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霞
摘要: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讲述好科学故事、科技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由此,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当下,尽管科技新闻传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通过一系列举措,因地制宜,可以系统破解科技新闻传播面临的问题,提升传播效果。
关键词:科技新闻;传播;科技创新
载人航天、北斗导航、万米海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论是科教兴国,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抑或是科技创新,在新中国发展的伟大进程中,科技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成为新闻媒体的应尽之责。同时,如何直面挑战,使科技新闻传播更接地气,破解科技新闻传播之困,也成为新闻媒体面临的现实问题。
科技新闻,主要是报道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新闻,也可以说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进一步细化科技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科技新闻指成果性科技新闻与自然事件性科技新闻;广义上的科技新闻则包括一切与科技活动有联系的新闻。
回顾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人类最早开始传播的一类新闻,就是生产中的新技术信息。资料显示,在现代新闻媒介诞生之前,科技新闻一般靠口头或信函与典籍文献传播,其传播范围和速度十分有限。但在报纸诞生后,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大大加快,在新闻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
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科技新闻传播主要具有新闻性、科学性、通俗性等特点。新闻性是科技新闻所具备的新闻传播的一般特性,主要是指科技新闻内容要新,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新闻,可以说,新闻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科技文体的主要特点。科学性是指科技新闻中报道、传播的科学内容是真实的,表述准确,有科学依据,同时,在报道、传播科学事实时,要注意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通俗性是指在科技新闻写作时,应用一定的科普写作技巧,语言生动形象,巧用比喻和解释,还可以插入一些背景材料,便于受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在西方新闻界,科技新闻早已成为传播的重点。美国斯坦福大学新闻系把科技新闻报道与国际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一起作为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三大重点。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从1985年起增设科技新闻奖,科技新闻逐渐成为新闻界的热点。在我国,有大量的科技性专业报纸,主流媒体也大多设置了科技新闻类版面。通过科技新闻传播报道,受众可以了解国家建设成就,了解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研究进展,以进一步指导生产实践。
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消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同时,通过科技新闻传播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科技政策,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媒体可以通过科技新闻传播向受众普及科学知识,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由此可见,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时下,新闻媒体做好科技新闻传播使命在肩,也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无论是国家级的“中国新闻奖”,还是中国科学院的“科星新闻奖”,或者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科技传播奖”,以及各省级的新闻奖,都有科技新闻报道获奖的例子,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科技新闻记者砥砺前行,持续做好科技新闻报道。
在若干奖励的背后,也要看到科技新闻传播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包括专业性强、真实性存疑、缺乏可读性、受众较少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厘清问题,分析原因。
专业性强,不接地气
2022年12月底,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此次入选的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包括《首次制成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等,不得不说,“栅极”“射电暴”等字眼令人看后一头雾水。
于是,有人会说科技新闻是“阳春白雪”,也有人说科技新闻是写给科技工作者看的,还有人说科技新闻有它的特定受众,并非适合所有人,持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然而,长此以往,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上述观点的根本症结在于科技新闻的专业性。一直以来,科技新闻报道以专业性强著称,一篇科技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有很多专业术语,读起来晦涩难懂,有点不接地气。究其原因,科技新闻具有严谨性,这就决定了在采写报道中必然会大量使用概念和专业术语等作为稿件的支撑,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理解文章造成了一些困难或障碍。
然而,科技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报道范畴,其和专业的科技论文有着本质差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也决定了科技新闻报道必须更贴近新闻报道形式。由此,将科技新闻报道中的概念和专业术语转化成受众能看懂的内容,成为科技新闻记者努力的方向。
夸大宣传,缺乏真实性
关注科技新闻报道的人时常会被科技新闻中提到的创新点或科研亮点所吸引,同时也更关注其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科技新闻中的创新点或亮点内容有被夸大的嫌疑。究其原因,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增加阅读量或点赞数。
众所周知,科技新闻报道应遵循严谨原则,报道需要有科学依据,尊重科学事实。大多数新闻媒体都能很好地遵循这一原则,但也有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博眼球”“吸流量”,不顾科技新闻报道的原则,极力夸大新闻事实。
这种夸大新闻事实的报道分为多种情况,比如,科技新闻记者在撰写科技消息时,受限于自身专业的影响,对科学事件了解不充分,单纯从新闻的角度发挥想象力,盲目撰写;或者是在科技人物报道中,过于夸大人物的贡献,不符合实际情况;还有的情况是将科技新闻的标题做得非常吸睛,和新闻本身内容严重不符。
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关注点和社会热点,报道内容与科技新闻本身存在严重偏差,有悖于新闻事实的报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更是对科技新聞报道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其缺乏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记者多,专家型记者少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新闻已成为受众了解科学技术应用与发展的主要渠道,而在这其中,记者作为科技新闻的传播者,在诸如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每一项重要研究报道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新闻记者,负责科技新闻报道的记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外,还要掌握相关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人们常说的新闻敏感性,即记者洞察新闻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科技新闻,只有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增强对科技领域的了解,具备科技新闻素养,记者才能逐渐培养出洞察科技新闻的能力,创作出有价值、有深度、可读性强的科技新闻。
同时具备基本新闻素养和科技新闻素养的记者,即具备了专家型记者的潜质。然而,在实际新闻报道中,专家型记者少之又少,大多数科技新闻记者学的是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对科技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或者说仅仅掌握点“皮毛”,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做好科技新闻传播工作的重任。
