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策略

2023-07-24 02:12徐鹏云陶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延时技能体育

徐鹏云 陶于

摘      要 为促进学校体育一体化,改变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出现的低效与无序现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小学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的关系入手,探究二者有效衔接的策略。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作为学生体育技能与知识的实战场、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场、体育评价的补足场和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场,对于小学生巩固技能、提升兴趣、完善体育评价体系和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重要作用。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的衔接存在不同主体认知偏颇导致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功能窄化、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衔接内容设计难度巨大和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执行主体选择困难等问题。应从转变多元主体认知,科学加大服务规模;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初级联系指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寻找长期教学资源等方面促进二者的衔接。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  小学体育  课后延时服务  体育课程  学校体育

引用格式 徐鹏云,陶于.小学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21):78-83.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5+2”学校课后托管服务成为了“双减”的一大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下,小学体育课程中存在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程度低、课外练习较少、技能实战运用差等问题,且在繁重的升学压力下,孩子的课余时间也被文化课的重复学习所占据,没有机会去进行体育锻炼和日常技能的练习与巩固。“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繁重的课后作业与课外文化课补习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参与体育的时间更加充足,但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时间尚短,虽态势大好,但服务内容与形式依旧亟需完善与提高,要想将其长久地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与体育课程建立联系,使之成为促进学校体育目标达成的有利武器,就需要理清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的关系。本文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的有衔接入手,分析衔接所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促进策略。

一、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的现状

1.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和“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等建议[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到:“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支持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工作。”[3]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正常为两小时,大部分学校构建“1+N”服务模式,1指课后服务第一课时,教师为学生答疑辅导;N是课后服务第二课时,整合体育、科普、艺术、人文等课程项目。课后延时服务的项目之一就是体育服务,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服务,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大部分学校的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主要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担任,部分学校引进校外教练与俱乐部进行教学。

目前,学校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主要是以社团模式开展,项目多样和学生参与程度高是课后服务的优点。体育课后服务开展以来,飞盘、攀岩、舞蹈、啦啦操、武术、象棋等等以往在学校很难见到的项目都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多样化项目的开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游戏化的课堂也让他们的体育兴趣再次被激发。但学生人数多、基础差异大、班级难管理等现实情况也导致体育课后服务存在课堂秩序乱、教学效果差的情况,甚至成为了学校版的“托管服务”。体育课后服务没有具体的指导纲要也导致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在准备次日课程的同时还需要设计体育课后服务的内容,对于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形成影响。器材不足、设施老化、教师课后服务保障问题不明了、体育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家长的认知偏差等一系列原因都导致课后体育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不佳。在相关抽样调查中,44.8%的家长“希望孩子培养兴趣特长”,自愿参加学校课后服务,总体来说,超九成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持赞同的态度[4]。在家长们的认知中,课后服务只是作为简单的托管,或简单的兴趣引导。实际上我国“双减”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丰富多彩的中国力量,所以课后体育服务仍需加速改进,承担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大任。

2.体育课程现状

日常體育课程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关键力量,其对于提高小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还远未达到学校体育理想的目标,其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和器材资源限制、众多主体对体育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模式单一化、体育课程内容关联性差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体育课程具有六个方面的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改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其中注重育体与育心;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养成“校内锻炼一小时、校外锻炼一小时”的习惯;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注重将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重视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和围绕更多的方面进行评价;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5]。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运动习惯差、校外体育设施场地不足、体育课程时间有限等诸多因素限制而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对西安市两所小学体育教师的访谈得知,许多小学毕业生在毕业时依旧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运动技能,甚至没有自己的体育爱好,更或是存在体育素质不佳等状况。课程质量问题是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的,但更应该明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熟练运用需要更多的实践来落实,体育品德与技战术的应用需要更多的比赛来考量,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更灵活的教学模式来尝试。所以需要我们协调学校体育的所有途径,尽可能地增加参与体育学习与实践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有趣生动的体育情境,通过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效率低下,体育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学生缺乏实践机会,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有助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内容设计,提高课后体育延时的服务效率,亦可为体育课程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扎实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积极体育态度与价值观,帮助教师探索与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二、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的关系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初步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在课后加强练习,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在课上或课下对抗比赛。“双减”政策唤醒了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培养多样体育兴趣,体育课程也与它同宗一脉,有着共同的目标与责任——提高学生运动知识与能力、培养运动兴趣、培养体育道德、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它们的不同在于体育课后服务大多以比赛或游戏形式进行,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应该建立密切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效果,也能帮助体育课程达成许多曾经难以落实的目标。《〈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强化“教会、勤练、常赛”[6],《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有效提高知识与技能,让其参与多样的展示与比赛[7]。结合诸多因素,故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可以作为学生体育技能与知识的实战场、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场、体育评价的补足场和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场。

