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产业与技术的联结日益密切,由此诞生了许多出版新样态,出版内容、载体形态和呈现方式都受到了数字技术演变的深刻影响。出版产业数字化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而数字技术也极大地模糊了不同出版样态之间的界限。从技术视角出发,文章对出版数字化演变中出现的四种出版新样态进行梳理,分别是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云出版和智能出版,分析技术对这四种样态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从技术边界、概念边界以及形态边界这三个方面探讨出版新业态的特点。影响这四种样态的核心技术具有明显的区别,每种样态都有其独特的数字技术提供支撑,且这四种样态在概念界定上也各有侧重,其出版形态也在不同的数字技术影响下各具特点。数字技术使出版媒介更加多元,实现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并存发展。同时,基于数字技术发展的继承性和使用的交叉性,促使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走向融合。与融合出版相关的技术众多,呈现出范围广、种类多的特点,涵盖了通信技术、全媒体技术、平台技术、5G技术、AI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多元跨学科的技术系统与架构,能够为“融合出版”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变革和融合带来了出版产业的升级,重构了其生产关系以及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
关键词:数字技术;演变;出版样态;数字化出版;融合出版
中图分类号:G206;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9-0184-04
根据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十四五”规划指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产业”[1]。可见,出版产业数字化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而数字化技术也极大地模糊了不同出版样态之间的界域。本文列举了数字技术演进所带来的主要的数字化出版样态,并试图厘清这些出版样态之间的边界,使学界对出版数字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地适应出版业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技术的推动下,出版逐渐朝数字化方向不断发展。每一阶段的代表性数字技术应用于出版产业,形成了以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云出版和智能出版为代表的数字出版样态。
(一)电子出版
根据冯·诺伊曼所提出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美国于1946年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利用磁性材料来存储数据的磁鼓储存器诞生。由此,基于这两项技术的电子编辑技术逐渐应用于出版领域,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于1961年制作的《化学文摘》磁带版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出版物[2]。1977年,“electronic publishing”(电子出版)首次出现,但当时主要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印刷前的编辑工作,忽略了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化[3]。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CDROM为代表的光盘储存技术也逐渐运用到了电子出版活动中。电子物质载体由磁带扩大到软盘、光盘和集成电路卡等范围。与此同时,“电子出版”这一概念也得到了丰富,从电子编辑延伸至整个出版活动,从每一步都必须依靠人脑转变为开始借助计算机设备进行编辑、排版等工作。编辑形态发生改变,其便捷性、容错率以及编辑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外,数字代码成为出版新形态,出现了以联机检索系统为基础的电子数據库、以CD-ROM为基础的电子期刊等出版物。
(二)网络出版
1945年,范内瓦·布什提出“Memex”这一概念,它可以将人们所需的信息进行压缩整理、检索与使用。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与计算机相结合,网络得以出现。在此基础上,系统发展公司首次利用电脑建立书目资料库的信息查询系统,成为网络出版的雏形。著名的联机检索服务系统有成立于1972年的DIALOG系统,1973年开始运营的OR-BIT系统以及ESA系统等[4]。
美国在1969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信息网络。1992年,基于信息发现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万维网诞生。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出版活动的传输渠道,推动了网络出版样态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是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信息网络向大众传播出版物。1991年在美国创刊的《华夏文摘》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出版物。2000年出版的电子书《骑弹飞行》,其出版、发行和销售都通过网络进行,第一次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图书网络出版。
(三)云出版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出现。1959年,有学者首次提出了云计算的核心——“虚拟化”技术,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限制,“虚拟化”技术没有成为现实。直到2006年,亚马逊公开发布了S3储存服务、SQS消息队列及EC2虚拟机服务,首次提出了“云计算”这一概念。“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用户通过网络即可获得所需服务或资源[5]。就出版产业而言,云计算主要是将碎片化的出版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云出版平台,为出版业务的开展提供全面的数字支持[6]。2011年,我国成立了最早的数字出版云服务商——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该中心主要依托于云平台为出版企业提供云服务,推出了服务器租赁、综合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业务。
云出版的核心是共享,它打造了一个聚合所有出版资源的虚拟网络平台,使出版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在这个云平台上获取相应的资源和服务。云出版打通了出版的各个环节,一切流程都通过云平台进行,编辑、加工、出版、流通、销售等环节通过云平台连接在一起,使整个出版产业链条成为一个整体。
(四)智能出版
