013-06/29/content_2437

094.htm.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48-349.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23 — 04 — 12

作者简介:王丹彤(199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煤炭企业人才建设问题探讨
国防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展望
浅论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后的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