1.学生体育技能与知识的实战场

在“双减”之前,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改革目标中的“教会”是体育课堂的主要任务,“勤练”和“常赛”依靠的是课后体育作业来实现。实际上,课后体育作业的完成情况不佳是多方因素造成的,作业问题、安全问题、人数问题、氛围问题、器材问题都不可忽视。在放学之后许多家长因为安全问题早早将孩子送到托管场所或是带回家写作业,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到室外运动,且小学生回到家后无人与之进行练习或是缺乏器材场地,另外电子产品更使得他们不愿或是无法进行体育运动,更不要提落实“常赛”了。而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来贯彻“勤练”目标。

学生的体育技能或体育战术受制于体育课堂时间不足,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技能的实战应用,这也是学生体育技能机械化的主要原因。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可以督促学生将体育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技战术应用到实战中。通过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开展的比赛与游戏,学生能够在实战中寻找不足,在比赛之后反思与提高,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比赛,将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提升體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场

日常体育课程具有硬性的课程内容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练习为主来展开。因为课堂时间短,学生学习能力弱,所以大多时间都被教师用来讲解、示范和纠错,学生的比赛与游戏时间更加有限,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始终不大。相反,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时间更加充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与兴趣来具体安排教学与游戏,这就给了学生更多实战与游戏的时间,课后可以有一半的时间去与同学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奔跑的快乐、体育的快乐,产生体育兴趣,并逐步发展为体育爱好,最终陪伴学生一生。课后学生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体育活动,最科形成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的服务的相互促进与良性循环。

3.体育评价的补足场

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到,评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形成和体育品德的养成。关于运动能力的发展,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技能展示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体质测试指标来衡量,但学生运用所学体育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是在课下或实战比赛中才会表现。健康行为的形成包括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健康意识与生活习惯,这些都不是课堂所能表现出来的。体育品德包括学生在学、练和赛中表现出的体育精神与体育品格等,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将体育品德迁移到生活道德中的能力。这三个评价内容都需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之外或是体育竞赛中的行为与表现来客观地进行。在评价方式方面,应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化,重视过程性评价,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实时与精准的评价。关于评价方法多样化,我们可以技能评价、比赛评价、观察评价、书面评价、日常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课程标准提到,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故在评价方式方面,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也将给体育评价服务提供更多观察学生的机会,进而从更加多元与客观的角度进行评价。

4.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场

校本课程作为最贴近校园实际、最具有可执行度的课程,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校园资源,也是独特的“校园代言”。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8]。但是很多学校盲目追求国家热门项目,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变成了“多校一品“,忽略了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应该明确,校本课程是“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学校实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校生活的“务实”课程。在错误的认识下,许多学校否定了其他学生呼声更高的体育项目,也让日常体育比赛成为了某一项目的专属比赛。当下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一般以社团的形式展开,根据学生在各个社团中的表现、社团人数、家长反馈、教师意见和学生意见筛选体育课程标准之外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学校情况与特色的校本课程,灵活调整、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

三、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衔接面临的问题

1.不同主体认知偏颇导致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功能窄化

“双减”的目的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树立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地位,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丰富学生校园文体生活,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其次是解决三点半难题,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们的托管责任;最后是减轻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多样的拓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9]。故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应具有四个功能,托管功能、育人功能、体育实践功能与娱乐功能。从家长与社会来看,大多数人认为课后体育服务只不过是让孩子在学校里自由活动或是教师组织一定的趣味游戏,自己在一旁进行安全监督,基本将课后体育服务等同于托管服务,故具有托管功能与娱乐功能。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大多取决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如果地方政府重视,相关文件要求详细,监管力度大,学校和体育教师就会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课后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进行更多的社团与体育活动安排。在学校和体育教师看来,课后体育服务具有托管功能和部分体育实践与育人功能。在小学生的眼中,课后体育服务时间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奔跑与玩耍,没有那么多的拘束与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娱乐功能。不同主体对于课后体育服务的理解不同、认识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化现象,家长和社会持一种不重视态度,学校与教师持一种完成任务态度,学生因其年龄、认知能力、自制能力等限制也无法理解课后体育服务的价值,他们大多也持玩耍心理,导致了无法形成强大合力,使得课后体育服务规模与质量不能显著提高,最终因各方主体认识偏颇而失去了衔接的基础条件。

