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周茹奕
从中国美学历史的角度看,宋代美学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典范,宋人将美的感受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同时,宋代文人阶层在宋代的文化生活中起着引领作用,文人阶层的审美引领了宋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宋代文人所倡导的“四雅”是指点茶、插花、焚香、挂画四项活动,宋代文人将生活审美的观念融入具体的实践中。文人“四雅”事也呈现出日常化发展的倾向,从精英阶层的文人延伸至市井文人,并表现出雅俗共赏、安乐闲适、意与境会的审美倾向。宋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实践促进了宋代审美范式的建构,通过探寻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对于构建当下中国的生活美学观念具有积极意义,以宋代文人的生活审美为范例可以反思当代的审美经验。
在宋代宽松舒适的社会环境下,文人阶层也对生活和审美有了更高的追求,在文人群体中以“四雅”作为当时高雅文化和精致生活的象征。而“四雅”活动的盛行与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发达的农业以及抑武扬文的政策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宋代统治者“不立田制”等相关农业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良好的农业基础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商业的发达主要体现在城市商业上,唐代初期的坊市制度规定了居住区与商业区的严格界线,到了宋朝商业贸易不再严格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和地点。在中国古代的阶级观念里,商人被视为“九流”中的末端,但到了宋代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商人被允许做官侧面反映出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环境为文人阶层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原理,当人类低层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更高一层级的需求,即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宋代文人的坐标中有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生活娱乐、艺术创作等领域来。
抑武扬文的政策不但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培养出了一个人数庞大的文人阶层。宋朝学校开始向全民开放,“工商杂类”的平民子弟都可以去由当地州县开班的学校就读。因此改变了以往文人阶层的构成都是贵族子弟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出入朝堂进行政治参与。基于此宋代市井文人的生活境遇影响了其心理结构,也对文人阶层的审美观念造成了影响。
宋代繁荣的经济环境让艺术、文学都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也让宋人有了更高的艺术审美的需求。抑武扬文的政策让宋代文人的地位空前提高,也造就了宋代文人阶层的兴起。文人的艺术生活备受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庞大的文人阶层也奠定了宋代平淡雅致的审美格调。
生活美学是美学学科针对“生活”问题的理解与阐释,认为生活审美活动的源头是生活,审美活动发生于生活之中,内在于生活之流。对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研究,需要重回古代“生活”的原初语境,从中国思想观念发展角度梳理“生活”概念史。①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宋人对生活都有独特的美的追求。《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②,记录了宋代文人生活中的四雅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文人四雅关联到人体的嗅觉、味觉、触觉、触觉,焚香侧重在香之美,点茶重在味觉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挂画则重在意境之美。
图1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局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3 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局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茶,是将茶叶研磨成极细的茶末,置入茶盏中,后以汤瓶冲点沸水,再用茶筅击拂茶汤使之形成轻盈而细腻的乳白色(或青色)茶沫。③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有一段详细而充满文采的论述:“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④点茶技艺的优劣需要对汤色和汤花进行综合评估,汤色与汤花都呈乳白色为最佳。
在点茶技艺的发展下宋代还十分流行斗茶,文人士大夫们甚至不惜花费重金来比试斗茶技艺的优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两句茶歌的描写不仅对斗茶的情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更淋漓尽致体现了斗茶者的心理活动,获胜者如登仙般的喜悦和失败者如同打了败仗的失落。在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中描绘了市井间平民百姓斗茶的热闹场面,《斗茶图》中右侧两人手握茶杯似乎作品茶状,左侧一人提壶注水,一人侧身煮水。在斗茶人身旁还放置四个茶担,茶担上有茶炉、茶罐、茶盏、蒲扇等物。由此可见斗茶已经从文人阶层流行到了市井之间。
点茶的最高层次在于品味点茶活动中的意境,茶常被宋人赋予被赋予温润、清净等君子品格。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说:“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⑤宋代文人在外在上感受茶色、茶味之美,在内在上融入品茶者的意志去品味茶的意境,借茶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将外在的审美内化为精神上的感悟。
宋代精英阶层的焚香风尚成为了宋代普通文人的向往和追随,无论是灯前月下、文人雅集任何场合都有香炉陪伴,宋人将焚香作为疗养身心的方式。
