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鑫源
内容提要:文学期刊既是中国当代文坛重要的见证者,又主动介入文学生产,通过策划一系列文学活动推动文学潮流的形成,成为文学现场不可或缺的报信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频繁策划多元化的文学活动,如开设专栏、推出专号、举办比赛等,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创新,同时深入文学肌理,部分地影响了文学创作的走向。
关键词:文学期刊 文学策划 文学现场
自中国现当代文学诞生之时起,文学期刊就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对文学社团的形成、文学潮流的引导、文学新人的发掘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编读关系方面,作为作者、读者与编者之间互动的桥梁,文学期刊为读者及时传达文坛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读者的意见与心声。文学期刊发表的作品、封面、插图以及读者来信等皆体现着时代的痕迹,“是政治、社會、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作用于文学的中介”a。可以说,文学期刊是中国当代文坛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当下文学现场的一扇重要窗口。正如何平所言,“关于中国当下文学,正在发生什么?写作者在写什么?什么是我们时代的‘新文学?如此等等,文学期刊和专业读者应该是一个来自现场可靠的‘报信人。”b而文学期刊之所以能在文学环境的更迭中始终保有活力,与其积极策划文学活动、主动介入文学生产密不可分。通过策划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文学期刊得以不断激发自身活力、以吸引更多读者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积极姿态的背后或是心酸与无奈。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策的“断奶”与市场化的冲击使文学期刊不得不由幕后走向台前,策划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甚至有学者将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特征归纳为“策划性”。c时至今日,新媒介的出现挤压了文学期刊的生存空间,文学期刊再次陷入疲软、尴尬的局面,为争夺注意力与公众关注度而绞尽脑汁。d在此契机下,重新讨论文学期刊种种策划形式及特点,也就有了新的意味。
一、花城关注:文学现场的报信人
文学栏目是文学期刊最常见的策划形式,即编辑借助文体、流派、地域等标准对文学作品进行整合。文学栏目主要分为常规栏目与特色栏目。常规栏目通常以文体进行分类,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学期刊对于常规栏目的设置不尽相同,体现出面貌各异的文学理念与编辑策略。例如,同样是散文与随笔,《人民文学》将其分为两个栏目,每期发表两到三篇作品。《花城》则将二者归为同一个栏目“散文随笔”,每期只发表一篇作品。由此可见《人民文学》与《花城》对于散文与随笔的定义以及在刊物的定位并不一致。在栏目设置方面,文体栏目在《人民文学》《花城》《当代》等期刊所占比重不同,这与期刊性质、定位及其特色等都有着一定的关联。作为官方刊物,《人民文学》的小说、诗歌及散文等栏目比重相当,体现《人民文学》平衡、稳健之风。《花城》的重心则在小说,散文所占篇幅十分有限。长篇小说与纪实文学则是《当代》始终坚持的两大重头戏:“《当代》由于它直面人生、贴近现实的特点和注意顾及读者多样性的需要而获得读者的青睐。厚重博大、精彩纷呈的长篇小说和别具胆识、关注热点问题的报告文学是它的强项。”e
与常规栏目相比,文学期刊独家专栏能够更加直接地体现刊物风格与编者意图。特色栏目由各家期刊编辑视时代风貌、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相应推出。《收获》曾于2006年第1期推出“一个人的电影”栏目,这一栏目的设置既与《收获》一直以来所关注的影视趣味相关,又潜在地反映了影视的迅速发展给文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各家文学期刊的特色栏目并非互相独立,有时也有着共同的目的与旨趣,意在推举作家流派或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达到良性互动的局面。例如,发掘文学新人本就为文学期刊的功能之一,多家文学期刊虽侧重不同,但均设置专栏以推举文学新人。如《人民文学》“新浪潮”栏目、《十月》“小说新干线”栏目、《作家》“处女作”栏目、《天涯》“新人工作间”栏目等。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热潮也非一家期刊之力,而是《西藏文学》《收获》《人民文学》等期刊接连发表多篇先锋小说,从而助力先锋小说由边缘走向中心。
在近年文学期刊开设的专栏中,《花城》及其开办的“花城关注”颇具特色,为文学栏目形式与主题的拓展都做出了有益尝试。在中国当代文坛,《花城》可谓是文学重镇之一。相较于《人民文学》《十月》等期刊,《花城》虽创刊时间晚,但一开始就确立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作家队伍、作品风格、栏目设置等方面均能体现其先锋性与实验性。其中“花城关注”这一栏目,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刊物的整体风貌,也能从中窥得文学栏目的特点及其局限。
