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吉慧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父母家里吃过午饭,母亲说在菜市场买了艾草了,让我一会儿带回去挂在门口。“买艾草做什么?”她瞧瞧我,说:“再有两天是端午节了。往年都是我给你挂的,今年你自己带回去吧。”我恍然大悟,“噢”了一声,临走时却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一早8 点多,我赶到了罗店,在美兰湖有一场龙船文化节的活动。早前罗店便有了要建“金罗店人文历史展示馆”的打算,乘着龙船文化节的开幕式设了筹建的启动仪式,今天便邀我来做一回嘉宾。
我是罗店人,出生在罗店,桑梓多半情深,平时会较多留意一些罗店的历史,对于不久的将来会有这样一家展示罗店人文历史的场馆自然充满了期待,也愿意尽一些力。
上午9 点,龙船文化节开幕式正式开始。虽然听说过罗店的划龙船活动,但自我7 岁离开罗店,今天还是第一回见到。听在场的几位老人说,罗店龙船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如今还入选了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罗店自明代起日趋繁华,商家为了招揽生意引进了龙船,未曾想到清代成为罗店的“一邑之胜”。罗店龙船的船体脱胎于当地“滩船”,为能在曲折狭小的河道中灵活行驶,采用平底、昂首、翘尾,显得甚为小巧玲珑。龙头用整段樟木雕刻而成,呈现出“鳄嘴、虾眼、麒麟角,口含明珠,颚下长须飘拂,遍体鳞甲叠彩”的形象。五色彩旗上亦描绘有图案,“以象龙子,避蛟龙之害”。船首俗称“台角”的彩塑人物原本由真人童子进行水上表演,除了演出戏剧故事的情节还有“打招”“吹打”等招式表演,后为安全考虑才改用彩塑人物代替。在龙船造好之后还要举行“立竿”“点睛”“燃旺盆”“放高升”等一系列的仪式,江南古老的民俗形态在这些船体装饰、水上表演、祭祀仪式中保留得淋漓尽致。至端午节时,以图腾崇拜而来的民俗风情就体现得更为明显。
划龙船是罗店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划龙船以端午正日为始,通常进行五到七天。流经罗店有一条练祁河,河边的人家每天往往需要烧好几缸茶水供观众饮用,仍然供不应求。清代宝山本地人周兆渔曾有描述罗店划龙船盛况的诗句,他说:“重午轻桡逐胜游,尖尖龙尾接龙头;水戏别作凌波舞,赢得菖蒲酒满舟。”当地的乡绅商贾随即谋划对策疏散人流,他们联络组织周边村中的青年男女,到镇上挑一处空旷之地进行艺术表演。同时请来戏班子,搭起舞台,开锣唱戏。清代后期,上海的地方戏沪剧已渐渐形成,罗店地区有了被称为“北头先生”的沪剧艺人,他们也成为罗店端午节庆必请的班子。因此,划龙船之风愈演愈烈,长盛不衰,使端午节成了当地仅次于春节的重大传统节日。
上世纪30 年代,罗店龙船曾先后前往沪西的哈同花园、半淞园和嘉定汇龙潭等地参与“划龙船”比赛。1935 年6 月5日端午节的《申报》上就有这样一则消息:敝公司不惜重资特聘罗店龙船,装璜艳丽,台阁新奇,高耸云霄,健儿活泼,各显身手,端阳起赛……然而随着1937 年“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这年端午举办完划龙船活动不久罗店沦陷,划龙船活动就至此中止了。直到抗战胜利,习俗才又恢复。
如今的划龙船活动已不似之前图腾崇拜或祭祀祈福的功能,但依旧迸发出勃勃生机,展示着当代社会下节庆类非遗的时代价值,凝聚着本土社会的情感依托。
此次龙船文化节上的节目安排得极为丰富,伴着鼓乐声和划手们气势高昂的号子,水面上三艘龙船互相配合、交叉往返、旋转迂回,或同向追逐,或相向穿行,或顺流竞驶,或逆水掉头,惹得岸边的居民、游人时时叫好,也让我看得极为过瘾。
待活动结束,已近正午,我径直去了父母家,与他们说起今日上午的所见所闻。说到眉飞色舞之时,母亲只是微笑,却说我没脑子。还说起昨天我要带走的艾草,待她发现时依旧躺在厨房水池里。
“今天早上我去过你家了,挂在你家门上了。”她边做着菜边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