构造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以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和扩展的学科就是人工智能[7]。“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由麦卡锡和明斯基等人首先提出,至今已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日臻成熟,在数据、算法、算力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项产业发展中。对于出版业来说,从开始的选题策划环节到最后的发行销售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活动产生着全方面的影响。2017年,由微软智能机器人小冰模拟人学习后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
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出版业的边界被不断模糊和扩大,从而出现了要素繁杂、变动不居的情况[8]。这就需要基于不同技术的特点,界定这些出版新业态的概念,厘清其出版形态的边界。
(一)技术边界
计算机技术是电子出版的核心技术之一,此项技术使出版内容数字化,实现了通过计算机进行出版编辑活动。光盘诞生前,电子出版物的主要物质载体是磁盘。光盘诞生后,光盘成为大部分出版物的物质载体,同时集成电路卡也成为出版物内容的储存介质。因此,磁、光、电记录技术也成为电子出版的核心。此外,多媒体技术、数字音频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等丰富了电子出版物的内容,超文本链接技术、检索技术等提高了电子阅读的便捷性。
网络出版的核心技术是网络技术,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分散在不同位置的计算机,利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网络线路进行相互连接,在通信协议和操作系统的管理控制下,能够进行通信、共享的系統。这为网络出版提供了传播渠道。网络服务器技术、安全保密技术、网络出版物数据的分布与共享查询技术都是网络出版中所运用的重要技术。
云出版是云计算技术与出版产业相结合后所出现的新业态。云出版的核心技术就是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是传统计算机计算和网络计算融合发展而产生的。云计算把计算工作分散到由多台电脑组成的资源池中,让不同的应用系统可以按需获得计算能力、存储空间以及各种各样的软件服务[9]。出版行业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出版云平台。
以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等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相结合,诞生了智能出版。深度学习实现了人工智能自主创造出版内容,智能编校、智能翻译等流程主要依靠自然语言处理这一技术,数据挖掘则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使整个出版过程更加科学。可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出版的实现提供了核心的技术支持。
(二)概念边界
《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规定,“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这一概念突出了磁、光、电等储存技术在出版编辑和内容储存中的应用,并规定了电子出版物的物质形态。电子出版物较其他数字出版物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具备有形的物质形态,主要是以磁盘、光盘和集成电路卡为物质载体。
学界对于“网络出版”的定义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认为网络出版是传统出版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此观点将网络出版看作是一种产业,强调了出版主体的合法性。二是将其看成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从更广泛的意义出发,认为网络出版就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其将网络出版概念的范畴扩大,弱化了出版属性,泛化了传播属性。三是认为网络出版不是出版,即强调有形的出版物发行才构成出版。网络出版是通过无形的电波信号进行内容呈现和发行传播,并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出版。这一观点将网络出版从出版的范畴中彻底排除。2016年国家颁布的《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指出,网络出版物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具有编辑、制作、加工等出版特征的数字化作品。学界对网络出版概念的阐述各具特点,但都一致强调了其传播渠道的网络化和形态的数字化。网络出版物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以数字形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内容的传播。
互联网出版则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根据《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10]。互联网出版与网络出版的概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的不同在于网络与互联网的概念范围不同,网络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和广域网等相互之间通过某种介质联系的各种系统。而互联网是指Internet(国际网络),可以说互联网出版是网络出版的一个种概念。
关于“云出版”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刘成勇最早提出云出版这一概念,其认为,“聚合出版内容云,借助出版技术云,面向出版渠道云和提供出版服务云形成完整的云出版”[11]。这是从产业整体性层面对云出版进行界定,即云出版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方案。一些学者则从出版实践本身对云出版加以定义,认为云出版是指“在编辑、复制、发行等出版环节使用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出版活动”[12]。这两种概念都强调了云计算技术在整个出版活动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出,云出版是一种数字出版活动,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是基于云计算技术诞生的一种数字出版新业态,具有浓厚的产业属性。
智能出版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出版业中后诞生的新的出版概念。宋伟等人首次明确提出智能出版这一概念,认为其专指“人工智能+数字出版”这一基于数字出版流程再造的新业态[13]。有定义指出,智能出版是出版者将自动文本分析、语义解析、自动排版等智能技术应用到出版产业链中,改变原有出版产业流程而形成的新业态[14]。张新新认为,智能出版是以智能化的数字技术作用于编辑、加工、传播等环节的新型出版,使出版业内部流程和外部产品都呈现出自动化、自主化、智能化特点的出版新模式、新阶段与新业态[15]。这些概念都明确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使出版流程具备自动化、自主化、智能化等特点。
(三)形态边界
不同的数字技术对出版形态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电子出版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丰富了出版物内容,使其从简单的文字演变成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通过电子编辑系统将出版编辑数字化,所有的操作都通过计算机进行,同时将出版物载体由纸张拓展为磁盘、光盘和集成电路卡等,这是电子出版区别于其他出版样态的最大特点。但基于电子出版物的物质载体特点,其发行方式和传播渠道并未发生较大变化,仍是以传统的出版发行方式为主。
