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照兴 杜晓丽 侯金卓
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瑰丽一页。2017 年6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他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论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吕梁精神的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根据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抗日前线。1937 年10 月、1938 年2 月、1938 年7 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一一五师和第一二〇师大青山支队先后奉命开赴晋西北、晋西南地区及绥远地区,相继创建了晋西北、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及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后统称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的胜利,歼灭并牵制了大量日军。吕梁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粉碎了日军渡河西犯的企图,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党中央。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对晋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根据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抗日军民对敌斗争处于最困难的时期。1942 年,根据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吕梁军民用地雷封锁、断水源、摸哨兵、割电线、捉汉奸、打伏击等方式,挤掉敌人据点93 个,收复村庄3108 个。毛泽东致电鼓励和指示晋绥边区,要挤出威风,扩大自己,挤小敌人。在挤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涌现出威震敌胆的蒋三、李有年、崔三娃等民兵英雄,一部《吕梁英雄传》真实再现了吕梁儿女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浩然正气。与此同时,广大军民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厉行节约,以饱满热情投入到大生产运动,涌现出温象拴等许多劳动英雄。吕梁妇女为支援抗战做军鞋、缝棉被、送军粮,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十万人穿衣,全凭女同志”,是晋绥边区军民对广大妇女的鼓励和赞扬。吕梁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踊跃支前,倾力奉献,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筑成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
解放战争时期,在吕梁战役、汾孝战役,运城、临汾、晋中和察绥等战役战斗中,吕梁人民组成民兵参战队、救护队、运输队,随军转战。驻扎吕梁的中央后委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不但肩负着中央“参谋部”的使命,同时承担着为中央纵队补充人员、运送物资的任务。为支援西北战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央后委为了缓解晋绥和吕梁的压力,曾从山西晋中、晋西南紧急调运粮食3 万石,就近先后组织临县3 个乡69 万人次,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到陕北,吕梁人民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吕梁精神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梁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发展生产,使吕梁地区贫困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吕梁人民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山西省内最先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使吕梁有了很大的发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燕居谦、马牡丹等9 批31 位在推动吕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荣获“当代吕梁英雄”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为吕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29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村党支部书记梁宝,上榜全国妇联100 个“最美家政人”的许艳平、马金莲,驰援武汉战疫的吕梁10 家医院34 名医护人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3 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正是这一批批新时代的吕梁人,用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续写着弘扬吕梁精神新的篇章。
对党忠诚是吕梁精神的灵魂。在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义无反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和人民解放的事业之中,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钢铁般的意志,用智慧与担当、鲜血与生命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彰显出巍巍吕梁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以吕梁为腹心地区的晋绥革命根据地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屏障,是党中央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枢纽,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一直是吕梁军民担负的首要军事战略任务,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吕梁人的优秀代表、山西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贺昌、张叔平为革命抛家舍业,奔波在外,将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革命事业。1938 年,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命名的“抗日模范村”——石像村,各户皆抗属、无人不抗日,全村有108位村民积极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和抗日团体工作,被政府追认的烈士有23 名。1947 年1 月,年仅15 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血腥杀戮,毫无惧色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在铡刀下从容就义,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和对党的忠诚。
无私奉献是吕梁精神的精髓。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地瘠民贫,战争灾难与自然灾害频发。尽管如此,吕梁人民依然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民族、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东征红军在山西历时75 天,转战吕梁、临汾、运城50 多个县,扩红8000 余名,筹款30 余万银圆,连同筹集物资,合计50 余万银圆。吕梁山区人民响应党的号召、捐款捐物,为红军东征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在敌人“蚕食”之下,根据地耕地减少,人口锐减,吕梁人民“捧出家中最后一颗山药蛋充军粮,拿出家里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支持抗日根据地度过了最艰难时期。据不完全统计,1940 年到1945 年,吕梁人民共交纳公粮675 万公斤。特别是1943 年上交中央的经费甚至占到了吕梁各县财政收入的81%。解放战争时期,吕梁承担了供给中央和西北财经、物资支出的主要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仅1946 年到1948 年,晋绥边区先后供给中央和西北财政等计76172.93 亿元边币,折算为人民币计7.6 亿余元,占到了边区财政总支出的73.65%。千千万万吕梁儿女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甘做“革命的螺丝钉”,始终表现出放眼全国、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红色凯歌。
敢于斗争是吕梁精神的基石。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自觉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把人民军队当成自己的军队,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极端匮乏的物质条件下,部队、机关、学校、文艺团体、人民群众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一边开展对敌斗争,一边开荒种地纺棉织布,解决了根据地吃穿问题,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纺织模范张秋林就是其中杰出的典型,曾两次参加晋绥边区群英会,两次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光荣称号。抗战时期,张初元创造的“劳武结合”斗争形式是敌后根据地人民的伟大创举,成功解决了战争环境下生产和战斗的矛盾,适应了对敌斗争和生产建设的需要,被晋绥边区授予“劳武结合的特等模范”光荣称号。吕梁军工自力更生,军民共创,广大军工战士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依靠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基本实现了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敌人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的目标,完成了军事装备上的逆转,有力支援了前线。1945 年8 月,吕梁奉中央之命,抽调数百名县区干部支援东北。1949 年,又抽调1087 名区级以上干部赴陕西、青海、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等新解放区开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吕梁人民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作为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以优异的脱贫答卷兑现了庄严承诺,在“一个主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的做法,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吕梁篇章!吕梁儿女正是凭借着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克服艰难险阻,走出困境,走向胜利,书写了一部新的吕梁英雄传。
提高政治站位,把大力弘扬吕梁精神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发扬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保持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吕梁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要深刻领会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深切感悟吕梁精神蕴含的奋进伟力,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真正用吕梁精神滋养初心、浸润人心,淬炼灵魂、激励斗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吕梁市委宣传部课题组供图)
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打造精神高地。吕梁精神是对外宣传独有的品牌,承载着塑造社会价值和精神世界的重大使命。响亮的品牌既可以有效吸引外界关注,又能提升红色旅游的深层内涵。要聚集吕梁红色文化灵魂特色,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在保持革命旧址原状陈列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挖掘红色资源吸引人、凝练红色精神鼓舞人、打造红色亮点震撼人、创作红色经典感染人的目标,精心策划主题,深入研究和弘扬革命遗址遗迹蕴含的革命精神、表现出的吕梁精神,真正把吕梁红色文化基地打造成心灵高地、思想高地和精神高地,真正让人们从吕梁精神中感受革命先辈的意志品格,在沐浴红色文化中感悟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全面实施“八进”工程,用吕梁精神铸魂。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加强对吕梁精神的宣传、弘扬、传承,充分彰显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要实施吕梁精神进机关工程,用吕梁精神坚定革命信念,锤炼干部作风,打造过硬队伍;要实施吕梁精神进校园工程,用吕梁精神涵养校园文化,丰富思政课堂,引领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争做时代新人;要实施吕梁精神进舞台工程,用吕梁精神滋养文化艺术,培树文艺人才,打造文艺精品;要实施吕梁精神进媒介工程,用活全媒体手段,开发全媒体产品,高扬吕梁精神时代旋律;要实施吕梁精神进社区工程,用吕梁精神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打造基层治理样板;要实施吕梁精神进农村工程,用吕梁精神涵养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要实施吕梁精神进企业工程,用吕梁精神涵养企业文化,助力转型发展;要实施吕梁精神进景区工程,用吕梁精神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优势,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