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碳”教育让学生明确“双碳”目标的概念与内涵,了解我国践行“双碳”目标的具体措施,并能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将研学旅行课程作为践行“双碳”教育的动态教学平台,挖掘研学旅行资源中的“双碳”教育元素,在研学旅行内容中渗透“双碳”教育思想,体现了依托真实情境,践行“双碳”教育的教学策略。
关 键 词:“双碳”教育 高中地理 研学旅行
引用格式:姚建芳.指向“双碳”教育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3(19):48-51.
一、“双碳”目标的内涵及教育教学体现
“双碳”目标是指我国在2020年9月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双碳”目标的内涵在于引领中国实施低碳转型,以低碳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文明形态逐步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制定“双碳”目标是我国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着力解决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空间威胁的必然之举,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重承诺[1]。“双碳”目标的实现要克服我国目前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和对高碳发展依赖大的困难,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而归根结底是全民节能减排意识的养成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理念的建立。
2022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把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各学段课程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碳达峰碳中和知识普及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系统规划、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鼓励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教材”[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1年修订)》强调,要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3]。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势在必行,但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双碳”目标的内容较为分散,且课例相对单一,制约了学生对“双碳”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解决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此,本研究将研学旅行作为动态教学平台,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研学实践活动为例,通过探索煤的形成与碳循环、煤的开采与生态破坏、煤的燃烧与气候变化、“煤都”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实践教学环节,在真实的情境中践行“双碳”教育,让学生由表及里明确“双碳”目标的概念,理解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具备实现“双碳”目标从我做起的使命感。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双碳”教育元素的挖掘
从地理教学视角来看,真实世界才是地理教学挖掘、转化、落实地理知识的沃土。“双碳”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践行“双碳”行动,洞察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和意义,有助于厚植“双碳”精神文化,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山西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隔河相望,是一座饱含民族煤炭工业底蕴的文化创意园,也是一座极具研究价值的地质科考园[4]。园区内保存有矿山工业遗址、侏罗纪煤层地质遗迹、棚户区遗址,并新建了煤炭博物馆,是大同煤炭产业转型的样板区,也是从历史时空角度动态践行“双碳”教育的良好研学旅行资源。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双碳”目标教育元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碳循环”的时空再现
自然界的碳循环是高中地理教材解读“双碳”目标的基本原理,也是指向“双碳”教育的研学旅行活动全程需要贯穿的基本思想。自然界碳的形成与转化、全球变暖的原因与碳中和策略制定都体现着碳循环原理。地质历史时期,大同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浩瀚的湖泊,之后频繁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让广袤的森林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了丰富的煤炭矿藏[5]。通过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井下探秘游”项目,可直接体验真实的矿井。在井下可以看到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煤系,包括地层深处的大断层、陷落柱和露头煤等地质奇观。井下巷道有真实的煤炭开采工作面和林立的大型开采设备,将曾经热火朝天的采煤场面呈现眼前。眺望远处大同坑口电厂高耸的烟囱和蒸气塔,煤炭从生物圈到岩石圈,从岩石圈到大气圈再回到生物圈的循环往复过程瞬时呈现。亿万年的地质变化过程浓缩于景区方园数里的时空内,学生可真实体验“碳循环”原理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是“双碳”教育最有效的情境铺垫。
2.“雙碳”目标与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在于引领中国实施低碳转型,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发展。指向“双碳”教育的研学旅行应该用好生产生活中的案例,充分体现“双碳”目标在地区产业转型中的指示作用。在晋华宫矿山公园的研学旅行活动中,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兴起、衰落和再次振兴的过程很好地诠释了产业低碳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关系。晋华宫矿的煤炭以低硫、低灰、高发热量闻名于世,20世纪80年代,随着煤炭需求量上升,煤炭过度开采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植被破坏、河流干涸、污水充斥河道,煤尘烟尘污染着古老的云冈石窟。面对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大同市开始由传统资源型城市向新型旅游城市转型,晋华宫矿凭借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隔河相望的位置优势,完成了向工业遗址公园转型的跨越。通过考察工业遗址和参观煤炭博物馆了解大同煤炭工业的兴衰历程和城市转型发展,是研学过程中理解“双碳”目标与低碳转型的关键。
3.“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既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也是以绿色为价值取向的新发展理念。在有序降碳过程中,积极寻求绿色能源,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具体内容。晋阳潭曾是晋华宫矿区废弃的采矿坑,现在是低碳设计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的实例,既能为矿山公园提供多种生态服务,还开发了水上娱乐项目,让人们在休闲中寻找对工业文明的记忆。仰佛台是矿山公园的至高点,曾是煤矸石的堆积地,从这里可以远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翠绿的武周山峦、蜿蜒的十里河,生态恢复后的晋华宫矿尽收眼底,置身其中,“双碳”目标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具现实意义。
三、渗透“双碳”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1.基于“双碳”知识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路
研学旅行既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课程,也是“双碳”教育的优质载体。地理学旨在研究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人地关系,以及随时空变化的一切地表现象,并揭示环境变化的现象和原因,提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对策。渗透“双碳”教育的研学课程从理清“双碳”知识与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密切联系出发,围绕碳的贮藏与循环、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碳减排与国际合作、能源结构与环境问题、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制定研学任务,通过研学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在设计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研学内容和体验场景时,将煤的形成与开采、碳循环与全球变暖、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碳排放与环境安全等学科知识与“双碳”目标有机结合,以达成培养学生“双碳”目标意识、爱国主义情感和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渗透“双碳”教育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围绕“双碳”教育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研学目标