《花城》于2017年第1期推出“花城关注”栏目,2022年第6期停更,共36期,关注近百位作者,并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做栏目主持人。文学期刊设置专栏、邀请主持人组稿的情况并不少见,而“花城关注”的特点在于其主持人始终不变,并深度参与栏目选题、组稿、点评作品等各个环节。由此,读者也能从中窥得何平个人的学术兴趣。在《开栏的话:一个报信人,来自中国文学现场》一篇中,何平介绍了自己开办这一栏目的种种想法,意在回应当下悄然变化着的当代文学。文学媒介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文学内部的生长与延展。较为典型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当下全民写作已然成为“我们身边发生的‘文学事实”f,大众分封着曾经被专业作家垄断的文学领地。何平意图借“花城关注”这一栏目记录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学生态,呈现“众声喧哗、杂花生树”g的文学现场,让写作者们不同的现实感受与文学经验一起“浮出地表”。
主持人何平对于“花城关注”的展望,在内容风格方面确有体现。“花城关注”栏目保持了《花城》一贯的先锋性,并不回避文坛备受争议的实验性作品与炫技写作,甚至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探索当下文学的边界。“花城关注”每期设置一个关键词,内容涵盖海外华语文学、青年写作、跨媒介文本、少数民族写作等多个话题,既符合《花城》的调性,也体现了何平广博的学术趣味。《花城》2018年第1期“花城关注”栏目的关键词为“多民族文学:边境和越界”,发表次仁罗布、阿拉提·阿斯木、黑鹤的小说。何平提议应以“多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替代目前学界常用的“少数民族文学”,既能展现多元化的民族现状,也能借此概念体现中国当代文学应不断探索、抵达的边境。何平所挑选的这三名作家都是双语写作,即本民族语言与汉语写作,在不断交织缠绕的语言背后蕴藏着的是民族历史如何被记录、书写、发声的写作伦理问题。《花城》2019年第1期“花城关注”栏目关键词为“新海外华语文学”。何平有意与当下关于海外华文文学讨论展开对话,认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北美作家,选择了几位分布于美国、法国等地的青年作家,借此拓展海外华语文学的空间。对于文本异质性的关注也是“花城关注”的一大特色,收录小说的同时也涵盖了舞台剧本、电影剧本、歌词等不同题材的文学形式,为读者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在作家队伍方面,“花城关注”栏目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即关注青年作家与跨界作家,如导演、乐手等。前者关乎何平的学术志趣与《花城》的一贯风格。在栏目设立之初已有关注青年作家这一设想:“按照期刊惯例,我们当时也想从年轻作者做起。”h“既然‘发现文学新生力量从来以为是文学期刊可以提振士气的良药,我们也可以做,哪怕换个花样做。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动用各种资源,让大家推荐年轻作者。这个时代还真不缺少年轻的写作者。”i“跨界”则是“花城关注”的特色之一,最明显的体现便在作家身份上。《花城》2017年第1期“花城关注”栏目,围绕电影工作者展开,采访万玛才旦、柴春芽、唐棣等人。《花城》2019年第2期“花城关注”栏目关键词为“杂音或者噪音”,重新回歸文学与歌间的关系这一古老的话题,收录吴吞、钟立风、宋雨喆、茂涛等乐手的歌词。然而何平强调希望读者不要简单地理解写作者的多重身份,更要看到写作者“职业化”的背后是文学制度的结果。
从实验文本到炫技写作,从职业作家到跨界作家,“花城关注”敏锐捕捉文坛种种新现象并予以回应,试图打破文学、音乐、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壁垒,丰富当下文学的内涵,探索文学生长的空间。主持人何平将文学期刊的种种行为定义为“文学策展”,“花城关注”栏目则是纸上的一次次文学展览。“花城关注”在不断探寻当代文学边界的同时,也在尝试文学期刊介入文学生产时身份的可能性。文学期刊以栏目形式整合文学资源、回应当下文学话题,以推动文学潮流的形成。此外也应开阔视野,为当下文坛提供多元且鲜活的声音。
二、联网四重奏:联映策展的先行者
在各自筹办独家特色栏目之外,互为竞争关系的文学期刊间有时也会合作互动,以吸引读者关注、共同推进某一文学流派的发生与发展。例如1994年《钟山》与《文艺争鸣》联合打出“新状态小说”的旗号,发表《文学:迎接“新状态”——新状态文学缘起》一文,将当时文坛新现象命名为“新状态文学”:“一种新的文学走向日渐显露出来,这是90年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坛的‘新状态所导致的新的文学现象……当我们目睹着近年来一大批新老作家掀起的散文新潮正与80年代独领风骚的小说潮平分‘秋色时,我们便不能不感到当代文学已发生着的重大转折,新的文学状态正在形成。我们将这种新走向的文学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我们似乎意识到‘状态一词的确很能表达出当前中国文学与90年代文化状态和文化人状态之间的胶着关系。”j尽管《钟山》所提倡的“新状态小说”并未在文坛得到很大的反响,但这种联袂展映的形式却为后来的“联网四重奏”做了有益的尝试。
