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我国“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把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时代特征,综合拓展劳动课程实施、学科教学融合、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等途径,全面构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以整合融通的劳动项目和内外联通的长周期任务,一以贯之地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创生劳动教育新样态,培养劳动素养。
关 键 词 学校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劳动课程;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7-0005-05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的基本路径。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两份文件的出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要求,将“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作为新的育人方针的时代回应,提出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2022年颁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下简称课程标准)落实两大文件精神,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学校要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拓展劳动教育的综合路径,积极探索推进策略,将之融入育人全过程。
其一,坚定学校劳动教育的立德树人方向。《纲要》提出涵盖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劳动素养目标,明确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2]。这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劳而获、轻视劳动者等现象所提出的方向性要求。对劳动、劳动者的态度折射着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方向性要求。学校劳动教育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明确把握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3]的价值取向,坚定立德树人方向。
其二,明晰学校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指向。劳动教育以马克思的通过自由的劳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发展观为基础。新时代劳动不同于轻视劳动人民的“体劳”分离式劳动,也不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将人作为劳动工具的“异化劳动”,而应以个体完整成长为旨归,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4]。提升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高度的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关注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通过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三,凸显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特征。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体现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教劳结合”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彰显出自身的政治经济学属性。[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基本准则,在新时代更需要被重视和加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为防止以实践为特征的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异化和边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必须“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6],要以丰富多样、出力流汗的劳动实践为主要载体,防止走进劳动教育形式化、娱乐化、知识化、片面化的误区。
其四,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也是当代中国续写发展奇迹的不竭动力。”[7]新时代劳动教育根植中华文化土壤,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概念与话语展现。中国古代倡导“耕读传家”,耕读结合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劳作教育的重要地位,儒家精神体现出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文武双全亦与劳动精神显著相关。[8]“以辛勤劳动为荣”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社会风尚。“晨兴理荒秽”的勞动乐趣,“习劳则神钦”的劳动价值,“如切如磋”的劳动精神,“锄禾日当午”劳动品质,都是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再现,学校劳动教育推进必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基本根脉。
基于以上特征分析,劳动教育是一项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整合各方力量的综合实施工程,作为专门育人场所的中小学校有能力也有必要发挥主体作用。[9]拥有育人专业队伍的学校,更能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劳动教育活动;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更能保证时间、规范实施,统筹家庭和社会力量,协调其他部门机构合理推进劳动教育。通过“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10],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规范设计与实施,落实必修课程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指以独立课程形态存在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专门劳动教育课程,是集中与直接的学校劳动教育形式之一。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地位如体育课程之于体育、音乐和美术课程之于美育、思政课程之于德育,它使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有了主阵地。[1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规定“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必修课,正是这一路径是否落地的基本评价标准。
其一,规范设计。浙江省2021年调研数据显示,单独开设劳动课的学校仅为所调研学校的34.28%。劳动课程中,“公益劳动”“田园劳动”“科技劳动”“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等内容各不相同,将生涯规划、STEAM、创客教育课程称为劳动课程的也不在少数。而课程方案将劳动课列为国家必修课程,就具有了规范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组织、评价要求。因此,设计符合规范的课程实施方案,成为学校规范落实劳动课的新挑战。学校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统筹设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坚持以劳动素养为引领,构建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主要内容的课程实施体系,防止出现以德育课程替代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技术课程、设置学科实践课程替代劳动课等问题。
其二,规范实施。学校不仅要确保劳动课时到位,更要确保劳动实践到位,防止出现课表上强化,课时上减化;方案上强调,实践上弱化的问题。劳动必修课重点要结合三类劳动实践,开展“活动策划、技术指导、练习实践、总体交流等”[12]。例如,小学低段重点放在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上,围绕衣、食、住、用、行等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主题,开展“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系列主题;小学高段要引导学生参与清扫保洁、卫生包干、绿化美化、垃圾分类、食堂服务、图书馆管理等校园劳动,重在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责任心,并组织“集体的事一起做”系列劳动课主题。初中、高中阶段则侧重综合运用劳动知识、技能解决劳动问题,可增加劳动创新研究、志愿服务等劳动项目等。如此,围绕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的要求序列化、层次化落实劳动必修课。
(二)注重开发与转化,深化学科融合
学校劳动教育的学科融合,指在劳动必修课外的国家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路径可以防止劳动教育的窄化、降格和割裂。劳动教育并不是学科之外的附加品,每门学科自身都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助力劳动素养发展。
其一,开发文化学科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诸如歌颂普通劳动者,体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选文选材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课程中都有体现,是劳动品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渗透在统编三科教材之中。数学、科学、地理、技术等学科所传递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则是劳动实践的基础;音乐、美术学科中许多艺术作品都源于劳动生活。学校可依据各学科不同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径。例如,语文课开展“劳动诗词名句大收集”,音乐课进行歌颂普通劳动者的作品欣赏,美术课描绘劳动场景的绘画写生,科学课讲述科学家规范、创新、严谨的科学故事发现等。为了更好地导引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融合劳动教育,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探索值得推介。如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依据各学科不同特点推出的“学科融合劳动清单”,通过强化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的人文性,落实劳动品质培育;体育学科则进行劳动精神教育;数学、科学学科着重引导劳动知识的实践迁移;音乐、美术学科则强调感知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等导引。