研学课程目标引导着研学实践的全过程,而围绕“双碳”目标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制定研学课程目标是将“双碳”教育渗透到地理研学实践课程的关键。2017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全国多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都突出了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蕴含丰富的“双碳”教育内容。地理研学课程作为“双碳”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需关注课标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理清“双碳”概念的内涵,统整“双碳”内容,制定既能落实课标内容,又能体现“双碳”内涵,并能切实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学课程目标。以下为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研学课程目标。
(1)通过区域认知了解碳的储存与利用。考察井下煤形成展区,了解大同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历史条件,学会从时空角度探索煤炭形成的地质过程;考察井下煤炭开采工作面和景区煤炭工业遗址,说明大同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考察煤炭博物馆和棚户区遗址,分析大同煤炭资源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利用碳循环原理分析煤的开发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3)通过地理实践了解“碳中和”的途径。通过考察晋阳潭和矸石山,了解矿区生态恢复中“碳中和”的具体途径;分析矿山棚户区搬迁的原因,理解“双碳”目标的社会意义,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环境。
(4)回归人地协调观,理解“双碳”目标的内涵。分析区域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区域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领悟“双碳”目标在现实中的体现,形成对自然、对家园的热爱之情,具备人地和谐发展观念。
3.开展“双碳”教育研学旅行基地的踩点调查
研学课程实施前要进行“双碳”目标的教育与宣传,了解指向“双碳”教育的研学背景和研学旅行基地的概况至关重要。选择具有“双碳”教育意義的研学旅行基地是“双碳”教育主题研学活动任务达成的重要保障。教师需在研学基地的踩点调查中关注研学旅行资源所体现的“双碳”目标要素并进行挖掘整理和设计,且就研学旅行基地服务的专业性、场所的空间容纳程度和安全性进行评估。要在校内组织好行前安全、文明教育,让学生明确本次研学主题、研学目的与步骤,做好研学点资料收集和研学物资准备工作。
4.基于“双碳”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
研学内容设计是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部分,渗透“双碳”教育的地理研学内容设计围绕“双碳”相关的地理知识、“双碳”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双碳”所体现的人地协调观,逐层设计项目问题和学生活动,将学生对“双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掌握融入真实具体的情境问题中。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研学内容设计围绕碳循环与温室效应、“双碳”目标与低碳转型、“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来选择研学地点,确立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活动,结合中学地理所能涉及的“双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达成“双碳”目标教育与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目的。具体内容见表1。
5.指向“双碳”教育的研学旅行课后拓展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特定的生产或生活情境只是给了学生探索真实世界的“钥匙”,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技能进行研学拓展,开展对社会生活中绿色低碳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则更为重要[6]。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低碳能源开发和低碳生活方式等都有“双碳”教育的渗透,研学活动中产生的延伸思考是研学拓展的最好素材。以下为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研学课程拓展任务。
(1)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说说大同市有哪些可供开发的绿色能源。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接合处,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多大风,尤以冬春季节风力最为强盛,风能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全年降水较少,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供开发。
(2)了解矿区新棚户区的位置,调查区内发展较快的产业类型。新棚户区选址在大同市城郊,地形平坦开阔,新建住宅楼成片区分布,商业街区繁华。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社区医院、药店、饭店、商场、自助银行等应有尽有。棚户区人口构成中退休职工和老年人口比重大,由于其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风湿性腰腿痛、尘肺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高,未来医疗、康养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6.渗透“双碳”教育的研学旅行学生评价
研学评价体系是研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研学活动效果的关键所在。指向“双碳”教育的研学旅行评价设计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出发,既要树立学生的低碳理念,还要落实学生的低碳行为。本研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点、探究力、意志力和合作力,也重视学生以图片、文字报告、PPT展示等形式呈现的终结性研学成果。同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多元化方式进行,并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7]。最后要综合利用评价结果,记录学生“双碳”理念的生成情况。
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行,工业时代的辉煌与矿业历史的壮阔正在缓慢谢幕,社会文明形态正逐步由工业文明时代步入到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历史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主动践行“双碳”目标,积极推行“双碳”教育,走在了新时代的前沿。
中学教学承担着培养中国未来合格公民的重任,指向“双碳”目标的研学旅行利用真实的生产和生活情境将“双碳”教育渗透到地理实践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将低碳观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真正实现了“双碳”目标教育的知行合一[8]。
参考文献
[1] 高世楫,俞敏.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变革路径[J].新经济导刊,2021(02):4-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EB/OL].(2022-11-09)[2023-01-0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09/content_5725566.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1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2.
[4] 胡光晓,程东卫.昔日“煤海明珠”的成功转型:走进山西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J].地球,2019(03):60-62.
[5] 郭丽思,李琳.“四层一体”视角下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以参观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地理教学,2020(13):52-55.
[6] 吴涛,龙静云.“双碳”目标下的公民绿色责任教育[J].学习与实践,2022(03):29-37.
[7] 夏志强,李宗芸.“双碳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教学与管理,2023(03):78-81.
[8] 牛禹杉,程煜,祁新华.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的影响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J].地理教学,2022(15):24-28.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