1995年《山花》《大家》《作家》《钟山》联手举办了“联网四重奏”活动,每期四个刊物共同推举一名作家,《作家报》发表相关评论文章,形成“四刊一报”联动局面。k“联网四重奏”共推出近三十名作家,如李洱、朱文、卫慧、叶弥、朱文、东西、金仁顺等人,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近两百余篇。同时发表文学评论的批评家有孟繁华、李陀、黄平、张清华等。“联网四重奏”于1995年至1999年推出的均为小说家,2000年推出六名批评家,2001年关注的则为六名网络作家。网络作家的出现体现了编辑们敏锐的文学眼光及其试图与当下文学现场接轨的主动态度。然而此举未能改变“联网四重奏”后期的疲软局面,2002年“联网四重奏”不再更新。
如果说一家期刊特色栏目的创办与刊物风格、文学风貌、编辑志趣等因素相关,那么几家期刊的联动除了编辑个人志趣,则更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断奶”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期刊不得不在自由竞争的文学市场里探寻生存的立足点。《钟山》策划推出的“新状态小说”究竟收效如何成为期刊界所共同关注的话题。1995年初《作家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钟山》在“新状态小说”加持下的发行量:“而在江苏,或许是‘新状态使读者大开眼界,《钟山》的增长率为15%。”l大幅度增长使其他文学期刊看到了文学栏目新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为“联网四重奏”的合办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联网四重奏”的启动与一场笔会有关。1994年7月《山花》组织几位作家、编辑在贵阳召开笔会,围绕当时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以及当代文学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讨论,后来这场笔会也被称为“八面来风”笔会。《钟山》的编辑王干借此提出了期刊联网举办活动的建议,《山花》主编何世光颇为赞同。于是两家期刊又联系了《大家》《作家》共同筹办“联网四重奏”,随后《作家报》积极加入,形成“四刊一报”的联动。在会议上王干提出培养新一代作家意义深远,同时文学期刊的影响力又日渐式微,“既然大家都把目光放在新人身上,孤军奋战还不如协同合作,联网势在必行,特别是一些远离‘中心的边缘期刊(缺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天然条件)更需要进行联网。”m王干的这一提议确实得到了回应,“联网四重奏”的四家刊物除了位于江苏南京的《钟山》地理位置较为中心外,其他三家分别是位于贵州贵阳的《山花》、吉林长春的《作家》与云南昆明的《大家》,在地理位置与文化地理而言都处于边缘,联合举办活动有利于整合、拓展文学资源。
“联网四重奏”当时在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推举了一批新生代作家,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n然而其形式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各家期刊对于“联网四重奏”栏目的定位与期待并不完全相同,有时会出现同一位作家作品在这家刊物上是头条,在那家刊物却在末尾的情况。例如1997年“联网四重奏”第5期推荐作家陈家桥,《山花》将他的短篇小说《我的意思》放在中间位置,《大家》则将他的中篇小说《现代工艺》放在期刊末尾,而都非头条。由此也可得见各家期刊对于“联网四重奏”的暧昧态度。另一方面,对于作家而言,能被期刊约稿固然是好事,但短时间内创作四篇作品确实有难度,给作家的创作无形中带来了外界的压力,因此或会出现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当文学期刊介入文学生产,文学市场链条的每一环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压力。
“联网四重奏”之后文坛少有期刊之间合作策划大型文学栏目。一方面或因“联网四重奏”的疲软与不足,另一方面文学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层级间的期刊本就难以达成合作,各家期刊也在市场化的冲击下为自保而费尽心思。虽然仍有多家期刊各自推出栏目以推动同一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出现,如《人民文学》《花城》《收获》等期刊都围绕“90后”作家推出专栏,将“90后”作家推向了文坛中央。但少有如同“联网四重奏”一般期刊间联动的大型文学活动出现。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亦可以说,当年的“联网四重奏”是时代的产物。
在吸取前车之鉴的基础上,文学期刊联动不失为文学策划的一种有益形式。在共同主题的圈定下,各家期刊结合自身特色推出相关栏目,推举文坛作家,既可以在文坛形成较大的声势,又可以带动各自的期刊的销量,收获更多的读者群体。尽管“联网四重奏”仅举办了几年,且存在着各家期刊稿件质量不一等问题,但确实拓宽了文学策划的方式,丰富了文学期刊策划的思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正如1999年“联网四重奏”第五届年会所言:“由于四刊一报联网的成功运作与写作职业化倾向的双重影响,‘联网这种形式已趋于普泛,一位有实力的作家同时在几家刊物发表小说作品的现象已不鲜见。从这个定义上讲,我们的‘联网四重奏已完成历史使命。”o“联网四重奏”联动形式为其他期刊做出了很好的范例,所提到的“联网”形式也得以延续。一家期刊发表某作家作品后其他期刊纷纷约稿的现象在当下文坛已经变得普遍,不少作家也因“联网”形式而收获更多的关注度。笔者期待文学期刊在今后能够在本刊内外大力推动各种形式的文学策展活动,促进文学生态的繁荣,维持文学环境的鲜活与生动。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文学比赛的梦工厂