在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中记录了文人雅士在北宋驸马王诜的府邸中聚会的情形,在画卷中可以看到案头上有香炉摆放。不仅是宋代上层的文人墨客尚香,宋代的焚香风尚更是扩大到民间。因为焚香不仅是上层文人墨客艺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更是许多民间寒士精神疗愈的方法。民间文人大多推崇上层文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活动,以此表现出对文人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和审美风格的趋同,因此焚香就成为他们获得情感认同的方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绘有贩卖焚香材料的“刘家香药铺”,从图中可窥见香在宋代已经不是稀有之物,香已经融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宋代文人焚香不是向神明传递愿望而是一种融入自然的心境,因此品香的环境不局限在室内空间,众多文人雅士乐于在自然的环境中焚香,达到人与自然共通的境界。刘松年的《松荫鸣琴图》就记录了宋代文人在松树下焚香抚琴的场景。宋代文人在焚香中融入了审美思想、价值观念、哲学思考,宋代文人将焚香看作是一种锤炼身心锻炼品性的精神洗礼。陆游有《烧香》诗云:“一寸丹心幸无愧,庭空月白夜烧香”⑥,诗中记载了诗人在庭院中对月焚香时自省的场景。《荀子·礼论》中也记载了“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故礼者,养也”⑦的观点,都表明了宋代文人崇尚以香养性、以香修身的理念。
将画作装裱后挂于室内或者在雅集间供众人交流鉴赏的活动被称为挂画,在宋代颇为风靡。宋人挂画实则养画,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辨》中有记载宋人对挂画的环境和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房间内最多可以挂三四幅画,观赏三五天就需更换,画作需轮流日晒才不会受潮,轮流挂画才不会积灰,画作还需要每天拿马尾轻拂打扫。在画的摆放形式上,画前一定要有一个小桌子,桌子上不能摆遮挡画的物件,只适合放香炉、琴、砚台。宋代文人地位极高,文人生活和审美被社会各阶层所推崇,因此挂画也被市井人家所效仿。宋代还专门设立“帐设局”服装租借挂画屏风的器材,设立“排办局”设计挂画场地样式,《梦梁录》中也有记载茶楼酒馆也常借以名人字画来招揽人气。
图4 南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局部)日本京都南禅寺藏
图5 北宋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局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宋人挂画除了鉴赏画作的寓意色彩构图外实则更注重画作的意境,因此在宋代最盛行的挂画题材就是山水风景画。张训礼的《围炉博古图》就描绘了宋人挂画评鉴山水画的场景,图中有两文人坐在塌上,一人观画,一人侧身洗手。其余一文人坐在长桌前似在备茶,还有一文人在园中作踱步状。挂画活动中品画者需将心绪寄托在山水之间,在画境中思考万物,体会画中的意境。
宋代不仅文人崇尚插花,无论是宫廷贵族或者市井平民都乐于用花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
宋代宫廷画家李嵩的四季《花篮图》分别绘制了不同时节花卉艺术之美,《花篮图》系列画作都以精致的竹编器皿搭配多种不同时节的花朵。《花篮图》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宫廷登峰造极的插花艺术,众多品类的花卉搭配并不让人觉得繁复俗气。到了鲜花盛开的时节普通百姓家也盛行插花,《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有记载民间插花的盛况。到了端午节城内外家家户户供养鲜花,即使没有花瓶的人家也会用坛子来代替。
同样热衷于插花,但文人插花的审美倾向与宫廷贵族插花又有所不同。文人的插花艺术更讲求以花怡情,往往选用简单的花材来营造审美的意境。在案头插花被文人墨客视为风雅之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苏汉臣《妆靓仕女图》中均有描绘宋代文人案头插花的场景。宋代文人插花以瓶花居多,花材最喜有高洁意味的梅、兰、竹、山茶等。在材料上要求不高,追求外形的雅致,结构讲究“清、疏”,注重线条美,不似宫廷插花的贵气。宋代文人的插花艺术注入了插花者理性的哲思,意图在花木中寻找内心的超然和乐趣。
宋代空前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得市民阶层异军突起,在宋代的休闲娱乐活动中都有大量市民群体的参与,因此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市民化、平民化发展的情形。在宋代以前诗词、绘画、音乐等可以说是贵族的专有的高雅艺术,但宋代许多文人来自民间,深受市民文化的影响,创作了众多以市井生活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是以市民生活为题材,描绘了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
寒门子弟和市民文人是宋代文人阶级的重要组成,市民文人和寒门子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产生矛盾又融合的人生观念。一方面,他们苦读诗书怀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思想,但先天贫苦的生活导致他们对物质产生了先天的渴望。另一方面,他们有高雅的艺术品位但又深受世俗文化的浸染,这也使得宋代的文人审美产生以俗为雅,雅俗兼备的审美特点。苏轼在当时也提倡“诗须要有为而后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宋代的茶馆、酒楼等世俗之地也常用字画来附庸风雅,在《梦梁录》中就有记载当时的茶馆酒楼中会用字画和插花来进行装点来吸引文人墨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供人休息“十千脚店”二楼右侧的房间里,也可观察到墙上有挂画装饰。宋代绘画、瓷器、插花以及其他许多器物上都渗透着高雅之美,但也可以在一些瓷器上看到刻有“贤妻”“忍”等字样,此类器物应当也受到一些宋人的喜爱。
备受唐代贵族喜爱的牡丹常与骄奢淫逸之风相联系,唐代诗人王毂也有《牡丹》诗云:“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⑧从诗中可以看出牡丹常给人“妖艳”“奢靡”等刻板印象,这与文人追求的“君子”品格相违背。而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却在《洛阳牡丹记》中重新对牡丹审美品格进行了解读,把大众对牡丹的热爱作为最有力的论据证明牡丹的无害。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侧面反映了大众审美趣味对文人的影响,也体现出宋代审美文化雅俗并存的特点。
宋代文化活动雅俗兼备的特点表现在焚香、挂画、插花、点茶等文人活动有大量市民阶层文人的参与。在宋代高雅艺术和市井文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雅和俗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呈现出别样的雅俗兼并的审美意趣,给当时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趣味和活力。
宋人把审美观念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把香、茶、画、花都当做生活中的点缀,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宋人以香养性、点茶抒情、以画入境、以花怡情,在衣食住行中对生活审美进行塑造,在生活中追求安乐闲适之美。