其二,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路径之一。例如,浙江省2021年调研发现,参与调研的学校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劳动教育的占85.59%,高于其他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占比65.84%。借助劳动教育项目,学校可以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劳动问题,如劳动工具如何改造,劳动场地如何优化,蔬菜种植如何除虫等转化为研究课题项目,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解决劳动问题,展开寻访传统艺人,传承传统工艺等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探究,从而更深入地发现、挖掘本地劳动资源,丰富劳动感知。
(三)加强开发与导引,拓展课外校外实践
拓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途径,要求学校找到各类活动与劳动的某种内在关联,将劳动教育融入这些实践活动中,打造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大课堂。如此,可以整合更多的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
其一,加强课外校外劳动场地的开辟与利用。学校除了提高已有的田园基地、校园劳动基地、各类实践基地利用率外,还需建立广泛的劳动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域。例如,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确立劳动实践基地时,将体现围垦精神的椒江区大陈岛、有着古法刺绣的椒江台绣基地、有着黄岩蜜桔资源的黄岩美丽乡村、有着创新产业的大亚湾区、有着生态农业的仙居农耕基地都列入其中,多样态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学校组织多样性劳动实践活动创设了优越条件。
其二,加强课外校外劳动实践导引。课外校外劳动多为涉及清扫保洁、收纳整理等日常劳动及种植养殖、工艺制作等学工学农活动,劳动技能要求不高,但需要学生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学校可通过指导和评价,支持这些劳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2020年浙江省设计的《家庭劳动清单》,从整理、洗涤、烹饪、购物、理财等方面,提出劳动任务并提供评价量表,方便学校以此为参照,导引学生的家庭劳动,以保证家庭教育劳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此外,学校结合劳动周组织课外校外劳动实践的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劳动实践热情。
(四)嵌入文化系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强调将劳动教育有机嵌入学校文化系统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劳动教育。这有助于劳动教育厚植学校文化土壤,成为“有根”的实践教育。
学校物质文化指借助建筑设施、人文景观、雕塑装饰等载体,其展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13]学校可增设一些具有劳动标识的建筑物品,如在校园墙面、宣传窗集中展示劳动宣传标语、劳模先进事迹等,传播弘扬劳动精神。学校精神文化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校训、校风等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一种意识形态。[14]许多学校的校名、校史、校训、校歌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如“行知小学”校名體现知行合一的劳动品质,许多入选校史册的人物大多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等。学校可组织开展校史校名寻访活动,还可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节日文化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和校园文化体认。
紧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特征和综合实施途径,学校须遵循学生身心规律和可能的资源条件,立足劳动课程标准的任务群和项目设计,整合融通各种途径,联通课内外、校内外资源,创新探索推进策略,落实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整合融通,创新开发与实施劳动项目
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劳动观念和劳动行为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性存在。在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实践课程及课外校外劳动实践中,劳动行为的培养效果更佳;在学科类课程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观念类的劳动素养培养更具优势。学校要建立统整融合的整体思维,统筹考虑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创新开发与实施劳动项目,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促进劳动素养形成。
例如,学校一般都会在植树节前后组织劳动种植活动,可借此引导学生关联古诗词《悯农》、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丰收之乐》等劳动相关音乐,运用融绘画、摄影、写作、编程为一体的方式,记录种植过程的点滴生活,使之成为一项综合育人的劳动项目主题。又如,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在顶楼小农场开辟种植实践的六垄土地,各班认领劳动任务。学生在种植探究时发现“土壤容易干”需频繁浇水,日常植保需花费大量精力的问题,由此衍生了“阳光农场灌溉的改良设计”项目,导引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完成改造。这些项目的整合开发与创生,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劳动的实践乐趣和创新价值,很好地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
新时代劳动是“劳动和知识经济”的结合,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手脑并用、动脑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的劳动对接并运用知识、实践创新。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环境、物理、生命、热工程、新能源等拥有前沿科学和科技资源的高校实验室、研究所,参与力所能及的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学生置身劳动实践情境“研中做”“做中研”,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参与无土栽培植物培养研究、日光温室装备和节水灌溉装置的设计研究,生物治虫方法研究等,知行合一经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实践。
(二)内外联通,一以贯之推行长周期劳动任务
劳动教育是一种深入性、长期性的实践教育和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教育活动。学校劳动课是劳动教育的加油站,面向真实世界的劳动实践才是学生真正的操练台。[15]劳动课程起着以课内学习引领课外实践的使命,例如,劳动课通过“整理小能手”“烹饪小能手”做好家务、烹饪的技术指导和动手操作学习,进而要引领学生在日常家务劳动中落实践行劳动课所学,不断提高劳动能力。课内组织“校园服务者”“社区服务者”活动时,要将学生在校园日常劳动、社区服务劳动中的执行情况作为课程评估标准。
如此,通过内外联通设计长周期性的实践活动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督促其行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成品质。例如,日常生活劳动任务设计可以习惯养成周期为阶段,鼓励学生坚持21日天打卡实践。通过长周期的劳动实践任务,帮助学生体会劳动品质、劳动习惯是在日常坚持中逐渐养成的,助力基本劳动品质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央视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0-05-13].http://news.cctv. com/2018/09/10/ARTILsb0tyXScrmnKqoKe2Z3180910.shtml.
[2][1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EB/OL].(2020-07-09) [2023-04-18].http://www.moe.gov. 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6][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5-13)[2022-12-18].https://www.gov.cn/ 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5]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兼论开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背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39.
[7]新华网.让劳动创造筑就中国梦[EB/OL].(2016-04-29)[2023-04-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9/ c_1118772370.htm.
[8]劉良华.劳动的转型与体育的崛起[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16-21.
[11]解庆福,邵志豪.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21(09):130-136.
[13]裴根,孙波.校园物质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59-60.
[14]刘晓静.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J].教育与职业,2008(36):61-62.
[15]方凌雁.目标·意义·路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0(07):25-30.
责任编辑 毛伟娜