除了文学栏目的多重样态,文学比赛也是文学期刊常见的策划形式。相较于文学栏目,文学比赛需考虑的因素更多。文学期刊自身特性、读者喜好、文学市场环境、商务赞助等等都在考虑范畴之内。当下文坛已有不少由文学期刊筹办文学比赛的成功案例。例如,为填补长篇小说年度奖项空缺,2004年《当代》推出“《当代》长篇小说年奖”,主张“零奖金、全透明”,旨在推举年度优秀长篇小说的同时也使读者了解、关注评奖过程,促进文学讨论的生成。此外,新世纪也有新老刊物一同举办文学比赛的案例。2009年,郭敬明主编的青春类刊物《最小说》举办首届“THE 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吸引了不少青少年作家参赛。2010年,《人民文学》宣布以主办方的身份加入“THE NEXT·文学之新”第二届新人选拔赛,并邀请刘震云、张抗抗、刘恒、曹文轩、苏童等著名作家担任评委。此举在当时文坛引起热议,引发了“主流文学期刊的定位与价值”“纯文学的概念与边界”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由此可见,文学比赛乃是文学期刊想要制造声势、收获关注的优选。
论及年轻期刊创办的文学比赛,不得不提《萌芽》与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一组合在文坛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最小说》与《人民文学》的联手。且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举办,才有了《最小说》与“THE NEXT·文学之新”比赛。从时间来说,创办于1998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是此类意欲推举文学新人的文学比赛鼻祖,从组织者来说,《最小说》的创办人郭敬明正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受益者。相较于其他文学比赛,新概念作文大赛更为商业化、年轻化,与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因此笔者选择《萌芽》与新概念作文大赛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如何形成了自己的生产机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与市场影响力。
《萌芽》这一杂志的命名就体现着刊物将发掘文学新人作为重要任务:“我们选择了‘萌芽作为刊物的题名,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就是代表着新生的意思另一方面,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二十六年前,鲁迅先生曾经办过一个刊物叫做‘萌芽,当时正是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时候。鲁迅先生在左联成立大会上指出:‘我们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办刊物,编丛书,搞文学团体,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青年一代,‘萌芽正是其中的一个工作。我们目前迫切的问题,正是要培养出大群文学的新战士,一批一批的进入我们队伍中来。我们选择了‘萌芽,正是为了纪念和学习鲁迅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文学青年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是一种鼓舞和鞭策。”p随着时代发展、文学生态以及刊物自身性质的改变,《萌芽》已不再作为官方刊物为体制培养新人,但其发掘文学新人、扶持青年作家的初衷从未改变。
另一方面,“联网四重奏”的“四刊一报”曾经历的艰难时期,也同样打击着《萌芽》。20世纪80、90年代的《萌芽》一直苦苦探寻新的定位与出路,做过一些不甚成功的尝试。直到1995年赵长天担任《萌芽》主编,对刊物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萌芽》才迎来了一线生机。主编赵长天曾在采访中毫不避讳提到,作为一份文学期刊,《萌芽》转型首要考虑的就是市场因素:“既然明确文学杂志是商品,那么对于商家来说顾客是上帝,对于杂志来说读者就是上帝。我们反复强调树立市场意识”q。《萌芽》也确实为调查当时的文学市场颇费心思,不仅在上海的部分大学、中学开座谈会,了解青年读者心声,同时以青年的阅读取向为主题,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最终将《萌芽》定位为“反映都市青春面貌”的校园期刊。