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馨菲 鞠苗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现象日益明显,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以QQ、微信、微博和抖音等为主要载体的微媒体时代,微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带来巨大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新的挑战。微媒体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内容娱乐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方式碎片化,表面上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实则社会认同度并未显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态势逐渐式微。
关键词:微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1-0149-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形成的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随着微媒体时代的逐渐兴盛,新旧媒体不断融合凝聚成巨大传播合力,由此引发信息量倍增且倍增速度呈几何式增长,信息传播更具即时性,传播中涉及的信息种类十分全面,信息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为内容接收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媒介渠道。但微媒体自身也因其开放性、信息的海量性和诱惑性等特征,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减弱、内容说服力降低等问题。为更好地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当中的挑战,如何在微媒体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借助微媒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微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之“机遇”
微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微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与地域掣肘,以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信息获取更加便利、传播速度更加实时、内容共享更加广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媒介,迅速占据传播市场,走近大众身边。微媒体的这些显著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带来了机遇,有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的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熠熠生辉,光耀世界。
(一)获取信息便捷化增加了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微媒体突破了时空观念和媒体限制,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微媒体APP,以其极大的开放性吸引着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在此交流互动。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及时获取和发布信息,也可以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触碰。微媒体以其快捷简便的使用模式迎合了快节奏下网民的阅读需求和猎奇心理,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共享者。人们以微媒体为媒介展示自身个性的生活方式,与不同个体或群体交流互动,在共享过程中产生价值情感共鸣,接着通过微媒体更迅速地传播,打破了传播过程中的局限与壁垒,实现实效快捷、互动开放,达到信息的非线性实时传输,将网民更加紧密地维系在一起,以崭新形式提供给大众更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
(二)传播过程的互动性与传播结果的共享性提升了参与度
在微媒体当中,信息传播过程并非是直线的、没有反馈的、直接抵达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能够及时、灵活地进行信息反馈,其传播内容更加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微媒体通过短而精的文字、图片、视频,使得受众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信息交流共享加快受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促进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会贯通。同时,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微媒体上发表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并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内容迅速传递至其他微媒体使用者面前,满足了个人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即时、开发、双向交互的传播方式,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微媒体用户的学习积极性,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二、微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之“挑战”
微时代背景下,微媒体因其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普及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样不能离开微媒体,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创造机遇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令人担忧的危机与挑战。
(一)传播主体大众化打破主流媒体的绝对话语权
由于微媒体对传播主体者的无门槛、无要求,所以不同职業、不同身份,任何一个微媒体用户都有可能成为重大信息提供的重要来源,微媒体上的信息多样新颖,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转向自身发声热度。在传播媒体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主流媒体曾经拥有的绝对话语权被打破,传统权威媒体的地位呈现“去中心化”,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微媒体的兴起使得话语权下放,构建出话语权新格局,这种网络环境去中心、去权威的现状,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扩大交际范围,但也会对国家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化的传播力度造成无形冲击,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二)传播内容娱乐化荼毒大众文化精神
在微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许多商家将微媒体与文化产品相结合,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看中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过度注入娱乐元素,忽视对文化内涵的深挖与重塑,导致民众对传统文化含义产生误解,破坏了微媒体良好文化氛围,抑制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构建。而资本支配下的微媒体完全无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软实力当中的基础性作用,也没有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具有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动力,只专注挖掘文化产品的娱乐价值,将产品核心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置于下位,一味追捧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生长空间被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山寨文化所挤压,这种娱乐文化产品只会带来短暂感官刺激和精神快感,缺乏对正确价值观的准确认识和鲜明的界线区分,许多人错将追求物质和金钱满足当作价值追求,真正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日渐式微,影响力和凝聚力日趋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危机日益显现。
(三)传播渠道多元化造成文化入侵