网络出版彻底地改变了出版物形态,通信技术使出版物载体从有形到无形,计算机网络也成为其唯一的传播渠道。从内容生产到出版物诞生再到发行传播,所有环节都通过网络进行,出版活动的全过程都实现数字化,这是网络出版形态最突出的特点。互联网出版形态与网络出版形态基本相同,只是其相关边界小于网络出版,只限制在互联网这一范围内,不包括其他计算机网络。
云出版则跳出了出版活动这一简单的流程,从整个出版产业层面出发进行变革。其一,汇聚多家出版生产者,聚合不同种类、不同受众、不同形式的出版内容资源,实现云储存。其二,涵盖线下店面、互联网、无线传输等多种发行渠道,实现云发行。其三,兼容多种阅读终端,包括手机、电脑、阅读器等不同设备,实现云阅读。云计算技术为出版产业打造了一个虚拟平台,让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内容提供商、出版商以及终端读者等,都能够在云平台上享受到相应的服务[16]。
资源开放共享是云出版最大的特点,云出版面向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部门,为行业中的各主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各方的協调合作,促进产业发展。它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所提出的升级整个出版产业链的方案。
智能出版形态是对出版流程的重塑,出版主体由单独的人向人机协同转变。选题策划超越了以往对编辑经验的过分依赖,通过大数据挖掘对当下的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使选题策划更具科学性,极大地提高了成功率。在内容生产部分,人类不再是出版物的唯一作者。智能出版不仅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人工智能自主创作,还可以实现智能翻译、智能编辑等功能。在审校环节,智能出版能通过相关技术提高编校的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人工审查的难度,有效提升编校质量。在印刷复制时,能够优化印刷流程,实现自动化印刷。最后,通过算法实现精准营销,使传播效果最大化。智能出版的物质载体既有有形的传统纸张,也有无形的数字代码。其出版物产品形式得到了丰富,出现了增强现实类和虚拟仿真类的出版物产品。此外,智能出版还能为用户提供出版大数据和智能知识等服务。当前的智能技术还处在蓬勃发展时期,其在出版行业的应用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智能出版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仍然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每一次数字技术的发展都推动着出版产业的革新,使其朝着数字化不断迈进。随着数字技术的演变,诞生了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云出版和智能出版这四种数字化出版样态。影响这四种样态的核心技术具有明显的区别,每种样态都有其独特的数字技术提供支撑。这四种样态在概念的界定上也各有侧重,其出版形态各具特点。
数字技术打破了不同媒介间的壁垒,使各种媒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多种媒介服务逐渐取代了单一媒介。数字化使出版媒介更加多元丰富,出版产品跨媒介生产,实现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并存发展。同时,基于数字技术发展的继承性和使用的交叉性,促使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走向融合。与融合出版相关的技术众多,呈现出范围广、种类多的特点。
技术变革和融合带来了出版产业的升级,重构了其生产关系以及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出版行业以及其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增多,突破了行业壁垒,出版业、影视业、游戏业等诸多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相互融合,数字技术进一步推动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企业和机构对内部进行创新改革,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出版业的数字化升级,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新兴出版业务,培养引进复合型人才,推动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
融合体现在出版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的基本共识,学界对于融合出版已经有了诸多研究,但对于其概念、形态等基本问题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无论是出版的数字化,还是融合出版的发展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未来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新样态,仍然需要人们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2021-03-12.
[2] 谢新洲.电子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3] 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 加强出版学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1990(6):13-20,1,12.
[4] 匡文波.网络出版论[J].中国出版,1999(2):53-55.
[5] 周晏,桑书娟.浅谈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4):9681-9683.
[6] 张立,汤雪梅.月下沉吟久 几时锦字裁:中国数字出版业十年发展历程及趋势预测[J].编辑之友,2012(1):85-88.
[7] 王永庆.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4.
[8] 刘燕南,姚远.融合视角下的出版概念辨析与展望[J].现代出版,2017(6):10-14.
[9]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8.
[10]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636.htm,2002-06-27.
[11] 刘成勇.关注“云出版”[J].出版参考,2010(21):1.
[12] 刘锦宏,李思洁,袁晓群.云出版商业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20(6):74-77.
[13] 宋伟,刘禹希,王金金.智能出版:开启后数字出版新业态[J].传媒观察,2018(8):24-29.
[14] 衣彩天.数字出版的成熟阶段:智慧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6-10(3).
[15] 张新新,杜方伟.科技赋能出版:“十三五”时期出版业数字技术的应用[J].中国编辑,2020(12):4-11.
[16] 周荣庭,谢广岭.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3(10):31-35.
作者简介 冉雪敏,研究方向: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