并于1999年举办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至此《萌芽》转型成功,在复杂多变的文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1999年,《萌芽》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華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高校一同启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参赛评委方面,新概念作文大赛不仅邀请了铁凝、叶兆言、方方等知名作家担任评委,而且七所高校都各派该校著名文学教授一同参与评审,囊括蒂博代所说的“大师的批评”与“职业的批评”。r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优胜者,参加主办大学在文科招生中能够获得重点关注。s对于众多学子与其家长而言,“一篇作文进高校”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激发了青少年参赛的积极性。此举也能看出《萌芽》意图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为学生与高校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一想法或许早已有了端倪。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刊登了三篇批评时下语文教育的文章,引发社会热议。《萌芽》也参与了这场讨论,于1998年第8期发表一系列以“教育怎么办”为主题的文章,批判当时语文教育模式的僵化。1999年第1期《萌芽》刊登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倡议书》,提出举办此比赛的意图:“在中国教育面临重大改革的契机时,教育界和文学界的再度联手,其中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对传统的传承,更在于我们可能为教育改革找到一个突破口,找到一个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沸点。”t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育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u由此可见《萌芽》联合各个高校意欲突破与补充现行僵硬的教育制度,为语文学科增添新的活力。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筹办也印证了主编赵长天敏锐的市场嗅觉与商业思维。作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官方期刊,《萌芽》第一时间发布比赛相关信息、参赛选手的优秀作品等,为刊物赢得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群体、拓宽了作家队伍、提高了刊物销量。主编赵长天曾在采访中称《萌芽》的销量已从2万份增加到50多万份,“对于一种文学杂志来说,这种增长速度是极其惊人的,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拉动作用当然是很大的。”v此外,《萌芽》并未因新概念作文大赛模式日益成熟便故步自封,而是及时推出相关丛书、网站等多种衍生产品,并积极寻求多方合作,针对市场不断进行调整。除了常规的高校合作,新概念作文大赛还与韩寒创办的“ONE·一个”工作室合作、“网易LOFTER”软件、长江文艺出版社等合作。
然而这也正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矛盾之处。一方面,《萌芽》转型后的定位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批判语文制度的口号是其宣传的噱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本质目的还是为帮助刊物成功度过自身困境。另一方面,新概念作文大赛反对现行的教育制度,却又联合各个高校以高考的实质性优惠来吸引读者参与,仍然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并未突破其提出的口号。1999年国家以实际行动回应了批判的声音,对语文作文的形式进行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此举也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增添了合法性。本就寄生于高考作文体制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继而成为无数高考学子向往的“梦工厂”。
当然,新概念作文大赛除了赛制的话题性,其推选的青年作家也都颇具特色。提及新概念作文大赛,读者首先想到的不外乎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他们不仅在写作方面贴近青少年读者的阅读趣味,创作出市场欢迎的青春文学。此外,也有部分作家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正迎合了当时市场与媒介宣传的势头。以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届获奖作家韩寒为例,他以退学这一行为公然挑战教育制度,获得大批关注的同时也成为一些年轻读者追捧的对象。学者蔡郁婉认为《萌芽》及新概念作文大赛建构了“80后写作粉都”w,为青年作家打造了一条新的成名之路,将文学与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但这也对参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作家风格形成了一定的桎梏。一方面,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的风格偏向青春文学,并不能全然被主流文学所接受,一些获奖选手称之后也曾向其他文学期刊投稿,但处处碰壁。另一方面,固定的造星路线使后期新概念作文大赛关注度已大不如前,获奖者仍批量产出,但鲜有如韩寒、郭敬明般轰动的青年作家。