在《安乐窝中四长吟》中邵雍曾云“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灶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⑨邵雍在诗中将闲适之美聚焦在了具体的物象和活动中,写诗作画、饮酒焚香都是安乐窝中的快活闲适之事。也曾在《无名公传》中强调所谓安乐窝要“不求过美”,邵雍追求的“安乐”是恰到好处的审美陶醉。“安乐窝”是邵雍审美理想状态的表达,也是其身心俱闲的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唐明邦在《邵雍评传》中将邵雍的“安乐窝”视作当时“高人雅士谈今论古、吟风弄月的雅集之地。”⑩在《宋史》中也有记载当时的文人墨客十分推崇邵雍的生活方式,许多文人雅士模仿邵雍在安乐窝中的生活方式,邵雍的生活观念对当时文人的居住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安乐窝”作为邵雍的精神家园,不仅是指客观存在的生活场域,而且更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指向性,是邵雍心灵依归的场所。⑪插花、饮酒、焚香等日常活动都表现了邵雍闲适安乐的生活态度,这些日常活动与邵雍构建了紧密的情感联系。
平淡闲适在宋代文人眼中是人生的审美理想,也体现了宋人追求闲适安然的生活智慧,“日日皆美日”是宋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在大众审美焦虑的当下,重新审视宋代文人闲适安然的生活趣味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的审美心态还可以学习宋代文人对生活和美的态度。
宋代文人“四雅”中的生活实践都关注人内心的修养,在美学上突出的是对意境的追求。如李泽厚先生曾言“与盛唐相比,(宋)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⑫
宋代挂画的画作题材中,人物画、宗教题材的画作都退居其次,最受文人推崇的当属自然题材的作品,在自然题材的作品中又属山水风景最受推崇。宋代文人的心绪思想成了艺术和美学思考的主题,宋代山水画注重在文人内心的表达,将心绪寄托在山水中。如范宽的《溪山旅行图》画面采用高远法的构图,画面上半部分是巍峨的山峰,山峰间有瀑布一泻而下,山脚给人云雾缭绕之感。画作下半部分近处又有一支商队在山间行走,远看雄伟壮观,近看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山水画中“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实际上也是画者和鉴赏者将自身沉浸于画中的全景式的体验。
除了挂画讲求意境之美外,“四雅”中的其他三项活动也围绕意境来展开。点茶过程的修身养性以及茶本身具有的自然清净的特点,自然让茶活动成为了宋代文人追寻内心宁静自由的载体。宋代文人认为品茶能够获得清欢舒畅之感,可以进入虚静的创作之境。苏轼在《雨中过舒教授》中谈到:“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苏轼认为浓茶可以洗刷昏沉,焚香可以洗净忧虑。因此除了点茶外,宋代文人认为焚香也可以达到通达自然的状态,在香气氤氲之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共通。宋代盛行的插花艺术更是讲究意境之美,宋人将插花与日常生活所融合,内涵重于形式。而宋代文人间流行插“理念花”,即给花赋予特殊的含义,花材的特殊含义营造意境感的同时还能传递文人的心境思绪。
宋代的挂画、点茶、插花、焚香品味的终极目标都是参与者的心境,强调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代文人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自省,将心绪寄托在活动中,从中思考人生的价值寻找内心的宁静。
美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必然存在的,美学就是依托在生活实践中展开的。宋代文人立足于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的平淡中寻找审美对象,多维度地构造宋代的审美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美的感受,在点茶中抒发心绪,在焚香中调养身心,在挂画中品味心境,在插花中寻找内心的乐趣。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观念不限于形式,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体悟美学的真谛。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观念于宋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参考宋代文人的美观观念的形成,可以对重塑当下中国生活美学观念给予启示。
从当下的文化生活角度来看,如何构建美的生活是关系人类生活质量的永恒话题。回溯宋人的生活美学方式,当下的我们可以放慢生活的角脚步,将“美”与“生活”相融合,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审美实践,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在追寻美的道路上宋人的生活美学之道对当下人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
注释:
①陈政.宋代士人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0,43.
②吴自牧.梦梁录:第3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183.
③吴双.从宋代茶诗看文人茶的审美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20,13.
④赵佶著,沈冬梅编著.大观茶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3,41.
⑤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十四册,卷794,第9192页.
⑥陆游.陆游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27.
⑦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346.
⑧王毂.《牡丹》[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六九四,第7989页.
⑨邵雍著.郭或整理.邵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7.
⑩唐明邦.邵雍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⑪韩雨.邵雍生活美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21.
⑫李泽厚.美的历程,背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M].2019年,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