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桂松 郑新英 宋苗苗 陈晓 王路 吴雪玲
(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老年人群为骨折的高发人群,其中约50%患者为股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基础代谢降低,导致血流速度降低,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降低、伴发多种慢性疾病,导致老年患者骨折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1,2〕。若DVT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极易诱发肺栓塞的发生,因此控制骨折术后的DVT对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3,4〕。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脂质代谢紊乱是诱发DVT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对抑制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血管内皮糖萼(GCX)是覆盖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类绒毛状的多糖-蛋白复合物,具有维持血管通透性、感应血流剪切应力、调控血管收缩/舒张及抗凝血活性,GCX结构的稳定对发挥正常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重要作用〔6,7〕。欧米伽(Omega)-3脂肪酸主要是由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组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有效调节血脂代谢水平,改善高脂血症,对多种心血管疾病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8〕。本研究观察Omega-3脂肪酸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DVT的改善作用及机制,为DVT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2±3.7)岁;其中坠落伤17例、交通事故8例、跌倒伤1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2±3.7)岁;其中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9例、跌倒伤18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术前经彩超检测均无DVT发生,对伴有严重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或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予以排除。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患者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9〕,患者麻醉后取仰卧位,大粗隆顶点上方外侧纵行切口,大粗隆顶点偏外插入导针,C臂透视辅助确定导针位置沿导针扩髓,将PFNA主钉旋入,连接侧方瞄准器,经套筒插入股骨颈内导针,打入螺旋刀片并锁定,拧入远端锁定螺钉,拧入尾帽后清洗、缝合。对照组术后给予踝泵运动、弹力袜等常规血栓防御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预防治疗的基础上服用Omega-3脂肪酸,500 mg/次,2次/d。
1.3观察指标 两组于术前、术后7、14 d空腹抽血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多配体蛋白聚糖(Syndecan)-1、硫酸肝素(HS)、透明质酸(HA);术后1个月采用量尺于大腿髌骨上15 cm处,小腿胫骨结节下10 cm处测定大腿周径和小腿周径,并计算差值;采用血液流变学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血栓素(TX)B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利用血栓弹力图测定术后2 d时反应时间、凝集时间、凝集块形成速度、最大振幅,评价凝血功能,以血栓静脉段管腔变宽,可见无或低回声影像,且血栓静脉段未见血液信号或点、线状信号为标准,检测并记录DVT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2.1血脂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4 d TG、TC、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4 d TC、TG、LDL-C、HDL-C及术后7 d TC、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2.2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14 d时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4 d时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2.3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 d NO、6-Keto-PGF1α水平显著降低(P<0.05),ET-1、TXB2、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4 d时NO、6-Keto-PGF1α水平显著升高(P<0.05),ET-1、TXB2、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4糖萼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较,术后2 h、7 d、14 d两组Syndecan-1、HS、H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术后2 h比较,对照组术后14 d Syndecan-1、HS、H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 Syndecan-1、HS、H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7 d及14 d Syndecan-1、HS、H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不同时间糖萼水平及凝血指标比较
2.5凝血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2 h、7 d和观察组术后2 h FIB水平显著升高,PT显著缩短(P<0.05),对照组术后14 d和观察组术后7、14 d FIB显著降低,PT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7、14 d 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T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6TEG参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反应时间、凝集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凝集块形成角度、最大振幅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TEG参数比较
2.7下肢周径差及DVT发生率比较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均显著减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均显著减小(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下肢周径差及DVT发生率比较
股骨近端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老年患者为高发人群,PFNA内固定是临床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10,11〕。由于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降低,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在PFNA治疗过程中可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同时在接受PFNA治疗后需长期卧床,极易诱发坠积性肺炎及DVT等并发症,其中DVT为老年患者骨折致死的主要并发症〔12~14〕。研究显示,30%~50%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症状。在DVT发生后,若无法得到及时的有效治疗,极易诱发的肺栓塞的出现,增加围术期患者死亡的风险〔15〕。
DVT的发生与机体凝血与抗凝及纤溶与抗纤溶系统的失衡关系密切,PFNA治疗属于创伤性治疗,可导致机体产生创伤性应激反应,造成血管组织损伤,诱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机体处于高凝血状态,增大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血流速度较慢,基础代谢降低,进一步增加了DVT发生的可能〔16〕。目前DVT的预防主要包括药物抗凝及机械抗凝,常见预防方法为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穿戴弹力袜等。
Omega-3脂肪酸在机体内以甘油磷脂形式吸附于细胞膜内表面,通过磷脂酶A2分解为游离形式,释放进去细胞质,经氧化酶、脂氧合酶和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催化后产生一系列不同空间结构及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17〕。现代研究显示,Omega-3脂肪酸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血脂调节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通过环氧化酶(COX)、脂肪氧化酶(LOX)、细胞色素(CY)P450及特异性促疼痛缓解因子(SPM)等多个途径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8〕。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DVT发生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细胞是维持血管结构的重要结构,ET-1、NO、VEGF、6-Keto-PGF1α及TXB2均为是血管内皮分泌的血管活性因子,具有调节血管收缩舒张及血小板聚集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明显损伤;Omega-3脂肪酸可有效修复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糖萼是覆盖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复合物,血管内皮糖萼可有效阻隔血液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抗凝血酶Ⅲ、肝素辅因子Ⅱ、血栓调节素及组织因子通道抑制剂等一系列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抗凝血酶Ⅲ可有效抑制凝血因子Ⅱa、Xa及Ⅸa的活性,组织因子通道抑制是凝血因子Ⅶa及Xa的重要抑制剂,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上述抗凝血物质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糖萼含有的硫酸乙酰肝素特异性结合,维持血液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19〕。血管内皮糖萼可有效感应血流剪切力,调节血管的收缩及舒张,进而调控血流;血管内皮糖萼还参与血管通透性、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的调控,是维持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生理结构〔20〕。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急性创伤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血管内皮糖萼的损伤,导致糖萼结构的降解,是其主要组成成分Syndecan-1、HS、HA等游离入血,Syndecan-1、HS、HA等指标水平可有效反映血管内皮糖萼结构的损伤程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PFNA术可导致患者血管内皮糖萼的损伤,患者术后Syndecan-1、HS、HA水平降低说明血管内皮糖萼得到一定的修复,Omega-3具有良好的抗DVT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稳定及修复血管内皮糖萼结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