整体而论,新概念作文大赛是《萌芽》在转型时期迎合市场的时事之作,在文学比赛中独树一帜,推动了“80后”作家群的出现。《萌芽》借新概念作文大赛完成了转型,也构建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对于文学期刊而言,在市场需求与文学标准面前固然难以寻求真正的平衡,但在当下文学逐渐边缘化的情况下,《萌芽》的市场思路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运作模式诚然为其他文学期刊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结语
文学栏目、文学比赛等都是文学策划的种种形式,其目的不外乎发掘文学新人、推出文学思潮,而本质目的都在于吸引读者关注、提高期刊销量。但文学栏目与文学比赛各有侧重。文学栏目载体是期刊本身,其刊载篇幅、形式都会受到限制。而文学比赛则不完全依托于刊物,因此在形式与作品篇幅方面都更为自由。另一方面,相较于文学比赛而言,文学栏目的主题更明确与固定,通常为同一流派、同一类型的作家。文学比赛则更多为自由投稿,不局限于“命题作文”大赛。不同的文学栏目与文学比赛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从花城出发”栏目以开阔的文学视野、先锋的文学思路探索当下文学的含义,也对文学栏目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四刊一报”的“联网四重奏”以期刊联动的方式推动文学新人,拓宽了文学期刊策划栏目的思路。《萌芽》策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用商业化思维模式探寻文学与市场的平衡,使期刊自身“起死回生”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学生态的繁荣。随着新媒介的发展,文学期刊的地位或被动摇。为了保持现有活力,文学期刊必须不断拓展现行思路与已有形式,积极借用新媒介平台,以策划多元化的文学活动,成为文学现场忠实的报信人。
注释:
a黄发有:《文学传媒研究开栏的话》,《当代文坛》2017年第3期。
b何平:《开栏的话:一个报信人,来自中国文学现场》,《花城》2017年第1期。
c参见刘文辉:《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策划性》,《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d樊尚·考夫曼认为,在媒体膨胀的情况下,“注意力”和“公众关注度”是最宝贵的东西。(参见[瑞士]樊尚·考夫曼:《“景观”文学:媒体对文学的影响》,李适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e红耘:《面向时代面向读者的〈当代〉》,《当代》1999年第3期。
fghi何平:《开栏的话:一个报信人,来自中国文学现场》,《花城》2017年第1期。
j《文学:迎接“新状态”——新状态文学缘起》,《文艺争鸣》1994年第3期。
k1995年4月《山花》召集几家刊物举办了第一届“联网四重奏”年会,讨论了“联网”的具体形式:“1.四家期刊同时开辟‘联网四重奏这一新栏目,逢单月份同步推出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2.《作家报》辟出‘四刊一报联网评论专版栏,在四刊刊载联网作品的同时发表该作家的评论专版。3.初步拟定了近期即将推举的五位实力派作家名单。组稿工作由各刊分头进行,并同時组织评论稿件。4.各刊都在‘联网四重奏栏末刊载该作家同时发表于其他三家刊物的作品及评论目录……”(参见本刊记者:《实力派作家呼之欲出 文学联网面向新世纪 五刊一报文学联网协作会在贵阳举行》,《山花》1995年第6期。)此后每年四家期刊轮流召集“联网四重奏”的相关编辑参与年会,讨论本年度“联网四重奏”举办情况,并依据当下的文学思潮确定下一年的主题。
l陈中华:《纯文学刊物订数昂然回升》,《作家报》,1995年1月14日。
m王干:《王干文集·边缘与暧昧》,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页。
n已有学者对“联网四重奏”对于晚生代作家的贡献进行讨论,参见2008年山东大学杨会的硕士毕业论文《“联网四重奏”与晚生代创作》。
o《联网四重奏第五届年会在江苏召开明年将有新举措》,《山花》1999年第7期。
p《创刊词》,《萌芽》1956年第1期。
q赵长天:《绝处逢生说〈萌芽〉》,《编辑学刊》2004年第3期。
r关于蒂博代的批评分类,参见[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stu《“新概念作文大赛”倡议书》,《萌芽》1999年第1期。
v尚飞:《从“新概念作文”到“萌芽书系”——〈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访谈》,《编辑学刊》2005年第3期。
w参见蔡郁婉:《建构80后写作粉都——论〈萌芽〉杂志(1996—2004)运作与早期80后写作》,《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9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