近几年,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迅猛,受影响的不仅是经济领域,在经济联系更加频繁的同时,不同民族文化间也开始产生交流碰撞。随着互联网兴起,我国网民数量日益攀增,西方国家也随之转变策略,开始通过互联网实施更加隐性的文化渗透,高举文化交流的幌子散布具有迷惑性的错误认知,歪曲客观事实,制造舆论煽动公众情绪,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民粹主义等腐朽文化企图动摇我国大环境的稳定。微媒体背景下,西方国家更是找到了文化渗透的有力工具,通过真假信息掺半制造焦虑混乱,再加上微媒体平台上各种“网红”“标题党”为博流量无底线炒作,致使微媒体环境更加混杂不堪,这些黑色、负面的信息频繁出现在民众视野中,会对人们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文化信息筛选能力造成干扰,消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尤其是青少年受众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时期,不良信息会误导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错误信息当成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并转化成行为表达,造成社会不良风气蔓延。
(四)传播方式碎片化导致文化内容缺失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人们的学习、休闲时间呈碎片化倾向,微媒体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下人们想要随时随地进行互动性学习与沟通的需求,微媒体用户日益增加。当短、平、快的微媒体碰上长、繁、细的传统文化,一不小心就会被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权威,使文化内涵被曲解。用微媒体简单机械的裁剪和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碎片化方式进行传播会造成两大危害: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受困于短视频平台的短、平、快特点,由于篇幅限制往往不易成为“文化快餐”,具体内容的挖掘也停留于表层而缺乏多角度展开与深层思考,导致精神内涵难以凸显,话语权威因此被解构,这种碎片式阅读易导致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停留于片面和肤浅化理解;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内容传播会使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其完整性与连续性,具体内容取材也存在较为单一、不够深入的问题,碎片化、同质化的弊病致使在与其他资源进行竞争时处于劣势,陷入关注度较低的困境,文化内涵易被曲解从而产生认知偏差,影响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同,加大了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难度。
三、微媒体时代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之“策略”
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促进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首要前提,将传统文化认同置于微媒体背景下进行研究是把握网络发展前沿,着力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现实课题。针对微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探索具体可行之策。
(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契合微媒体传播特征
抓住微媒体传播特征,将经典历史故事、民族文化与微媒体能动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微媒体领域中激发出来,借助微媒体力量努力达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首先,挖掘契合时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经过时代更迭,某些内容已与当今时代相脱节,甚至于被推翻;而某些“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仍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具有重大影响力,在当今时代仍然值得被继续发掘和发扬,借助微媒体力量将这类文化广泛传播,将产生良好社会效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其次,寻找契合微媒体传播方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创新。因此,必须注意微媒体碎片化、流动性强等特征,挖掘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契合的点,使微媒体受众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逐步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二)提供高质量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供给
“文化认同是一种对文化的自我界定和文化意义的内化过程,有了情感归属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认同。”[3]经过千百年凝聚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于满足国人精神需求本身就具有绝对情感优势,在创作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应以民族特性与民族审美为基础,加入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唤醒民众内心深处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时将现代科技、数字化手段融入传统文化展示过程中,以其新颖趣味性重新焕发传统文化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跨时代碰撞,这对于拉近文化产品与民众的情感距离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民众从文化产品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无形中塑造民众精神家园,满足精神需求,增进传统文化认同感。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地转化成高质量的传统文化产品,通过灵动鲜活、时尚潮流的微媒体平台进行创新演绎,转化为新时代的亮丽风采的同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三)提升民众微媒体素养,增强民众的文化判断能力
首先,政府应发布微媒体使用相关说明对民众进行正确舆论引导,设立研究专栏关注前沿动向,提醒和锻炼民众的文化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大众能够运用提升理性批判眼光高效准确地排除错误信息,选出正确的、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其次,要培养民众建立系统全面的认知和思考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微媒体上碎片化的传统文化内容,不能只摘出片段进行片面理解,在传统文化内容从微媒体上发布之前,应进行合理分析,確保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不受破坏,才不会影响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的认知。最后,民众自身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客观公正地表达个人意见,不对未确定真伪的事件进行传播,面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能够坚定信念,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不沉溺于微媒体当中,坚定政治立场,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四)加强微媒体监管,净化文化环境
一是政府作为主力军对微媒体环境进行肃清,凡是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内容都会被筛选和剔除,从源头上遏制虚假信息的产生,从过程中阻断有害信息的传播,杜绝民众与不良信息接触,定时进行信息排查清理工作,优化民众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媒体环境;二是加强社会监管,虽然在微媒体上受众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的,针对微媒体环境下言论与思想的过度自由与开放,必须加强防范,注重对微媒体平台的社会监管;三是积极推进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平台建设,定期发布监管情况提醒微媒体用户,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发挥官方微媒体引导民众正确价值追求的功能,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微媒体环境和舆论环境,使微媒体真正成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01).
[2]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01).
[3] 王红.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7(12):124-128.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