2.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衔接内容设计难度大

在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中提出,要坚持挖潜创新,不断丰富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内容,并提出了三个具体方法,即丰富拓展活动课程门类、科学规划活动课程内容和切实加强课程资源建设[10]。学校应根据学校情况开展尽可能多样化的体育课后服务课程,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田径、啦啦操等日常体育项目;轮滑、飞盘、定向越野、攀岩、花样跳绳等新兴项目,也鼓励开展中国式摔跤、棋类、射艺、毽球、五禽操等中华传统项目。裴艳晖和杨英杰认为,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与体育课程的功能、模式、目标等既存在较大差异,又有内容的重叠与交叉,若让二者“各自生长”,势必会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育人功能的弱化,乃至教师负担的增加[11]。故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有效衔接要求两者的内容必须具有连续性与差异性。连续性是指体育课程内容应该与课后体育服务内容具有递进关系或是具有正迁移效应。学生可以在课后体育服务中巩固自己在体育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或是安排同一项群的不同项目,这些项目之间大多存在技能迁移,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例如乒乓球和网球技能之间的正手动作结构存在很大相似性,排球、羽毛球、网球的上手动作存在相似性,都是鞭打发力[12]。课后服务课程的内容编排要考虑“学科”与“活动”的差异性[13]。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容、教学计划与评价体系,是以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为首要目标,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道德为重点目标的完整学科,而课后体育服务作为活动尚未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主要以发展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能力为目的,故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学科与活动的差异性,又需要注意结合连续性,政策要求、资源设施情况、学生学情、教师情况、安全等多重问题也需要考虑在内,设计难度巨大。

3.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执行主体选择困难

“双减”政策提到,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也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14]。故课后体育服务的执行主体主要有两种,其一为校内教师,其二为校外人员与机构。校内教师作為目前课后体育服务的主力军,其优点是对于学生学情与校内器材设施情况较为了解,且能够较为全面地考虑体育课程的教学进度,所设计出的课后服务内容与学生契合度高,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首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备课和处理其他关于体育活动时也会花费大量精力,面对课后体育服务这一任务,其精力是否足够、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也是个问题;其次,体育教师由于进行长时间的系统教学模式,是否能够设计出与体育课堂有明显差异、新颖有趣的课后体育服务内容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最后,课后体育服务设计的项目广度较大,体育教师是否具有足够的技能与知识储备,能否设计出具体、专业、可行的教学计划也是一个大问题。大力加强兼职教练员队伍建设,切实发挥体校专业引领作用和积极引进公益类体育俱乐部,可以助力课后体育服务水平的提高[15]。校外人员与机构进入学校的优点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设计新颖,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与校情,也很容易割裂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服务,造成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联系性降低,且不稳定性高,存在人走课停的情况,所以如何选择课后体育服务的执行主体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

四、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有效衔接的策略

1.转变多元主体认知,科学加大服务规模

课后延时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其首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都是课后延时服务所涉及的领域,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作为课后延时服务中受关注度最高的部分,它因众多主体的认知偏颇,而始终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效用,所以应着重帮助不同主体转变对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认知。首先,教育部以及政府机构通过会议向学校领导认真传达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价值及重要性,学校领导则通过校内会议向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传达会议内容,在校领导、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邀请家长或社区参与表演赛,借此机会详细讲解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价值内涵,强调其重要性,最终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使其认识到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真正意义,优化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发展环境,助力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功能的实现。

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拥有着最高的学生参与度,但并不等于它是课后延时服务的全部,所以扩大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规模是有效促成体育课程与之衔接的前提。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运动社团月赛或是增加运动社团的展示活动,展现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精彩内容与优秀成果。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们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其中,以及采取试训或体验制度,积极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其他社团的同学可以体验体育社团,由此来加大体育社团的规模,为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有效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扩大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规模,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合理分流,对于近视、肥胖、体质差的学生要加大引导力度,积极督促他们参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对于参与课后体育社团的学生,我们也要鼓励他们参加其他文艺、劳动、科技等课后服务。合理安排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是促进体育课程与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有效方针。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不同时间、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课后服务来避免学生发展的单一化。