上述情况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十分常见,需要引起新闻媒体,尤其是做科技新闻报道的媒体的高度重视。在新时期,如何培养科技新闻报道领域的专家型记者,大力培养科技新闻报道人才,满足科技新闻传播的需要,成为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纸媒传播,受众较少
现如今,以新媒体传播为主流的传播形式早已占据了新闻传播的半壁江山,图文并茂、音视频交织的传播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喜欢。
然而,受限于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时至今日,大多数科技新闻仍然采用纸质媒体的传播形式。这是因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新闻,科技新闻在传播中很难实现图文并茂、音画一致的立体式传播。在通过纸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科技新闻也多以文字表述为主,偶尔配发一两张图片,很难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展示。
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早已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与新媒体传播相比,通过纸质媒体传播,对于增加受众的阅读体验十分有限,很难吸引受众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在新时期,纸质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而缺乏受众也成为纸质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比之下,以纸质媒体传播为主的科技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纸质媒体传播渠道的影响,从而导致受众较少。
科技新闻传播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专业领域的问题,也有外在的宣传报道层面的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系统破解科技新闻传播面临的问题,提升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专业术语实现通俗化表达
众所周知,科技新闻为了准确表述,经常会有一些科技类专业术语,这对受众而言常常难以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往往成为科技新闻与受众之间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受众望而却步。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对科技新闻的阅读兴趣,即便是对某个科技新闻感兴趣,也仅仅局限于看看标题,明白了大概意思后便不再往下细看。
受众是科技新闻赖以依存的根基,没有了受众,科技新闻也失去了传播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新闻必须要不断革新,以适应受众的需求,才能常做常新。
那么,如何革新?科技新闻传播者要在秉持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并迎合受众的需求,并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才能真正实现革新。同时,要不断创新科技新闻中重要的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实现通俗化表达,比如应用案例解析、类比、举例等方式,以增强受众对科技新闻的理解能力,增加科技新闻的可读性,这是革新的重中之重。科技新闻报道还要尽量贴近受众的生产生活,只有更接地气,才能实现与受众的紧密联系,获得受众的关注。
提高科技新闻记者的综合素养
一篇科技新闻报道能否成功,不仅和受众是否关注有关,还和它的生产者——科技新闻记者有着直接关系。
在新闻领域,有一个“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在业界广受关注。这个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国记协等主办的活动已持续多年,致力于通过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引导和激励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
好记者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不断学习、追求真相、客观公正、敢于吃苦,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一个好的科技新闻记者的标准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要有科技新闻的敏感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融媒体发力形成全方位报道模式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早已不再局限于通过报纸了解各种信息,而是通过手机客户端、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随之而来的是,新闻也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广泛传播。
不可否认,如今的纸质媒体早已不再是一家独大。数据显示,在互联网产生之前,报纸承担了九成以上的科技新闻传播功能。然而,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因时效性差、容量有限、展现元素缺乏亮点等多种因素,逐渐跟不上新媒体的传播节奏,慢慢落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借助智能手机、在线新闻平台等渠道,及时便捷地获取相关新闻信息。
但是,纸质媒体也并非“一无是处”,甚至有一些人还有报纸情怀,偏爱纸质版阅读。由此,集合多种传播形式的融媒体传播便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以中国气象报社为例,该单位加快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步伐,通过创新融媒体运行机制、完善上下联动机制、深化对外合作机制等,逐步构建起全媒体传播体系。当下,中国气象报社主办或承办的媒体平台已由一份报纸逐步转变为拥有报、网、端、微等全媒体载体的气象媒体矩阵,并已形成覆盖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主流传播平台的气象新媒体矩阵。
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新时期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有很多专业问题、专有名词、科学术语,如果通过科普的形式为受众进行深入解析、答疑解惑,使受众对科技新闻内容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新闻传播中面临的科普工作也会日益增多,可以说,对于科学问题的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科技新闻记者应将科普工作视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其做深、做实、做细,实现科技新闻的有效传播。
在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新闻传播有其必然性,做好科技新闻传播工作势在必行。尽管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专业性强、缺乏真实性、专家型记者少、受众较少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但也不难看出,通过在专业术语通俗化表达、提高科技新闻记者的综合素养、融媒体发力形成全方位报道模式、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等方面持续发力,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科技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破解科技新闻传播之困,使科技新闻传播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王延斌.对强化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分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03):45-47.
[2]赵晓丽.科技新闻传播创新的重要性及实践[J].科技传播,2020(18):108-109.
[3]翰琳子.如何建立科学、记者与公众间新闻传播接口[J].青年记者,2019(23):43-44.
[4]迪丽如孜·马合木提.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新闻的传播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0(01):232-233.
[5]郑焱.融媒时代如何做好科技新闻传播[J].新闻战线,2022(05):84-87.
[6]陈瑜.让“冷门”发出热辐射:增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刍议[J].中国记者,2020(07):109-112.
[7]项磊.科技新闻传播中記者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2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