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
用文字去梳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为一座城市写下一部深情的傳记,这是对一座城市的感恩。一座城市也因为富有温度的书写而厚重,在历史的天幕中经久闪耀。
这些年,一些作家相继为城市立传。叶兆言的《南京传》,邱华栋的《北京传》,蒋蓝的《成都传》,叶曙明的《广州传》《中山传》……这些著作置于我的书房,让我与这些城市尘缘未了,在阅读与冥想中常常隔空凝望,长久出神。
蒋蓝为成都写了9部书,近百万字的《成都传》更是他融入心血的书写。蒋蓝这样表达写《成都传》的初衷:“城市传应该像人物传记一样,我们应赋予它七情六欲,凸现城市的性格。”《成都传》横跨四千年的历史时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工程浩大,头绪繁杂。蒋蓝用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依次出场,立体地呈现出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我一想起成都的容颜,闪现的大多是历史上那些文人墨客熠熠生辉的文学书写。而今,留下司马相如传说的驷马桥、琴台路,留下杜甫忧愤的杜甫草堂,它们都是成都历史线装书上的一页。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家》 《春》《秋》也是以成都为大背景,而今成都为巴金老先生保留了两个供后辈追忆的去处,一处是慧园,它的原型是《家》中的高家花园;一处是巴金文学院,里面是巴金先生一生的文学足迹。108岁高龄的作家马识途,一辈子的文学书写大部分都围绕着成都,他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关于成都的方言、民俗。成都,如今是一个作家云集的都市,有关成都的文学书写,让成都成为一座更亲切的、更贴心的城市。
想起一座城,那些古今文人的文字成为我们靠近它港湾的缆绳。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里,星斗般的文字让城市穿越历史迢迢而来,让我们凝视的眼神深邃而明亮。在现代作家中,老舍的小说与戏剧里对北京的入骨描写,让京味十足的这座城永久活在了历史里。上海的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天津的冯骥才、蒋子龙,银川的张贤亮,西安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济南的张炜,南京的苏童、毕飞宇,沈阳的鲍尔吉·原野,大连的邓刚,厦门的舒婷……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用文学赋予了一座城市丰富的、鲜活的灵魂。
作家与城市之间是相互馈赠的,一座城市给予一个作家生命的骨血,作家回报这座城市的,就是用文学让城市存活在记忆里,横卧在历史中。
那年春天,我去杭州,这座温情的都市里还飘荡着一个古代文人衣袂飘飘的豪放身影,有条河堤叫苏堤,有道美食叫东坡肉。苏东坡与杭州像血肉一样相连,仅仅是诗词,他就为杭州倾诉了300多篇。在春山春水含笑的杭州,夜里我梦见了苏东坡。他在窗外吟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他献给西湖的情诗,他为西湖写了160多首诗。当然,让杭州人感念不已的不仅是苏东坡的诗词,还有他留下的治理功绩。比如苏堤上的“六桥烟柳”,如今它还宛如绸带,轻轻束住了西湖的腰身。
陆文夫先生已经离开尘世18年,但他的灵魂还寄居在苏州人柔软的心田中。这个沉浸在苏州,散发着古风气息的作家,写下了《美食家》等经典文学作品。在他的文字里,我能看到他穿过苏州的身影,他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五芳斋去买五香小排骨,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他穿着布鞋缓缓穿行在苏州的庭院深处,从这里、那里传出织机的响声……
再眺望一下世界上那些“文学之都”,巴黎圣母院的钟声还在巴黎悠远回荡,伦敦的剧院里还在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巨著《浮士德》留下了法兰克福那一群知识分子浮雕般的形象,莫斯科的博物馆里还藏有托尔斯泰的手稿……这些伟大文豪的灵魂书写,让这些城光耀不朽。
文学,让一座城血肉丰满,让一座城在大地上结下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