2.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初级联系指标

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指导纲要,只是简要说明了服务目的与原则,以及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运行和保障等方面的部分问题,没有出台具体的课后服务评价或是内容要求,没有具体的指导大纲也让众多学校在实施中失去了方向,以至于出现消极的“托管服务”。这样不仅导致课后服务低效,也让家长担忧“双减”的课后服务效果,变相影响了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教育部应该积极制定和出台关于课后服务的具体内容、要求、期末评价和监管,使课后服务变得有条可依、有据可凭。首先,教育部门应出台课后体育服务具体指导纲要;其次,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差异进行加工,形成适合地方学生学情的政策内容;最后,在不同学校体育教师的头脑风暴下,形成并落实为各具特色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这样可以尽量形成不同地区间差异化的服务。地方教育局也应该不定时走访学校、师生和家长,根据情况调整修改,灵活变动服务要求,根据课后体育服务效果找出服务差的原因。

构建体育课程与课后服务的具体联系指标,可以有效促进两者进行衔接,我们可以从评价与内容出发。于素梅提出一体化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提出以“知”“能”“行”“健”为关键点的体育课程分段目标[16],可以将这四个关键点合理分配到体育课程与课后服务之中。例如,可以将百分之六十的“知”“能”评价放到体育课程中去,将其余的百分之四十在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中给予评价,将“行”“健”的百分之四十放置到体育课程中,其余部门在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中给予评价。体育课程评价的实施只依靠教师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显然不够的,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进行评估,且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自主行为少,大多为遵照教师要求进行,即使在课堂游戏时间教师也很难细致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我们通过构建体育课堂与课后体育服务双评价体系,根据课后服务社团分类设置具体评价指标,可以有效减少体育教师评价不佳的现状,可以在日常课堂上记录学生出勤与学练态度,在体育课后服务开展的比赛与游戏中进行技能掌握、体育品德等方面评价的记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可以提高体育评价的细致性,将学生的体育评价记录在案,可以清晰了解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方便教师最终进行总结性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设置同一项群的服务内容,最大化地利用迁移效应,提升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质量。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寻找长期教学资源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内容多样,项目广泛,但许多学校开展的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内容单一,项目有限,且质量不高,暴露出小学体育师资水平不佳的现状。因此应着力提升校园体育师资水平,帮助体育教师学习不同项目技能知识,转变教学模式,避免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成为学生痛苦的“轮回”。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牵头将一定区域内的学校连结成一个合作圈,它们来自相同区域,相对来说学生情况以及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存在共同点,可以相互讨论,以提高工作效率。且通过交流,可以学习每个学校优秀的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内容,还可以开展帮扶,共同进步。器材设施也可以进行适当借调,在形成各自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其他课后体育服务项目,提高整体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政府工作压力,有效提高各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与创新能力。也可以邀请各名校优秀体育教师进行线上分享,通过学习分享优秀教学经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部分学校的校内教师力量无法满足开展课后体育延时服务的需要,可以通过引进外来师资来进行补充。鉴于校外师资的流动性较大,可以通过与职校或高校合作的方式来引进师资,最大化地保证体育师资的稳定性,且教师水平与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保证。可以先与实习合作的高校进行洽谈,制定具体的服务内容与薪金要求;也可以通过向地方教育局与政府反馈,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与其他高校进行洽谈,学校应明确地公布学校所需开展的项目以及具体的内容要求、场地设施条件等,力求做到多样化且具有特色;高校也应开展动员大会,积极支持学生进行服务,与学生和学校两个主体协商好薪金、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与要求,并签订规范的合同,避免出现毁约导致的服务停滞。如若上述途径无法满足学校需求,也可以引进校外体育机构开展服务,在服务之前需认真审查服务人员的资质、学历和任教经历,尽量引进师范类的服务人员,且必须满足服务满一学期的条件,通过面试审核后,协商细节,签订相关合同。

参考文献

[1][9][1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

0210724_546576.html.

[2] 教育部辦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4).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2019-02-23).http://www.gov.cn/zhen

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

[4]中国体育报.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师资力量成关键[EB/OL].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26/n20067861/c2382291

4/content.html.

[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20).http://www.moe.gov.cn/src

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6]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1-06-30)[2022-05-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

/moe_938/s3273/202107/t20210721_545885.html.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10][15] 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EB/OL].(2022-07-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9/202207/t20220707_644222.html.

[11] 裴艳晖,杨英杰.作为课后服务者的教师:可为、难为与应为[J].当代教育论坛,2022(03):81-87.

[12] 彭静,朱君明.不同项群项目的运动技能迁移特征分析[J].西部体育研究,2013,131(03):20-26.

[13] 欧阳修俊,梁宇健.“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理念、价值与逻辑[J].教育科学研究,2022(07):26-32.

[16] 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40(12):51-58.

[作者:徐鹏云(1999-),男,山西太原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硕士生;陶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延时技能体育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画唇技能轻松
桑塔纳车发动机延时熄火
光控触摸延时开关设计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